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4048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门十三品说略Word下载.docx

蜀志》即有秦蜀守李冰烧崖之事。

)他们面对这项伟大的工程自然感触良多,于是在石门内外崖壁书丹勒石以歌咏之,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久而久之,就在这里形成规模浩大、囊括汉魏至唐宋元明清各代书法的摩崖石刻群。

据统计,仅石门隧道内壁即有摩崖三十余种,加上隧道外南北山壁上的石刻,总量达百余种之多。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以汉魏石刻为主体兼及南宋的“石门十三品”。

  

  一、隶中之篆:

《■君开道碑》

  又名《开通褒斜道石刻》、《?

s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等。

原镌于石门西南半里许的山壁上。

汉隶,立16行,行5~11字不等。

(图一)全文字数已不可知,清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录为150字,现据拓片隐约可见97字。

[1]作者、书者不详。

  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

s君(钜鹿人)奉诏遣广汉、蜀、巴三郡刑徒三千六百九十人通褒斜道,历时三年,于永平九年(公元66年)四月乃成,计用工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次、耗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

此次开通褒斜道包括凿通石门隧道这一艰巨工程。

东汉《■阁颂》(陕西略阳)说,汉高祖刘邦曾下令开凿石门,惜未果。

两百余年后,汉人再作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这是汉代对褒斜道的最大一次整修工程。

[2]它不仅完善了褒斜道的交通功能(《?

s君开道碑》云:

“作桥格(阁)六百二十三间、太格(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方便了来往商旅,确保了益州(治所成都)至京师洛阳道路的畅通安稳,还巩固和加强了中央政权所在的中原及关中与西南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既有联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时人叹之,因作文勒石纪其事,遂有《?

s君开道碑》问世。

  此摩崖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可靠的最早摩崖文字。

[3]后因岁月蹉跎,苔藓疯长,使其湮没无闻。

一千多年后的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四月十六日,南郑县令、也是书法家的晏袤(临淄人)在雨后剥落的苔藓丛中发现了它,即录其全文并撰写《?

s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镌于其下方壁上。

以晏袤的眼光看,其“字法奇劲,古意有余,与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字画简古严正,观之使人起敬不暇。

”[4]

  根据现存拓片来看,晏袤所言不虚。

该摩崖因崖石形势而施架构,纵横长斜皆依自然走势,显出舒朗开阔、宏大浑朴的气象。

结体饱满壮伟,方劲古拙。

笔画在圆转与方折之间;

方折如钢筋铁笔,圆转亦厚重有力;

虽无波磔(早期隶书,包括秦隶,并无点画波磔),却张扬霸气,带有由秦篆向汉隶渐变时期的风味。

清人方朔《枕经金石跋》说:

“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

”康有为则在《广艺舟双楫》里视其为与晚些的汉《裴岑纪功碑》、《■阁颂》一路,同为“隶中之篆也。

”翁方纲也在《两汉金石记》里说:

“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

”清人钱大昕、刘熙载却指其为传世汉隶“最先”、“最古”者,杨守敬更叹之为“神品”。

(分见《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艺概》、《评碑记》)总之,《?

s君开道碑》在中国书法史上表现出篆隶之变的中间形态(但隶的意味要多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二、隶中草书:

《石门颂》

  又名《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杨孟文颂》等。

[5]原镌于石门隧道内的西壁上。

汉隶,立22行,行30或31字。

凡660余字,为汉代摩崖字数最多者。

(图二)

  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凿通褒斜道后,至顺帝(公元125~144年在位)初年,已届60年了。

其间于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公元107年、108年),中央王朝与西部羌族发生的战争蔓延至益州,致使褒斜栈道严重破坏。

顺帝即位伊始,司隶校尉、楗(犍)为人杨涣(《华阳国志》卷十载其“清秀博雅”,“甚有嘉声美称”)即力排众议,数次奏请重开褒斜道,终以恢复。

又过了二十来年,即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王升(犍为武阳人)巡视褒斜道,念记杨涣的好处,遂写下《石门颂》,令书丹摩崖。

书者不确。

  《石门颂》结字仍随石势铺衍,跌宕起伏;

纵横有序之间,每见破格之处。

运笔以折锋起首,以回锋煞尾;

点画精瘦,波磔飞动;

多用圆笔,或见特长垂笔(如“命”、“升”、“诵”),为汉隶刻石罕见。

纵观全局,汪洋恣肆,不拘一格,舒展流畅,天趣盎然,极富弹性、张力和浪漫精神。

识者皆以之为汉隶中野逸豪放、奇纵古异一路的翘楚,每每誉为“隶中草书”或“草隶”。

[6]清人杨守敬《评碑记》指出:

“其行笔者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张祖翼则于咸丰六年(1856年)为古鉴阁藏本《汉石门颂》作跋叹曰:

“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三、飞逸浑穆:

《石门铭》

  原镌于石门隧道内东壁,与西壁《石门颂》对照呼应。

北魏楷,立28行,行22字。

(图三)

  褒斜道因地处秦蜀交通咽喉,往来频繁,加之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天师道首领张鲁夺取汉中,三国时期魏、蜀争锋,西晋末李特、李雄起义(公元301~347年),殃及桥阁遭焚、石门隧道受阻。

至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间(公元504~508年),褒斜道梗塞已逾200年。

正始二年(公元506年),宣武帝诏令梁、秦二州刺史羊祉(泰山人)遣左校令贾三德率刑徒1万人、石匠100人,自四年(公元507年)十月起再修褒斜道,至永平三年(公元509年)正月终成。

羊祉的工程部队仅用15个月就打通了秦蜀通道,形成“阁广四丈,路广六丈”,可“连?

b骈辔而进”“达二百余里”的新栈道。

[7]这在当时的交通工程业界,当是奇迹。

于是,梁、秦二州典签王远(太原人)属文、书丹,将此事备案告诸后人。

摩崖刻工则为武阿仁(洛阳人)。

  王远是羊祉手下处理文书的小吏,但行文(应该是奉羊祉之命而作)却不以位高权重的上司羊祉(时为刺史,并假节龙骧将军,为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为重心。

他用大量笔墨去颂扬也是小吏的贾三德(应是修复工程的总设计师、工程实际总指挥)。

其“巧思机发”、“忠公忘私”云云,生动地刻画出这位古代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智慧和高尚品德。

王远不唯上,不媚上,讲求实是求事之风,令人仰慕。

不过,该文应该经过羊祉审阅、批准,才会书丹摩崖。

这便说明羊祉其实是一位比较有胸襟,也是看重实干、注重事实的人。

《魏书》、《北史》之《羊祉传》把羊祉列为“酷吏”,对他评价甚恶。

而王远《石门铭》却言羊祉为“良牧”,“建■?

笱?

,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

”叔子即西晋重臣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人)。

《晋书?

羊祜传》说他“贞悫无私,疾恶邪佞”,“立身清俭”,“家无余财”,死后连皇帝都“素服哭之”,其居家所在的荆襄百姓“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

  这位名臣的堂弟羊?

L的六世孙就是羊祉,所以王远在《石门铭》里要将他与羊祉相联系。

按王远对贾三德合乎事实的称誉来推导,《石门铭》对羊祉讲的那些话也该不是溢美之词。

《魏书》、《北史》之言不可全信。

  常言道:

书如其人。

王远所书《石门铭》的总体风格是敦厚温润、沉穆朴实而又飘逸悠扬、自然洒脱,十分契合王远的德行与情怀。

其与《石门颂》东西对应,继承了《颂》的神韵逸致而又有所超越;

点画瘦劲虽与《颂》相仿,却多见长线拉笔;

结字稍显扁平,毫锋略往右上方仰行取势而横向舒展。

[8]其体势亦比《颂》更显跃跃欲飞之态,大章法则具开阔疏朗之势。

从本质上看,《石门铭》虽可归入楷书之属,实际隶意未尽;

书法史上由隶转楷间的渐变诸多特点,于此显露殆尽。

  识者视《石门铭》为北碑中奇逸洒脱一路的典型。

[9]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其“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若仙,源出《石门颂》、《孔庙》等碑,……非元常所能牢笼”;

又盛誉其“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

”康有为拿它与《爨龙颜》、《吊比干文》并为“上三宗”,更将其归入“神品”之属。

(按“神品”也为三种,其他二种即《爨龙颜》、《灵庙碑阴》。

)作为书法家的康有为,其书风便主要摹追《石门铭》,而以山东“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等参之。

[10]他直接从《石门铭》学体势,又以篆意作行楷、行草,所以其书开张恣纵,雄肆放逸,充盈自然之趣及灵性。

  四、蓬头乱服:

《杨淮表记》

  又名《杨伯邳生平碑》、《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记》等。

原镌于石门隧道内西壁,《石门颂》之右。

汉隶,立7行,行24~26字。

(图四)

  杨淮字伯邳,在东汉曾任司隶校尉。

杨淮的堂弟杨弼字颖伯,曾任下邳国相。

兄弟俩皆以“孝廉”被举为官,“正直”、“公亮”,“公德侔盛”,却都英年早逝,世以为憾。

他俩又同为《石门颂》中汉司隶校尉、犍为杨涣(孟文)的孙辈,这更令世人喟叹。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二月,黄门卞玉(亦为犍为人)路过石门,瞻仰《石门颂》,念及杨涣祖孙累世清名,遂作《杨淮表记》。

  《杨淮表记》仍依石势布局,朴茂雄古,苍博萧散,与《石门颂》相类,但更为参差多变,野趣横生。

论者称之为“蓬头乱服”[1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其“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

论语》相近,但疏荡过之。

  五、日本之师:

“石门十三品”的今生

  “石门十三品”是清人的说法。

[12]它们代表了石门摩崖艺术的最佳风貌,尤以前述四品为著。

其他九品可分为两组。

一组为《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记》(东汉,佚名)、《李苞通阁道题名》(曹魏,佚名)、《?

s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山河堰落成记》(均同前)。

另一组为四种大字摩崖:

“石虎”、“石门”、“玉盆”[13]、“衮雪”,其中“衮雪”传为曹操手笔。

此九品虽为不同时期的隶书,却熔铸了秦篆的朴拙、汉隶的雄奇、魏碑的萧朗、唐楷的典雅和两宋正书的劲挺。

其结字或宽博苍浑,或流利婉圆,或高古神异,或峻拔刚正;

“其古横也如龙蟠深壑而鳞角杈?

?

,其飘逸也如凤舞晴空而羽毛鲜丽”[14],各擅胜场,妍态毕显。

  1961年,褒斜道石门摩崖与石门隧道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汉中地区名扬海内的第一大历史文化胜景。

可惜1967年兴建拦截褒水的石门水库,石门隧道在历经近两千年的岁月沧桑后终遭灭顶之灾。

不过,作为古褒斜道上的一串璀璨明珠、人类最可宝贵的一笔艺术财富的“石门十三品”却得以幸存。

它们被小心地予以整体掀割,1971年搬迁至古汉台(刘邦作汉王“都南郑”时的王宫旧址)汉中市博物馆。

1981年,该博物馆特地辟出“石门十三品”专题陈列室,展示“十三品”。

1986年,日本国书道艺术院理事长种谷扇舟先生慕名前来观摹,感慨之余,提笔写下“汉中石门,日本之师”[15]8个擘窠楷字;

现已勒石镶嵌于“石门十三品”展厅外回廊壁头。

  注释:

  [1]参见薛凤飞:

《褒谷摩崖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汉代此前对褒斜道的一次大整修乃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记:

“天子以为然,拜(张)汤子?

n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3]参见施蛰存:

《金石丛话?

摩崖》,转见薛凤飞:

《褒谷摩崖校释》第2页。

  [4]晏袤:

《?

s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

转见薛凤飞:

《褒谷摩崖校释》第10页。

  [5]楗为,即《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之犍为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

时治所?

县(今贵州遵义西),后陆续移治广南(今四川筠连境)、?

k道(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杨君即杨孟文。

《石门颂》云:

“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

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沔水》将“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断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因以“厥”(实系指示代词)为杨孟文之名。

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皆从其说。

至南宋洪适《隶释》引《华阳国志》卷十《先贤士女总赞?

犍为士女》所载杨涣事,始知杨孟文之名为涣。

  [6][8][9][11]参见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第234页,第234页,第92页。

  [7]参见王远:

《石门铭》。

《褒谷摩崖校释》第66页。

  [10]参见祝嘉:

《书学史》,上海教育书店民国36年(1947年)版,第488页。

  [12]参见仲威:

《碑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3]石门当地故老传说“玉盆”为汉初留侯张良手笔,但清人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则认为:

“‘玉盆’二字,笔力殊是东汉体”。

参见薛凤飞:

《褒谷摩崖校释》第57页。

  [14]罗秀书:

《褒谷古迹辑略?

石门道古碑序》。

《褒谷摩崖校释》第249、250页。

  [15]参见王文奇:

《古褒斜路及其栈道、石门、十三品》,《文史知识》1995年第9期。

  作者:

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成都)高级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