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46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钢筋框架梁的计算设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二、下部钢筋:

(一)下通长筋:

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二)下部钢筋:

(1)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

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三、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四、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GGJ2009中,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五、悬挑梁计算:

(一)上部第一排钢筋:

1、非弯起钢筋

悬挑端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端部的弯折长度应读取计算设置中所设置的数值,取计算设置中第7项(默认按12*d计算):

Lw=12*d

L=Lx-bhc+Lw+hc

2、弯起钢筋

当梁高<

=800,弯起角度为45°

L=Lx-bhc-(hb-2*bhc)-L2+(hb-2*bhc)/sin45+hc+L2

当梁高>

800,弯起角度为60°

L=Lx-bhc-(hb-2*bhc)/tan60-L2+(hb-2*bhc)/sin60+hc+L2

(二)上部第二排钢筋的计算:

L=0.75*Lx+hc;

0.75*Lx取自计算设置第8项;

(三)下部钢筋:

1、悬挑梁高度相等时:

L=Lx+La'

-bhc;

La'

取计算设置第9项

2、当悬挑梁高度为变截面时:

L=sqrt[sqr(Lx)+sqr(h1-h2)]+La'

六、侧面钢筋:

(一)侧面构造筋:

侧面构造筋=锚固+净长+锚固

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13项

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14项

(二)侧面受扭筋:

侧面受扭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三)拉筋:

拉筋配置取计算设置第16项

N=[ceil(l净-2*起步距离)/(箍筋非加密间距*2)+1]*n(排数)

(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1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

 

(2)计算拉筋长度时应取梁原位标注时的截面宽度

(3)拉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18项

七、箍筋:

N=ceil(l净-2*L加密)/非加密间距-1+2*ceil(L加密-起步距离)/加密间距+2

(2)箍筋加密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6项

(3)箍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18项

八、次梁加筋:

次梁两侧附加的箍筋数量应读取计算设置中第12项所设定的具体数值;

九、吊筋:

吊筋=次梁宽度+2*50+2*吊筋锚固+2*斜长

十、加腋钢筋:

加腋主筋=锚固+净长+锚固

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取计算设置第22项

二、软件计算设置:

1.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

03G101-1第54页;

说明:

输入格式:

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

影响范围:

架立筋的长度;

2.上部第一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

支持代码:

d:

钢筋直径;

la:

:

锚固长度;

ll:

搭接长度;

hc:

支座宽;

ha:

梁高;

Ln:

梁经跨长;

L:

梁跨长;

bhc:

保护层;

初始默认为Ln/3。

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3、上部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4.上部第三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常用算法;

5.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

08G101-5第55页;

提供三种选择:

取本跨长度计算;

取左右最大跨计算(默认选项);

取左右跨之和的平均值计算;

6.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的距离:

03G101-1第60页;

数值或数值*L(L为梁跨净长);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的长度;

7.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跨端部的弯折长度:

03G101-1第66页;

提供两种选择:

12*d(默认选项);

h-2*bhc;

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的长度;

8.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具体数值或数值*L(L为悬挑端净跨长);

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的长度;

9.悬挑跨下部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

悬挑跨下部钢筋的长度;

10.吊筋锚固长度:

03G101-1第64页;

吊筋长度;

11.吊筋弯折角度:

输入具体的角度;

12.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

软件设定的默认值,以便用户根据实际图纸要求设置次梁两侧箍筋数量(此处输入的数量会在识别梁的原位标注表格中体现,默认值为0、则被识别梁的次梁加筋数量为0);

具体整数或整数+级别+直径(肢数),肢数为空默认与箍筋肢数相同;

次梁数量;

13.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

03G101-1第24页;

侧面构造筋的长度;

14.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

15.拉筋配置:

级别+直径或级别+直径+间距;

拉筋计算;

16.框架梁箍筋加密长度:

03G101-1第62和63页;

当非抗震等级区分加密与非加密时,取抗震等级不等于1的数据;

框架梁箍筋根数;

17.起始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

03G101-1第62页;

具体整数;

箍筋根数;

18.框架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

提供六种选择:

四舍五入+1;

向上取整+1(默认选项);

向下取整+1;

四舍五入;

向上取整;

向下取整;

当梁箍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时,例如“A10@100/200”或“A8@100[1500];

A10@200[2000];

……”,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

例如梁箍筋为“A10@100/200”,那么当前跨左右两端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中间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

箍筋、拉筋根数;

19.箍筋弯勾角度:

135度(默认选项)、90度、180度

箍筋长度;

20.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

03G101-1第34页和00G101第25页;

提供四种选择,修改此项设置会影响钢筋的搭接长度,选择0时按00G101计算:

0;

<

=25%(默认选项);

50%;

100%;

钢筋的搭接长度;

21.框支梁箍筋加密长度:

03G101-1第67页;

框支梁箍筋根数;

22.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

柱边;

加腋端部(默认选项);

加腋梁箍筋根数;

23.多跨基础连梁上部纵筋连续贯穿中间承台:

提供两种选择。

选择“是”时基础连梁上部纵筋连续贯穿中间承台;

选择“否”时分别锚入中间承台。

基础连梁遇中间支座的纵筋及箍筋计算;

24.多跨基础连梁下部纵筋锚入中间承台:

选择“是”时基础连梁下部纵筋分别锚入中间承台;

选择“否”时连续贯穿中间承台。

本设置仅针对基础连梁下部通长筋。

25.基础连梁在承台内的箍筋间距:

具体整数。

当基础连梁端节点选择按传统计算时,此设置项有效;

基础连梁于端节点的箍筋计算;

26.下部原位标注钢筋做法:

遇支座断开(默认选项);

钢筋连续长度大于钢筋搭接定尺长度时就近支座断开;

遇支座连续通过;

下部钢筋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