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1、
(一)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里的“发展”是指: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
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
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二)
一、
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
7、《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判断题:
1、教师即课程。
(
X)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V)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X)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X)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三、
简答题:
怎么认识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
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
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
《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
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
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键的作用;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
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
(5`*2=10`)
1.数学模型:
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2.
反证法:
从结论的方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得到结论正确的证明方法。
二.填空:
(2`*10=20`)
2.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3.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学习领域.
10.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判断:
(2`*5=10`)
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错)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简答:
(8`*3=24`)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六是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
一是实现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三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的价值;
(3)数学学习内容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
(4)数学教学;
(5)评价改革;
(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基础数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使人的具有迁移性,这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丰硕成果所证明,有许多经验和成果成为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宝贵财富。
2.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
数学教学观、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滞后的情况严重
目前,虽然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这些教学观念仍然难以到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自觉不自觉地沿袭诸如“大运动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听”数学。
数学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新观点不断出现,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思潮不断涌现。
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数学教育,要求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程进行改革)
(2)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是“教师主持工作一支粉笔一张嘴”,而极少考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念以及学习过程中作出的努力。
许多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中远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虽然,不少教师对这一提高教学效率的先进手段认可,但基于时间投入等因素拒绝使用或“我就用我的传统教学法,升学考试时见高低!
”。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成了“作秀”的工具。
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包括“言灌”和“目灌”),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
启发性讲授,学生有意义地接受,本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处,但不少教师将次下降为“填空式的问答”,所谓“边讲边问,小步快进”,其实“讲是为了灌输知识,问是看学生收到了没有”。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
(3)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选修课变成了以应试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课外活动难以展开,原本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发展个性特长的想法并未实现。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锐减,许多学生跌入了数学学习的低谷。
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由于学不懂或碰到的困难长期无法解决,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产生兴趣与学不懂之间的恶性循环。
(4)从现代教育观点看:
当前的数学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和双基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
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有学者指出,按照知识的外在程度,新经济时代把知识分为外显部分与内隐部分,它们构成一个冰山模式,前者浮出海面,后者在下托起整个冰山。
后者就是内隐部分,即智慧、情感和态度,它深深地嵌入于实践之中。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依赖于内隐部分。
只有通过在行动中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3.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应试为主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教学目标定位偏低
——
巩固知识
熟练技能
教学内容肤浅狭窄
已知知识
浮于浅表
局限课本
固守单科
教学过程预设过多
严密周到
强迫牵制
被动跟随
教学方式讲授演绎
教师讲析
师生问答
学生活动虚浮异化
有形无实
效度不高
机械练习
4.新课程初中数学课标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有哪些要求?
我国长期流行的“三大能力”说
1
运算能力
2
空间想象能力
3
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提法有很强的概括力,但是,同样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曾流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
新课程初中数学课标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数学思维能力的特征
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
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
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
数学计算和算法设计
理性思维与构建体系
5.数学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提出数学问题和质疑能力。
能疑、善思、敢想
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用于实践的能力。
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提出定义,定理,公式
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
条件、结论。
构作新数学对象(概念、理论、关系)的能力。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总结已有数学成果达到新认识水平的能力。
巧妙地进行逻辑连接作出严密论证的能力。
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数学风貌。
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大好”的数学
7.从学生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什么优势和问题?
优
势:
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
问
题:
实践能力
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基础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优势,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8.新课程初中数学课标揼基本理念是什么?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不是复制与强化;
(2)评价的功能更多地在于了解学生的纵向发展;
(3)在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现代教育技术应得到重视,但信息技术不应该作为学生数学理解和知觉的替代物;
(4)学生应当能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最适合自身发展所必须的数学。
10.《新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有哪些?
(1)强化在现实情景中通过数学活动实现对数与代数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调整对计算问题的处理方式,突出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加强对字母和代数式表示功能以及代数式含义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把握“数与式”的意义
(4)强调对运算的意义和价值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5)强化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探索
(6)强调数与代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7)强调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学习数学,强调恰当的数学交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的心灵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11.什么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事实上,知识不是被动地从个人传输给个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在经历。
要真正做到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学习内容的机会;
*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实际和内容要求;
*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12.数学交流包括哪几个方面?
《标准》也对数学交流问题给予了关注,并且认为数学交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的表达。
把自己的思想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的或数学语言的)表达出来。
(2)数学思想的接受。
以某种方式(听、读、看、摸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学会与人合作。
(3)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把一个概念用图画或符号表示出来;
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符号或语言等。
16.如何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初中数学命题评价和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基础教育的中国现状来说,这个素有“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考试命题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课程改革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初中数学日常教学。
如,在2002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由国家基础教育
17.数学考试命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数学考试应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不要出人为编造的、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
20.《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什么?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
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编写教材的过程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搭建活动平台的过程。
21.如何认识教材教学功能?
我们相信:
学什么与怎样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关注教材与教学的一致性问题。
教材的改变就不仅仅落实在选材方面,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
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其中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更蕴涵着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包括活动的题材、素材,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标。
因此,教材的形式朝着教学设计蓝本靠近了一步。
(展开与折叠、实数)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
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22.如何认识基础数学教育中的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合作学习、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学习新知识,或者获得问题的结论。
(折无盖长方体)
教材尽可能提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以便于综合应用知识展开讨论的素材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从事对课题的探索。
一、判断题
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
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6、教师即课程。
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