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8339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1)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写诗人没有赶上送朋友,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心情。

②点明事件和诗人的心情,从而统领全诗内容,为后面抒发思念朋友的情感张本,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情景交融。

黄昏时分,朋友已走远,自己未能为朋友送行,诗人将自己对好友的眷恋和深情以及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融入黄昏时独自徘徊江边、望断天涯的情景之中。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

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南国山川之景的?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结尾有什么样的特色?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静态叙写南国山川、梁馆依旧,用“旧”字与“尚”字点出山川、馆阁虽然仍在,却已残破不堪,繁华不再。

颔联、颈联则动态描摹马嘶、雉飞、叶落、野火,动静交叉,意态蹁跹。

作者借“南国山川”“宋台梁馆”等景物,突出“流落”之事,形象生动感人,从侧面写出了作者深沉的流浪失落之感。

(2)化用典故,语意双关。

化用庾信思归的典故,似在诉说庾信徒然地羁留北方,在咸阳苦苦地思念着故国,没有一天不想着回来。

实际上是借庾信的思念故国委婉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思归”之情、贬谪之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此诗为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松、竹、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由诗中“不随夭艳争春色”我们不由得想起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2)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拂”拟人化地写出竹声的美妙情意,“侵”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创设出竹为我友、物我同趣的意境,“助”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影似通人性给人带来欢乐的情状。

(3)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作者以物喻人,借竹的不媚春色、坚守节操、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孤独清高而坚贞的情怀。

4.(xx·锦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 筝

[明]康海[注]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

请概括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

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

颔联运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

(意思对即可)

(2)①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

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②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5.(xx·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

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

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

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典故的出处。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向孔子谈自己志向时说道: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表现了曾皙洒脱高雅、逍遥自在的情操。

“溪边自有舞雩风”的典故就出自这一句。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

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从而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诗人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

答案 

(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xx·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

出嫁。

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辨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经》在章法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复沓),即每个章节内容大致相同,只替换几个词语。

(2)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从比兴的角度欣赏诗歌,就是分析诗歌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

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这种手法就是“兴”;同时,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也表现了新娘的美丽贤淑等。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邻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认真阅读诗作及注释,并联系杜甫一贯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这样才能得出要点完备的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应先点明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或词语作答。

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琅玡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9.(xx·银川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

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2)(示例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出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示例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示例3)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示例4)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秦 湛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

极目天涯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

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1)简要赏析“极目天涯百尺楼,人在楼中否”两句中“极目”“天涯”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是如何使用虚写手法的?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极目”写尽目远望,表现了词人对女子思念之切、爱之真挚;“天涯”写百尺楼远在天边,隐含词人不能见到女子的惆怅与失望之情。

(2)①“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词人想象昔日与女子在楼中相聚,女子玩弄双陆的情景。

②“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拟”,是“打算”的意思,词人想请东风洗去自己的愁绪和思念,然而愁绪未去,反而更浓了。

词人将“东风”和愁绪都化作切实可感之物,以虚写实,表达了对女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 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对比。

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等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落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

②叠词。

用“扬扬”“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

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

③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

④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①

方 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 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昰、赵昺为帝,继续抗元。

后被元将张弘范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跳海殉国。

②周的末代君主死后,周分为西周、东周,但势力衰落,七雄并争,封于巩的东周在三十多年后为秦所灭;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蜀汉灭亡。

(1)这首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首联的诗眼是“方”“尚”。

“方”,是“刚刚”的意思。

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中拥立幼主,以延宋祚。

“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对陆秀夫此种做法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凉。

②“尚”,是“还、仍然”的意思。

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陆秀夫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陆秀夫的浩然正气。

(2)①亡国的哀伤之情。

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

②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

国家破亡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着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

答题时,既要把握“怯”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又要注意联系注释中提供的写作背景。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从“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可以看出,海棠具有孤高自赏、独具风格的特点。

从海棠的身上,正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

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细节描写。

从诗的前两句不难发现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挂僧衣”和“溪鸟飞”两处,答题时,一要分析细节描写的含义,二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炼句。

末句的“钟声连翠微”是写景,作者巧妙运用“钟声”这种“动”来衬静;“翠微”又从色彩的角度来传达出作者对美的感受。

答案 

(1)①“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②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以动衬静。

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词意在通过写景表达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李词写春到天暖,表达出欣喜之情。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

从两首词来看,都在抒发思乡之情,但范词中“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而李词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火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醉未解。

而醉醒时思乡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其抒情委婉含蓄。

答案 

(1)“山映”三句:

傍晚,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峦,碧色的天遥连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表达了词人的乡思离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

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使人心情愉悦,抒发了欣喜之情。

(2)两首词的主题相同,都抒发了乡思离情。

但范词的抒情比较直接,李词的抒情委婉含蓄。

(分析略)

7.(xx·太原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