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624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4.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

正强化物: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负强化不等于惩罚

对比项

目的

方式

正强化

增加行为

施加刺激(奖励性刺激)

负强化

消除刺激(厌恶性刺激)

惩罚

减弱行为

施加刺激(厌恶性刺激)

撤除

消除刺激(奖励性刺激)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

把学习归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试误学习成功的三个条件:

(应用,失用)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获得满意结果,联结力量增强)

2.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

1.信息加工过程:

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

加涅的信息加工流程图:

 

选择题: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知识观——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知识只不过是人对世界的猜测、假设和解释,真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学习必须依然依赖于先前经验。

学习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3知识的种类与表征

3.1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

3.2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

(一)知识的种类

按美心理学家安德森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的表征

1.表征的含义:

用以表示只是存在的方式称为表征。

既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同一事物可有不同形式表征。

2.表征的种类:

布鲁纳的分类:

1.动作表征:

用动作表示知识或某种含义

2.表象表征:

也叫摹像表征,用形象化的形式表征知识

3.符号表征:

以符号表征知识

在知识学习中,三种表征常常相互结合,相互穿插出现的。

对不同年龄的人,对不同性质的学习来说,既有不同用的适用性。

3.3命题与图式的涵义

命题:

用词语表达的语句意义的最小单位或语句意义的基本单位。

(一个命题由一个以上的论题和一个关系组成)

命题网络:

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构成了命题网络,关联性由命题之间的共同成分产生。

例1.瘦的男孩正在看有趣的报纸

例2.动物园的老虎咬伤一些无辜的人

图式:

用以表征集合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区分两类图式:

关于客体的图式,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图式是比较结构化的特征方式

图式的基本特征:

有一个比较大的主题,主题下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维度下有相关的知识。

(图式一般包括主题和槽)

例:

小学老师

维度:

性质,工作对象,入职条件,工作年限,素质要求,历史。

中学生:

主要任务:

学习

年龄:

13-18

活动地点:

学校

学生类别:

中学

学生来源:

城市或农村

房子:

上位集合/属性:

建筑

组成部分:

房间

材料:

木头,砖头,石头

功能:

人的居住

大小:

40-1000平方米

3.4进行命题分析和写出产生式系统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是一种“条件-行动”的规则,即:

“如果,那么”的形式,一个产生式只能完成一个心智操作。

2.产生式系统:

一种活动由多个产生式组成(许许多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

发送电子邮件的产生系统:

P1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有电脑且电脑已打开并已连接到局域网

则我打开浏览器

P2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打开浏览器

则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

P3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

则我输入我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

P4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已登录

则在“收件人”一栏输入其电子邮箱地址

P5

P6

则我完成信的内容的输入

P7

则我已点击发送

P8

而且我已点击发送而且我看到网页提示“邮件已成功发送”

则我完成

4.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涵义及分辨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4.2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

4.3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阶段(三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种类和特点、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

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4..4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

4.5奥苏泊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定义)

Ausubel:

同化理论:

指外部的知识经过学生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即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同化的种类: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在认知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上位,旧知识处在下位,先学低级知识(具体),再学高级知识(系统),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概括。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认识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下位,旧知识处在上位,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具体化。

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间不存在上下位的关系,其中分为并列学习,结合学习。

4.6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保持过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五种遗忘学说、促进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有哪些)

知识保持:

指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

保持是一个内隐过程:

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保持过程:

知识的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提取困难

遗忘规律:

(及时复习的心理依据是什么)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起初遗忘的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五种遗忘学说:

衰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

干扰说:

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压抑说(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舌尖说);

同化说

促进知识的保持:

理解基础上的保持,记忆策略的运用,复习策略的运用,合理组织复习

复述策略的种类:

抄写,朗诵或背诵,做笔记

促进知识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

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刺激清晰,明确),重视经验的作用(使用常用词汇),对知觉过程做言语指导,使用知觉学习的技术(练习)

4.7陈述性知识应用的三个层次:

套用(照搬),变通(改造),创造

5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5.1概念的涵义和结构(四要素: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概念:

人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反映

概念的结构:

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1.概念名称与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土豆,马铃薯)

2.概念例证既有正例又有反例

3.概念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或标准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

4.概念定义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

例.三角形

名称:

三角形

定义:

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属性:

稳定,三个角,并且内角和180度,三个角,边,

例证: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反:

长方形,梯形

5.2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

概念的形成:

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实例,提出有关概念的假设并通过反馈验证假设,逐步确认概念

概念形成的阶段:

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概括

鸟:

1.提供大量的图片

2.让学生概括:

会飞,长羽毛,卵生

3.反例:

蝙蝠,苍蝇从而让学生知道“会飞”是错的

4.概括:

告诉学生“鸟”的定义

教:

出示实例

对学生的假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

学:

根据反馈检验

在反复的假设,检验中掌握概念

概念的形成相当于上位学习

概念的同化(奥苏泊尔):

指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给出的概念定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后掌握其意义(概念的同化相当于下位学习)

概念的同化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

5.3促进学生概念掌握的策略(其中变式的涵义、正例与反例的作用)

变式:

指提供学习的正例在外部,表面的形式上加以变化而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正例提供了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提供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例证的选择。

5.4规则的学习:

发现学习(什么是例规法)与接受学习(什么是规例法)的应用

5.5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5.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情境的成分、问题解决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涵义、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

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

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

目标/答案状态;

障碍:

问题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

问题解决:

一般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基本特点:

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的特征:

问题类型,呈现方式

2.知识经验:

知识的量和知识结构

3.定势:

指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影响有积极消极,思维的惰性4.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他的其他新用途

5.知觉的特点

6.情绪与动机

7.原型启发:

积极促进,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动机:

动机强度与性质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和坚持力、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

知识经验:

这里的知识经验包括熟悉各种法则、定理、性质、规则,要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要有一定的题型储备和解题经验

一般而言,如果学生头脑中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问题模板)可以利用,这种问题的解决速度最快、效率最高

但在实际生活的问题不可能总是与经验相匹配。

教师在帮助学生尽量多地储备解决问题模板外,还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模板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因为感性经验往往是学生理解问题的有利条件

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是创造的意识或精神

真创造:

首创性产品,具有社会价值的发明/发现心理机制相同

类创造:

非首创

心理学得出的结论是:

创造力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智力低于一定水平是不可能有创造力或较高的创造力的;

高创造力需要高智力,但高智力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6.认知策略

6.1认知策略的涵义与特征

6.2认知策略的种类

6.3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

精加工策略:

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测量与评价

7.1测量、测验与评价的涵义

7.2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7.3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

7.4效度的涵义及其种类

7.5信度与区分度的涵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注意:

A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B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C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A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B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C教学生学会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6)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7)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4)及时反馈。

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

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