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552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用书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打败西班牙后,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②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③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

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由此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轻巧识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NO.2理解——史料研习·

史论归纳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鸦片战争

史料一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①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②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史料二 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③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史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④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反映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①“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禁烟运动并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②“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说明英国发动战争另有目的

史料二:

反映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现状

③“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揭示了西方侵略的本质目的,即商品输出

史料三:

反映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④“一块界碑”→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学会用史]

(1)史料一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说明近代中国________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国的商品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史料三从________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提示】 虎门销烟 自然经济 近代化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吗?

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没有。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也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论归纳

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NO.3应用——对点训练·

落实强化

1.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A [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主张在中国实现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项正确。

]

2.(2017·

乐山调研)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D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3.(2017·

郴州质检)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B [西方侵略动机是“以贪欲为动机”,故A项错误;

“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说明对待西方的侵略要理性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故B项正确;

陈旭麓针对的不仅是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

中西方社会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与材料中陈旭麓的观点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考点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

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②俄、英两国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经过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①爆发: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

②经过:

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③结果:

双方互有损失,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2)反割台斗争

①原因: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轻巧识记]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4.义和团反帝运动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思维升华]       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1)自发性:

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1900年6月担负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分散性:

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史料一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①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史料二 李鸿章……认为②“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史料三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③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选自《马关条约》的条款

①“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实际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

反映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自保”的错误战略

②“列强必有区处”→说明李鸿章把战争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

指出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多方面原因

③“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说明装备落后、吏治腐败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1)史料一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方式以________为主。

史料二和史料三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________以及日本的蓄谋已久导致了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提示】 资本输出 战略失误

(2)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国人痛定思痛。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

重视海洋强国,科技强国。

中日甲午战争是列强侵华转折点的表现

(1)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此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

此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

此后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

此后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5)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开始;

战后列强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终收复新疆。

下列相关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

B.1876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

C.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除伊犁外的新疆

D.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D [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A项错误;

1876年,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B项错误;

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C项错误;

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故D项正确。

5.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

“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A [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确;

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D项与材料无关。

6.下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

“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

”据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  )

图中枷板上写着:

杀人犯,刽子手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C项符合题意。

考点3

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③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侵华史实

①局部侵华: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②全面侵华: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①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

②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③对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实行殖民统治;

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轻巧识记]       日军侵华

(1)一个意图:

征服中国。

(2)侵华罪行: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

①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抗日武装:

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

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

a.淞沪会战:

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b.长城抗战:

1933年,安德馨率全营在山海关力战殉国;

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使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

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④爱国民众: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爱国学生掀起一二·

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并进行抗日宣传。

⑤西安事变

a.爆发: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的要求,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c.影响: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正面战场

①1937年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1938年,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指挥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③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部英勇抗战,壮烈殉国。

(3)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9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②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组织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①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苏、美对日联合作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2)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3)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轻巧识记]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

史料一 1938年3月底到4月初,他们(日军)①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

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②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史料三 ③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抗战胜利60周年胡锦涛讲话

史料四 中国军民……④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

抗日战争》

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说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依靠中国军队的力量英勇抗战

重庆《大公报》高度评价了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抗战

②“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指1940年的百团大战

胡锦涛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肯定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共同抗日的态势

③“中国国民党”→肯定了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

史料四:

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体现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1)史料一中“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是指________。

史料三表明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史料四反映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________。

【提示】 台儿庄战役 国共合作 国际地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公报》社评评论的“战事”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提示】 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3)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以抗战初期为例,评述国民党早期抗战。

【提示】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动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作用

(1)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

(2)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

(3)支援了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

(4)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

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

全国各党派。

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

全国军队。

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

广大群众。

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

这些言论是为了(  )

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

B [题干中并未提到教育问题,故A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日本认为自己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在美化自己的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种族主义,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中心论,故D项错误。

8.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在福州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发动“福建事件”。

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受其影响,国民党内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故A项正确。

作为该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它应该出现在1933年之前,B、C两项是1937年,D项是1936年,均与题干时间要求不符。

9.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这次战役(  )

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

B.是抗战以来中方最大一次胜利

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

B [1937年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

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对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故B项正确;

山西会战是国共抗战初期合作的典范,故C项错误;

百团大战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主题一 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