《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059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则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

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

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

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

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

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

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范例二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

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

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

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

“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

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

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

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

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

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

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范例三

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

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两个课时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

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全面,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

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范例四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

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

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

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

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

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

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

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

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

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

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

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

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

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

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

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

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

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

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

你们说是吗?

课文的解读应该是个性化解读,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参考答案。

确实,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独到的体味中表达的见解。

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把书读活,并读出个性。

范例五

研习教材要深要透要准确。

对于本课教材的研习,我是认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内容是准确的。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华非一节课内容可容下的。

面对这样的佳作,内容该如何取舍?

这点是我备课时最为难的了。

这个也想教,那个又不舍得删。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

为此,我挣扎了好几日,直至要上阵前才作出了最后的抉择。

而听完温老师的课后,我又忽而发现,原来教材可以挖掘得这样深,这样透。

只有吃透教材,才可以作出恰当的选择,也才可以在课堂上运筹帷幄。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平时我们总是在强调“以人为本”,我认为在一个课堂中,教师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若忽视学生实际情况,任你怎样精妙设计一堂课的教学都谈不上是好的。

因为它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适合我们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就我这次课,从准备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结束,我不敢置学生实际而不顾。

选什么内容来教,预期达到什么效果,怎样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没有一个问题是不要考虑学生实际的。

其实最难的也是这一点。

课前我并不知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有限的40分钟里,只能是降低目标,忍痛割爱,减少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新知识,而有所发展并保持或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都喜欢的,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

而教师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造就活力课堂的关键。

从本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语言的贫乏和苍白,而感叹温老师高超的语言造诣。

她能做到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胆发言,逐一得到锻炼。

名师就是名师,我相信,这是温老师平时刻苦钻研学习,反复实践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

我要向温老师一样的名师学习,持之以恒,以取得更大进步。

教学无定法。

常言道:

“教学无定法”。

以前对此不能心领神会,而今才晓得其中的玄机奥妙。

如果我们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那就会绊住我们课堂的手脚,不能自如伸屈。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更是要开放活跃。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若是组织者都尚未办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学生,这些学习者就只能被课堂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不用再谈开放思想,创新思维了。

教师若想做到课堂真正开放,不仅仅是思想要开放,还需要先做到上述谈到的三点。

其实它们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平时功夫要下足。

用40分钟来完整呈现一篇教读课文,这样的公开课我上得少,平时上课又是很少这样的。

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语言的锤炼,内容的掌握等等,对我来说都是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先通过堂课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正,包括每一个环节安排多少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的是不要太对不起来学习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

通过这次课,也让我意识到平时就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些,不说每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要求自己,最起码要有一部分课。

我觉得这是自我提升的一种要求,是对自己多方面的一种考验,而并不是为应对未来公开课。

这,就是我活动后的反思。

有些见解还不够成熟,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范例六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

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

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

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

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

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

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

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

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

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

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

”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

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

“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

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

”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

这时周航举起了手。

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

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

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

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

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

我认为矛盾。

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

我觉得这不矛盾。

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

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

我不这样认为。

我想这不矛盾。

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

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

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

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

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

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

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

各执己见,畅所欲言。

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

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

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

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

然而他们发现了。

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

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

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

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

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

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

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范例七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优美,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们的青睐。

《小石潭记》我已经多次教过,今年我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大胆尝试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散文教学方法,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师生总结出五遍读书法的点滴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读知内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传情,所以欣赏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

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哪些是作者重点描写的?

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树、潭鱼等景物,然后结合明写“石”和暗写“石”的句子,让学生明白文中描写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进而明确作者描写的重点景物是“石”。

二读找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地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记》上一环节的学习后,我及时要求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

学生很快归纳出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潭石的特点是结构奇特,潭树的特点是秀丽茂盛,潭鱼的特点是活泼可爱,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等。

三读学表达: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体味散文语言,可对散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

《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为了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我布置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写景状物的技巧。

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

1、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变换观察的方法(仰视、俯视、平视等)和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多样。

4、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5、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饰语,以求一字传情等。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景物的能力。

四读悟感情:

美学家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

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读骋想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

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读文作画。

2、争做小导游,设计导游词。

3、与作者对话“我与柳宗元有个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悲凉心境。

4、运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手法,进行小创作。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项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通过尝试五遍读书法,学生们可以掌握分析这一类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对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对象的,了解景物的特点。

3、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范例八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

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