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531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7.“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8.史载: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这段史料记载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

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

由此可见(  )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0.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仔细研读下表,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造成(  )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

类别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B.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

C.传统耕织结构开始解体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12.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

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B.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D.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13.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B.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14.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

“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

这表明()

A.中国工业化水平低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清政府与列强交恶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15.据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记载:

“奉电旨,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线电报已为晚清政府所用B.该电旨发布于甲午战争之后

C.清廷此举意在缓解财政危机D.此举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6.下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7.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8.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9.某同学在主题为《上海与近代中国经济》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

①100法币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②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

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的上海(  )

A.1895年 

B.1913年 

C.1936年 

D.1948年

20.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近年来多次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中央企业。

据此判断(  )

A.轮船招商局见证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 

B.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 

D.政府主导推动官营企业发展

21.1952年据吉林省调查,一些村、屯,放高利贷情况严重,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贷款利息高达月息30%,一般在10%左右;

数量也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阶级的分化”。

一些富裕农民靠放高利贷上升为新富农,许多贫下中农则在重利盘剥下贫困破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B.提出“八字方针”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2.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这一政策的制定(  )

A.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是基于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是基于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是基于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23.阅读下表《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突破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24.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

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大跃进”运动的扩大D.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25.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

值的原因是()

A.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26.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

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第一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第二年

2104.5亿元

-17%

419.4亿元

-25%

第三年

2012.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A.1949—1951年 

B.1957—1959年 

C.1966—1968年 

D.1978—1980年

27.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反映了建国以来()

A.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B.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调整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地提高D.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28.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B.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D.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

29.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

A.深圳 

B.宁波 

C.海南 

D.浦东

30.有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票的时代”,如粮票、布票、糖票、油票、煤票等。

当今社会是“卡的时代”,如超市卡、银联卡、贵宾卡等。

票与卡见证了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D.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2、非选择题:

共3道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该人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32.(16分)自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也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朝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

为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

(2)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3)材料三中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中“蛀虫”代表什么势力?

“冰雹无情”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5)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并指出其根源。

33.(12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

图一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图二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双包”(包产到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图三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图四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体制综合改革

(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材料二: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运动和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20多年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三次:

第一次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和“计划经济崇拜”,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次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和“所有制经济崇拜”,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引自(《文化艺术报》

(2)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

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

材料三: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5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五: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依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校班级: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成绩

----------------------密-------------------------------封--------------------------------线-----------------------------------------------------------------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6

7

8

9

10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题.(12分)

(1)

(3分)

(2)

(4分)

(3)

(4)

(2分)

32题.(16分)

(1)

(6分)

(4)(2分)

(5)

33题.(12分)

(4分)

(2)(2分)

(4)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D

A

C

B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1)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1分)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它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赋分,2分)

(2)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2分)原因: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2分)

(3)关系: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1分)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

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32.

(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

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1分)

(2)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

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

(2分)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专制;

民国政府发展实业;

“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分)

(3)短暂发展;

①国民政府发起“经济建设运动”;

②爱国群众发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4分)

(4)四大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

遭到巨大打击(或陷入困境)。

(5)在夹逢中生存;

根源: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3.

(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

从试点到推广;

从农村到城市;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第一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次:

邓小平南巡谈话(或中共十四大)。

(3)经济迅速增长;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任答4点给4分)

(4)根本原因:

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