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76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唐诗五首文档格式.docx

一、学习新知

步骤

 基础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是盛唐诗人,《旧唐书·

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

萋萋(qī)燕然(yān)

3.理解词义。

薄暮:

傍晚。

薄,接近。

徙倚:

徘徊。

历历:

分明的样子。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

故乡。

问边:

慰问边关守军。

长河:

指黄河。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的山野上放牧而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3.把握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楚分明,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学习《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士正在燕然前线呢!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

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晖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把握诗歌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抑郁及豁达之情

1.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2.辑录常见诗歌意象。

月:

思乡、怀人;

菊:

隐逸、清高;

莲:

超凡脱俗。

梅:

高洁。

第二课时

学习《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唐诗了,对唐诗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本篇课文剩下的两首唐诗——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荆门(jīng)仍怜(liá

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1)解释下列词语。

从:

往。

大荒:

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

刚刚。

暖树:

向阳的树。

(2)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

爱,喜爱;

今义:

可怜)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倒影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

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展现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1.搜集“思乡”题材的古诗词。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

夜雨》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2.了解赏析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