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8471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精选文档格式.docx

3社会环境——指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和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卫生服务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构成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

6生物圈——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立体空间,其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10km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大气层

7生态系统——指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联系共同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的现象

2公害——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

3公害病——由公害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6环境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的功能

7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污染物

8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能从环境介质中浓缩某种污染物,使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可显著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2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物质(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人群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健康危害

7游离性余氯——为使饮用水具有持续消毒能力以确保其饮用安全性,饮水消毒所加入的氯消毒剂,在发挥杀菌作用而消耗之后应有一定量的剩余

一、噪声:

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1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夏季室外通风温度计2℃或2℃以上的作业

3中暑——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二、窒息性气体——指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

七、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5分散度——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用来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的组成

6可吸入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粉尘可吸入呼吸道

8肺尘埃沉着病——指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0硅沉着病——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含游离型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速发性硅沉着病——持续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的矽尘,可在1~2年内发病

迟发性硅沉着病——在接触矽尘期间未发病,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才发病

1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

9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潜在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

10工伤——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或缺乏安全操作知识和防护措施而发生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10蛋白质互补作用——将含有不同氨基酸的食物混合食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BV及其在体内的蛋白质利用率

16合理营养——指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使之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三、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且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5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①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一段时间

②临床症状期——指出现某种疾病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③恢复期:

慢性病原携带者——携带病原超过3个月以上者

9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①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并能排出体外者

②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传染病在临床症状消失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排出病原体者

③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从未患过该病,但能排出该种病的病原体者

⑦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种传染病的传播

⑧垂直传播:

胎盘传播;

上行感染;

产道污染

19外潜伏期——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传染性,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24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

1预防接种——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人群易感性,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3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的检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目的在于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控制并最终消灭传染病

9疫源地——指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染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12随时消毒——对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13终末消毒——对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类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依据,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定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1地方病——指局限性某种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碘缺乏病——指机休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等。

1地方性氟中毒是生活在高氟地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1临床预防——是通过临床场所对病伤危险因素的评价和干预,对健康人或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的个体预防措施,是临床环境下采用一、二级预防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一项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

6.DRIS——即每日参考摄入量,是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4个营养水平指标。

温室效应——空气中的CO2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阻止热量自地面向大气散逸,致使地球表面保持一定气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有效氯——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时,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为有效率,具有杀菌作用。

永久性的听阈位移(PTS)——1.是指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称为永久性听阈位移(PTS),属病理性改变。

为一长期变化的过程,初期累及高频段,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逐渐累及语频段,此时即为噪声聋。

1、光化学烟雾: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低气湿时,石油燃料燃烧排放物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经化学反应而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混合气团

医学模式——指医学整体的思维方式,即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

3、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

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部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3.水体富营养化:

当过多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流动缓慢的水体后,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引起的以肌肉痉挛为特征的一种中暑。

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手臂振动病——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它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营养——机体摄取外界食物来满足机体说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

指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烹调等各个环节,混入、残留或产生各种不利于人体健康、影响其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因素,均可称为食品污染。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指消费食物种类及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

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营养价值——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它

取决于食物中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多少、相互比例是否适宜以及是否易消

化吸收。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

BMI=体重(kg)/[身高(m)]2,单位为kg/m2。

主要用于衡量肥胖程度。

1.限制性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1.氮平衡——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参考蛋白质——是指可用来测定其它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

2.基础代谢——是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代谢。

即在无任何体力活动及紧张思维活动,全身肌肉松弛、消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情况下,用以维持体温、心跳、呼吸、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基本功能生命活动的的能量消耗。

101.垂直传播——指在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

100.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在侵入新的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105.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直接注人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抗体而收到保护

3、地球化学性疾病——地球表面元素的不均衡性导致某些地区的土壤,水,空气中某元素过多或不足并影响到人体的总摄入量,当生命元素含量过多、过少或失调时,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即地球化学性疾病

1、健康教育——通过学习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2、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疾病筛检——指应用快速的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从外表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某病者。

2.剂量-效应关系——一定的剂量能引起个体的一定程度的效应(生物学改变),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高危人群——由于个体条件差别,人群中那部分敏感的个体易受环境因素损害而被称为高危人群

3.健康效应谱——是指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由于个体接触剂量或个体敏感程度不同而在人群中呈现出不同的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呈金字塔形分布

2.呼吸性粉尘——是指直径小于5μm,可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粉尘颗粒

3.可吸入粉尘IP——指粒径≤15μm的颗粒物。

1.噪声性耳聋——是指在噪声性听力损伤基础上若再接触噪声,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内耳感音器官出现器质性退行性改变,若损伤涉及到500,1000,2000Hz语频段,听阈位移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日常语言交谈困难,即"

噪声聋"

是物理因素所造成的一种职业病。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任何能改变内分泌器官及其功能的化合物,也叫环境雌激素

食物链——在生态环境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从而形成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连锁关系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

生物转化

20.介水传染病——水被人畜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后经口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如霍乱,伤寒

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的现象。

106.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09.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1.氯化消毒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2.氯化消毒——是指应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2.营养性疾病——指因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和消耗增加引起营养缺乏以及营养素过剩或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铅绞痛——指铅中毒病人出现的腹部疼痛,多见于慢性中毒急性发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多为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部位多位于脐周,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多伴有呕吐、烦躁不安,手压腹部疼痛可缓解;

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检查时腹部柔软平坦,可能有轻度压痛,但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弱。

2.Heinz小体——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的中间代谢物可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SH,使珠蛋白变性,形成沉淀物出现在红细胞内,即“变性珠蛋白小体”。

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3~2um的折光颗粒,常位于红细胞边缘或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多为1~2个,有该小体的红细胞极易破裂。

3.生物半减期——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其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汞性震颤——汞作用于锥体外系而引起的肌肉纤维震颤称为汞毒性震颤。

开始时为微细震颤,多在休息时发生,进一步可发展成意向性粗大震颤,还可伴有头部震颤和运动失调。

1.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3.中毒性肺水肿——是指吸人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

2.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3.慢性毒作用带(Zch)——指自慢性阈浓度到急性阈浓度之间的一个浓度范围。

2.生物活化作用——是指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活化作用。

2.职业禁忌证——是指人不适合从事某种作业的疾病或解剖、生理状态。

即在此种状态下,如果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致原有病情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或对某种有害因素易感,甚至有时还可能影响子代健康。

酸雨——通常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

3.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度。

2.生产性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