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40402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解析Word下载.docx

这集中体现在三个领域:

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电力日益广泛地应用,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德国的西门子创制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人类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内燃机应用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导致汽车和飞机的出现,内燃机的广泛地应用,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煤炭、电力和石油成为了三大能源,石油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

19世纪中期,人们发明了有线电报。

19世纪晚期,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也研制成功。

电讯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成就被迅速应用到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美国、德国的步伐最快,英国、法国相对缓慢,日本开始崛起,俄国也有所发展。

美国和德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

由于过分的依赖殖民地和大量资本输出,以至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英法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逐渐被美国和德国赶上并超过。

日本和俄国在这一时期的情况正如前面所概括的,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较快发展。

其原因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对外竭力进行武力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亚洲的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但由于封建农奴制残余势力很大,因此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英、法等国。

因而它们都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和德国尤其突出。

垄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织垄断组织,以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

垄断组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实力的膨胀,垄断组织不仅控制很多经济部门,而且越来越多地干预、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垄断组织积极向外扩张,出现了国际性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了。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国,相继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第3课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二国际的建立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用各种手段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际工人运动又有了迅速发展。

19世纪80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式下,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欧美国家先后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完成马克思未竟的事业。

80年代后期,恩格斯着手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即第二国际。

在恩格斯的具体关怀和指导下,1889年7月14日,也就是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巴黎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决议,还通过了每年的5月1日举行劳动者示威游行的决议。

从此“五一”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列宁主义诞生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先在布鲁塞尔后在伦敦秘密召开代表大会,列宁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的纲领,这个党纲明确提出了明确提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

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称“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

这样俄国就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具有鲜明特色的列宁主义诞生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加剧

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为了实现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野心,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危机频发。

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即将来临。

第4课亚洲、非洲、拉丁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的觉醒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英国更把印度视为自己的生命线,加以直接控制。

英国的掠夺政策激起印度劳动人民的愤恨,也引起印度资产阶级的反感。

1905~1908年印度又掀起了反英斗争。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群众示威游行,抵制英货。

农民抗税,甚至起义。

在反英浪潮中,国大党提出了“自治”的要求,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左翼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1908年提拉克被捕事件,激起孟买10万工人大罢工,使运动达到高潮。

罢工结束后,工人还继续和军警搏斗了两个星期。

同一时期的伊朗和土耳其为摆脱论为殖民地的厄运,也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05~1911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在国内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这次革命揭开了伊朗反帝反封的新一页。

1908年士耳其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新高潮,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反英民族解放运动。

它们的共同点有:

都反对帝国主义;

在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参加了斗争;

斗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列宁把这一时期亚洲掀起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运动称之为亚洲的觉醒。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非洲,20世纪初,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

19世纪晚期,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苏丹。

苏丹人民热爱独立。

1881年默罕默德·

艾哈迈德领导的马赫迪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了近20年。

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加入到了争夺埃塞俄比亚的斗争中,尤其意大利想独吞。

国难当头,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孟尼利克一面消除内部割据,一面购入军火,训练军队。

1895年意军几次入侵,都遭失败。

第二年,又在一次战役中彻底失败。

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瓜分时期惟一取得民族自卫战争胜利的国家。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

1821年墨西哥人民推翻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获得了独立,但是独立后的墨西哥并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国内代表大地主、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军事独裁者建立了统治。

国外,英、法、美等侵略势力不断渗入,墨西哥北部的大片领土被美国占领。

墨西哥国内民族阶级矛盾严重,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农民、士兵、工人、民族资产阶级都投入到了斗争中。

以萨帕塔为首的农民军斗争尤为坚决。

经过反复的斗争,墨西哥于1917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制定了新宪法。

这部宪法体现了体现了人民长期斗争的成果。

第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府萨拉热窝。

6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被一个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事件发生后,德、奥匈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

7月,奥匈帝国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英法也很快卷入战争。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原本是同盟国的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倒向协约国一方,参加对德奥作战。

(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特权,也向德国宣战。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跟随日本参加协约国作战。

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其中以欧洲为主要战场)

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德国按照史里芬计划想迅速打败法军,结束西线战争;

而法国毫不妥协,马恩河战役是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大会战。

从9月开始,双方在马恩河流域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激战,共投入兵力150多万人,法军伤亡14万人,德军伤亡20万人。

最终,英法军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

到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形式不利。

在东线,俄国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提前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迫使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1914年,双方在东线也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年,德奥把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

但是,俄国未被彻底打垮。

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这样,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

1916年战争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一击,赢得战争。

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

这一年,西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交战双方投入了巨大兵力,耗费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都没有能置对方于死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未见胜负,交战国双方都已力不从心,面临严重的危机。

俄国的情况最糟,俄国人民和前线的士兵痛恨沙皇政府,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1917年11月,俄国又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之后,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1917年美国看到交战双方都元气大伤,于是对德宣战。

使协约国一方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同年也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掀起了革命运动。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

德国不甘心失败,孤注一掷,结果再次遭到惨败。

同年11月,德国发生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亡荷兰,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大战进行四年多,牵涉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亿人口。

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远程大炮的杀伤力巨大,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第6课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沙皇俄国本身就非常落后腐朽,参战激化了阶级矛盾,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当时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的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为主席。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1918年3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与此同时,俄国的地主、资本家、沙皇的军官也掀起了叛乱。

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一方面苏维埃政府加强红军的建设。

另一方面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敌的胜利。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苏联的成立

十月革命打碎了民族枷锁,给俄国领土上的各民族带来了独立和解放,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独立的共和国。

各民族国家为了把力量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国防,于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它们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7课战后世界体系的建立和20世纪

20年代的相对稳定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而告结束。

为了缔结“和约”,重新瓜分世界,1919年1月1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国家,但实际操纵和会的主要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美总统—威尔逊,广大中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

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吵,最终于1919年6月,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战胜的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对德条约,史称《凡尔赛和约》。

政治: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莱茵河东岸的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德国应进行的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赔款总数。

海外殖民地: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

其中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1919──1920年,协约国集团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等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它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

根据和约的规定,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根据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国际联盟是一个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机构,(但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因为盟约规定,当国联要对从事战争的任何一个成员国给予经济甚至军事制裁时,必须经过所有出席会议的成员国的全体同意,这实际是不可能的。

)国际联盟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秩的工具。

美国未加入国联。

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

而他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协调在这一地区的关系,美国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的倡议。

1921年至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了这一国际会议,史称“华盛顿会议”。

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法三国,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吵,1921年12月13日,英、法、日、美四国签署了《四国条约》条约规定各缔约国互相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这实际上削弱了日本在这一地区竞争的优势,加速了美国力量的发展)。

接着,美、英、日、法、意五国又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这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

5:

3:

1.75:

1.75,(美国从此取得了与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这就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竞争实)

1922年,与会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它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华盛顿会议所产生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回忆联系凡尔赛体系的有关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两次会议,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

然而,由于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最终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新的矛盾斗争所取代。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资本主义在1924~1929年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此期间,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

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

美国、日本的工业生产,没有受到一战破坏。

不断向前发展。

到1929年止,受大战破坏严重的法、德、英的工业生产也先后超过战前水平。

第8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危机特点:

特点一,范围广:

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

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

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

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重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人,美国达1500至1700万人;

就业工人的工资也大大减少;

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在经济危机中,成千上万的人饥寒交迫,生活状况十分悲惨,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护利润,大量地销毁产品。

罗斯福新政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

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包括几项重要措施:

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

其次,在农业方面,为克服农产品过剩以保持农产品价格,政府下令缩减大片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其损失由政府付款补偿。

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

1933年,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美国还兴建许多公共工程,包括筑路、架桥、植树、兴建水利工程等,以减少庞大的失业的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实施“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稳定。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第9课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斗争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意大利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局势。

墨索里尼趁机组织了法西斯政党。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准备武力夺取政权。

意大利国王只好授权墨索里尼组织政府。

这样墨索里尼逐渐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意大利。

意大利本来就资金匮乏资源短缺,经济危机更加雪上加霜。

墨索里尼企图以对外扩张侵略,转移人们对国内危机的注意力。

因此,加紧武力扩张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更加膨胀。

世界经济危机也严重打击了德国。

失业人数达到六百万以上,银行纷纷倒闭。

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德国社会各阶层对软弱无能的政府普遍不满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趁势发展壮大。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不久,又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

同年,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然后家祸于德国共产党,借此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战士,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季米特洛夫。

以后纳粹党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一切政党。

希特勒还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纳粹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

犹太人受尽虐待和侮辱纷纷逃离德国,纳粹政权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文化成果。

希特勒还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塞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把陆军人数扩展到60万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

工业生产严重衰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为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趁机抬头,他们积极怂恿对外侵略扩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很快占领了中国整个东北。

1936年,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执政,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这个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为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面对法西斯的威胁,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季米特洛夫作了重要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