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426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农业项目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3.1产品定位

3.2市场定位

3.3客户细分

3.4营销模式

3.5价格定位

3.6发展战略

3.6.1战略目的

3.6.2战略措施

3.6.3品牌营运

3.7盈利模式

3.7.1天野基地四大发展模式

3.7.2四大发展模式基础上赢利模式

3.7.3收入来源

4、竞争分析

5、并购后pest分析

5.1外部环境分析

5.1.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5.1.2社会环境

5.1.3经济环境

5.1.4技术环境

5.2内部资源分析

6、天野公司并购后的swot分析

6.1竞争优势

6.2竞争劣势

6.3发展机会

6.4可能遇到的威胁

7、财务预测(本部分来自天野公司50000亩基地立项可研报告,供参考)

8、风险与控制

8.1风险

8.2风险控制

9、结论与建议(五万亩基地)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石油(化学)农业逐步替代传统农业,其结果导致人类生态危机、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恐慌。

主要原因是指:

农药是人为合成的化学有毒物质,使用于生物链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客观物质世界平衡的作法,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害虫天敌,失去生物平衡的控制作用;

化肥是对大自然物质进行人工合成与人为集中重新分布的行为,它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微生物减少,土壤缺少微生物成土母质不能熟化,耕作层越来越浅,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我国化肥利用率实际水平为30%,70%随水土流失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土壤中的硝酸根离子被生物吸收后,在体内易转化为亚硝酸盐,是生物致病与人体癌症的重要诱因;

激素是一类用量极微的调节生物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引起人的生长发育早熟、胎儿畸形和人体器官机能病变;

添加剂中的色素、防腐剂本身具有对人体毒性,饲料中的铜、铁、锌离子作添加剂,具有对动物有促进生长效果,通过动物体内的累积对人的肝、肾、脾、胃有损害作用。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它是对工业、石油或化学农业引发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反思后,而提出的回归大自然的农业概念。

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全球有机农业即绿色食品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

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首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进一步扩大。

作为倡导和监督世界有机农业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于1972年在瑞士成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IFOAM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一个拥有来自115个国家570多个集体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

其次,有机农业生产的规模空前增加。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2003年2月调查,目前全世按有机管理的农业用地已达1700万hm2,各大洲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

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洲7.73%,亚洲0.55%,非洲0.35%。

面积最多国家是澳大利亚(770万hm2)。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3个国家依次是列支敦士登17.97%、瑞士9%、奥地利8.64%。

第三,全球有机食品的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1997年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增长到175亿美元,增幅75%左右。

2001年估计为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9%,其中,欧洲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2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46%。

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

据预测,近期内有机食品增长率为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第四、有机食品认证国际化。

有机产品认证是指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加工方法、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开展的认证;

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政策的具体体现;

是执行有机食品管理法规的基本手段;

是规范有机食品生产、经营和认证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强化有机食品管理的技术基础;

是推动有机食品发展的动力。

因此,各国都很重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有机食品的国际认证成为发挥各国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关键。

因此,争取国际标准认证是发展本国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方面发达国家正以20%以上的发展速度,改造国内农业为有机农业,另一方面在对待农产品进口要求的标准上,全部按照有机产品质量标准执行,所以我国在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是因为产品的高质量检测标准,即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挡住了国门。

我国有机产品开发和认证工作从1995年开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总结我国有机产品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探索阶段(1990~1994)。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外认证机构进入我国,启动了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和贸易。

起步阶段(1995~2002),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并开展了相应的认证工作,同时根据IFOAM的基本标准制定了机构或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

其代表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FoodDevelopmentCenterofSEPA,简称OFDC),2003年称为“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OTRDC)。

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此阶段以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为起点,有机产品(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务院授权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

截至2006年8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批准了28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

该国家标准的标准号为GB/T19630-2005,标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机产品生产,包括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蜂蜜和蜂产品4个内容,作物种植中又附加了食用菌栽培和野生植物采集的内容。

第二部分为有机产品加工,第三部分为标志销售,第四部分为管理体系。

将管理体系单列为国家标准的一个部分,这在国际上还属于第一次,表明了有机产品认证中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国家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事业开始走上了一个规范化的新台阶。

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认监委对全国有机认证情况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施行有机耕作的土地总面积为34.26万公顷,仅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0.25%;

2005年,我国获得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97.8万公顷,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0.76%,而世界有机产品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0%,个别国家达到15%以上,我国有机产品生产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

截至2003年,已经认证了包括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饮料、蜂蜜、天然香料、中药材、奶制品、禽畜产品和水产品等369个品种,经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540家,有机产品总产量82.31万吨,产值达20多亿元。

占农业产值的0.1%,而国际有机产品销售量占食品总量的3%~5%。

由于我国处于有机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生产的有机产品大多为蔬菜、水果、原粮等初级产品,其次为初级加工品如大米、茶叶等,深加工产品很少。

分布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部各省区,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三省最大;

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控制方面来看,上海、北京、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省较占优势。

这首先与有机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有关,其次与当地企业的市场超前与开拓意识有关,再次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很有关系。

近两三年来,西部地区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发展有机畜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北部地区有机农业有望凭借环境和资源优势,以及当地政府逐步出台的优惠产业扶植政策,获得快速的发展。

其中,天然采集产品、特色区域产品、土地密集型产品等比其他省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东部省份将继续发挥产品链和市场优势,在有机加工产品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方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有机产品以植物类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野生采集产品增长较快。

植物类产品中,茶叶、豆类和粮食作物比重很大;

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已经成为中国有机产品的主要出口品种。

而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

种养比例的失衡,制约了有机生态体系内部的良好循环系统的建立,使生产者无法摆脱对外来投入品的依赖,影响了有机生产过程的有机完整性。

有机加工产业滞后,不仅造成有机产品品种单一,货架期短,增加销售成本,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有机产品的附加值。

市场贸易与生产不协调。

我国有机产品是自1999年才在国内市场真正开始出现的。

国内市场的有机产品已涉及到蔬菜、茶叶、大米、杂粮、水果、蜂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产品等300多个品种,有机食品出口额在近几年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根据国家认监委统计数据,2004年,中国有机产业的生产总值为22.15亿元,出口有机产品总值12.39亿元(按国内价格计算,实际出口收入超过2亿美元),国内销售总额为2.80亿元,表明尚有超过30%的认证有机产品未能按照有机产品价格出售。

2005年,我国出口创汇虽达到2亿多美元,但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尚未达到1%。

宣传有机农业理念,循序渐进发展有机农业。

国外发达国家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和健康的需求,有机农业从萌芽产生、试验研究、奠定基础到快速发展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有机食品的生产由民间行为逐步转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最终以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和统一了有机产品生产、销售和认证的行为。

我国有机产品发展的起因不是出于生产者的环保理念和消费者健康理念,而是市场经济和产品贸易的刺激。

1999年之前,我国的有机产品主要是根据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需求生产,其中95%以上出口到国外。

在1999年还基本不存在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到2000年才开始启动国内市场,此后的几年中,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

北京和上海的超市中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一般是常规蔬菜的3~5倍,消费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以上水平消费者。

所以要引导消费、增强环保意思,进而拓展市场。

研究有机农业理论,示范有机农业集成技术。

在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的转折点,现有的关键技术或配套技术都是以如何实现高产为目标,缺乏以质量为目标的集成和综合生产技术,尽管我国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但要在有机农业的理念和原则下,结合生产实际集成有机生产技术,为形成有机食品供应链提供技术支撑。

因此,应该增大科研的力度,将有机农业技术研究纳入科技攻关的主渠道。

加强认证机构监督和管理。

截至2006年8月,经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有机产品(食品)认证机构有28家,其中环保系统的11家,质检系统的12家,农业系统的5家,中国合格评定中心认可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12家。

目前,在我国开展有机认证业务的外国有机认证机构有美国有机认证机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法国的ECOCERT、德国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这些认证机构都相继在北京、长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办事处。

认证过程是技术性、知识性和综合判断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检查员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渊博的农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公平公正的态度。

目前,我国已经获得授权的28家认证机构主要集中在环保部门和质检部门,面对有机产品生产种类的多样性,生产技术的多变性,从业务能力和知识背景方面,农业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对认证的有效性和专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针对有机产品农业技术较强的特点,加强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农业行业认证机构的数量,提高整体认证水平。

建立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间的诚信机制。

在强调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丑闻泛滥的今天,有机食品因其可追溯的生产过程、透明的销售过程和可持续的环境生产措施而受消费者青睐。

诚信是有机产品生产的文化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建立严格的产品追溯体系,才能避免欺骗消费者的事件发生。

出口的有机产品,外商都会根据国际惯例要求出售方提供由有机认证机构出具的销售证,证明其出售的产品是经过该认证机构认证的,并且在认证的数量范围之内,因此,在中国有机认证产品的出口方面,不容易出现假冒和超额销售的问题。

而许多销售有机产品的国内超市或商家不知道需要由供应方提供销售证,国内消费者也很少有人知道国际有机产品市场上销售有机产品除了应出示其认证证书外,还应具备相应的销售证,造成国内某些地方的有机产品市场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混乱情况,因此,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走上真正规范化和健康持续发展道路需要认证监管、质检和工商管理、卫生、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共同合作,各机构在规范有机产品市场和保障有机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各自的职能。

此外,还应经常跟踪国际动态,学习先进国家在有机产品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

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建立中国有机产品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

湖南有机农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种养结合的多品种基地没有形成,有机食品一体化供应旗舰店还是空白。

据农业部门人士透露,长沙市湘菜产业基本情况是:

2006年,全市商品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蔬菜品种达600多个,总产量37亿公斤。

四县(市)均为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2006年出栏生猪810万头,养殖水面45万亩。

全市形成了以长沙县黄兴镇、跳马乡和宁乡县沩山乡为核心的辣椒生产区、以长沙县春华镇、高桥镇为核心的食用菌生产区,以望城县沿江乡镇为核心的水生作物生产区,以五区为核心的速生叶类菜生产区。

浏阳市的黑山羊、长沙县的肉牛、宁乡县的温氏鸡、宁韶线的鳜鱼、望城县的南美白对虾、鸿远龟、中华城鳝和金成生态甲鱼、雨花区的匙吻鲟等生产基地各具特色。

全市在各主要生产基地设立了260多个农残速测点,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市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培育了1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面积达30多万亩;

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48个;

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93万亩,无公害认定生猪8万头、肉鸡500万羽。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连续四年未发生群体性中毒事件。

农残速测合格率在全国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33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13位。

为加快湘菜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长政发[2005]32号),采取了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收费优惠和用地优先等四个方面的扶持措施,促进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全市湘菜加工企业达8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21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10家,过亿元企业5家。

2006年,全市湘菜加工销售收入35亿元,占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的15.9%,为农民创收5亿元。

同时湘菜加工企业带动原料基地210万亩,带动农民87万户。

天野有机蔬菜公司在浏阳市龙伏镇投资960万元,租用耕地2193亩发展有机蔬菜,带动了当时农民增收。

全市已建立与湘菜有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个,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推动了湘菜原料生产。

长沙县高桥镇国进农产品合作社今年从湖北省引进龙虾养殖技术,开发了100亩稻田龙虾养殖项目;

从福建省引进温控高档食用菌栽培技术,建成拥有40个生产车间、生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工厂,预计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

到目前,全市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2个,绿色食品认证39个,有机食品认证3个;

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的农产品加工品牌13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0个;

9个农产品加工品牌获国家免检产品;

2006年,加加酱油和好韵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全市有农副产品市场14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过30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初步形成了以马王堆、红星为龙头的湘菜物流配送体系。

新建了雷锋、浏阳、宁乡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提升市场服务功能。

组建了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

红星批发市场新建了农博中心、绿色食品城,开通了红星农网电子商务平台。

加强市场管理,理顺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经营户信心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006年两大批发市场湘菜原料成交量23.6亿公斤,成交额30.4亿元,同比增长12%和17%。

在对内贸易上,鼓励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营销商开展产销对接,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等市场主体,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促进全市湘菜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转变。

目前,我市主要湘菜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超市、酒店、学校等建立了定点销售关系,“陈家渡”、“朝阳”等湘菜品牌已进入各大中型超市。

一些湘菜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湘菜配送基地和网络,星沙明城大酒店在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租用土地300多亩,建立了用于开发酒店湘菜种养殖生产及休闲观光基地。

全市现有执证农村经纪人2000多人,经纪机构近1000户,农村经纪年成交金额近20亿元。

对外贸易上,仅2006年,全市蔬菜外销达16亿公斤,生猪外销480万头,建设了一批高档外向型湘菜基地。

超大集团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建成5000亩,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和香港市场;

长沙县“汇农”湘菜主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最近,与韩国DELTA株式会社签署了中韩现代农业合作项目基本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20亿元,拟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种植园、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产品80%销往韩国、日本和美国。

2、合作社状况分析

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位于捞刀河的发源地――石柱峰下的浏阳市泮春集镇。

自然环境突出;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距湖南省会长沙仅7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有106国道穿境而过。

自天野创立之日始,全体天野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奋勇拼搏,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下,于2005年取得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蔬菜转换认证。

是目前湖南省唯一一家有机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公司主产品远销日本和新加坡。

主产品有机蔬菜以省会长沙的各大超市为龙头开拓国内市场,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A、投入天野农业资金概况

1、固定资产:

(222万元)

a、办公楼:

85万元b、车间:

35万元

c、附属工程:

30万元d、地基款:

6万元

e、机械及附属设施:

16万元f、大棚:

10万元

g、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40万元

2、申报项目前期费用:

90万元

3、基地土壤改良3000亩:

600万元

4、有机食品认证费用:

75万元

5、04、05年摸索生产管理模式亏损:

300万元

6、公司开办、政府相关部门及其零星费用:

7、办公用品及其他相关设施:

30万元

合计:

1407万元

A、技术团队

1、公司现有技术人员

莫继荣,男,湖南农大植保专业1984年毕业,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初期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组培研究工作,后转入蔬菜,果树生态栽培,湖南草莓产业奠基人,湖北荆州地区早熟蔬菜庭院经济模式创始人之一,国家大型开发项目——南方红黄壤综合开发、三峡大坝建设参与者,姊归新县城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为国家经济和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组建湖南双峰县农业生态科技园,主持省科技厅《湖南省草莓春提早、夏延迟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项目,获国际领先水平鉴定成果,湖南科技报读者服务部三年,刘筠院士成果转化的湖南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半,涉猎众多学科知识,实现跨学科的飞越。

又组建桃江县三农科技服务公司,下设200亩果园、30亩鱼池、500头猪场、5000只鸡场、100亩蔬菜,实行牧草种植、粪便养鲜活饵料、养高价值动物、生物有机肥的生物链开发,以低成本获取高蛋白、有机肥创造高价值转化,生产有机食品。

现任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寻培之,农艺师,现年44岁,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曾任浏阳市龙伏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果蔬栽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的工作经验,现任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

杨益均,农艺师,现年48岁,一直从事于果蔬生产技术指导和生产经营开发,在果蔬设施栽培和有机肥生产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现任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

黄国良,现年52岁,长沙市黎托镇老菜农,有着非常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现任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

邱刚,助理农艺师,现年43岁,一直从事于叶类菜的生产技术指导,曾在多家大型农场担任叶类菜生产技术总管,现任长沙天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

2、技术依托单位

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了长期的科技服务协议,并聘请了郑素秋、刘明月等多位教授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

B、管理团队

1、组织架构

团购组

种苗繁育

2、管理者简介

王卫文,1988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分配到泮春乡人民政府工作;

1994年创办长沙朋大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脱水蔬菜、盐渍蕌头等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

自创一套农业企业现场管理模式,曾被日本岩下食品株式会社推广和应用。

19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