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控指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狂犬病防控指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犬病防控指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27
(五)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29
1.暴露前免疫......................30
2.暴露后程序......................30
3.特殊人群........................32
4.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33
5.疫苗安全性......................34
(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36
五、被动免疫制剂........................37
(一)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38
(二)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39
(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保护效果..........40
(四)被动免疫制剂的安全性............42
(五)经济成本与研究进展..............43
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44
(一)暴露前预防......................44
1.基础免疫........................44
2.加强免疫........................45
3.使用禁忌........................45
(二)暴露后预防......................46
1.暴露的定义与分级................46
2.暴露后处置......................48
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55
4.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置..............56
5.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60
附表1..................................64
附表2..................................65
参考文献................................67
编写人员
周航,李昱,陈瑞丰,陶晓燕,于鹏程,曹守春,李丽,陈志海,朱武洋,殷文武,李玉华,王传林,
余宏杰
编写人员单位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周航,李昱,殷文武,余宏杰)
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陈瑞丰)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陶晓燕,于鹏程,朱武洋)
100050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曹守春,李玉华)
100021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传林)
审核专家
唐青,扈荣良,董关木,严家新,俞永新
审核专家单位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唐青)
1301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扈荣良)
100050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董关木,俞永新)
430060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
1
摘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
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
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
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
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
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
制技术指南(2016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
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
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
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
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
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
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
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2
Abstract
Rabies,causedbytheinfectionofrabiesvirus,isazoonotic
infectiousdisease.Itsmajorclinicalmanifestationsare
presentedasspecifichydrophobia,aerophobia,pharyngospasm,
andprogressiveparalysis.Reportsonthedeathsofrabieshave
continuouslyremainedthetopones,amongallthenotifiable
infectiousdiseasesinChina,whichposeseriousthreatstothe
healthoftheChinesepeople.
Inordertopromotethepreventionandcontrolprogramson
rabiesinourcountry,toregulatethepreventionanddisposition
ofrabiesandtoreducethedeathscausedbyrabies,theChinese
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hasorganizedapanel
ofexperts,inthereferencewithGuidelinesissuedbyWHO,
AmericanAdvisoryCommitteeonImmunizationPractices,and
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fromhomeandabroad,and
compiledthisdocument--“TechnicalGuidelinesforHuman
RabiesPreventionandControl(2016)”.TheGuidelines
conductedasystematicreviewontheetiolog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laboratorydiagnosis,epidemiologyofrabiesand
providedevidenceonvarieties,mechanisms,effects,side-effects
andsecurityofrabiesvaccine,aswellasonotherpreparations
3
onpassiveimmunityofitskind,onmethodsrelatedto
preventionanddispositionofexposureetc,finallytohavecome
upwiththerecommendationontheabovementionedvarious
techniques.
Theguidelineswillbeusedbystaffworkingonprevention
andcontrolofrabiesfromth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
Preventionatalllevels,fromthedepartmentsofoutpatientand
divisionsofinfectionandemergencycontrolinallthemedical
institutions.Theguidelineswillbeupdatedandrevised,
followingtheresearchprogressfromhomeandabroad.
4
前言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感染
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
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
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
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
威胁。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世界
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
免狂犬病的发生。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
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
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
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狂犬病的国内
外研究最新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5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
属(Lyssavirus)[1]。
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长100-300nm,
直径约75nm。
病毒基因组长约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
链RNA,从3’到5’端依次编码5种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
白(Nucleo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蛋
白(Matrixprotein,M)、糖蛋白(Glycoprotein,G)和依赖RNA
的RNA多聚酶(RNAdependentRNApolymeraseorLarge
protein,L)。
病毒颗粒由囊膜(Envelope)和核衣壳
(Nucleocapsid)两部分组成,基因组RNA及外层紧密盘绕
的N、P、L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
颗
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G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
(Spike),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M蛋
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1,2]。
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30-60分钟
或100℃2分钟即失去感染力。
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
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7-10天,4℃可保存2-3周。
狂犬病病毒在pH7.2-8.0较为稳定,超过pH8易被灭活。
狂
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
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
等敏感[3]。
1:
500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1%
6
肥皂水以及5%-7%碘溶液均可在1分钟内灭活病毒,但不易
被来苏水溶液灭活[4,5]。
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
在犬、猫等哺乳动
物中传播,也称“街毒”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感染后一旦
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
传染病;
而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
直到20世纪50年代,RABV一直被认为是狂犬病的唯
一病原[6]。
通过对来自尼日利亚的与RABV有血清学相关性
的病毒即LBV(Lagosbatvirus)和MOKV(Mokolavirus)
的鉴定,以及对1970年分离自南非被蝙蝠咬伤病人的DUVV
(Duvenhagevirus)病毒的分析,发现了狂犬病病毒群的复
杂性,由此出现了“狂犬病相关病毒(Rabies-relatedvirus)”
和“狂犬病血清型”的术语,目前分别将RABV、LBV、MOKV、
DUVV确定为四种血清型。
1950年以来在欧洲分离到的蝙蝠病毒与DUVV呈血清
学相关性,应用单克隆抗体反应将欧洲蝙蝠病毒进一步分为
EBLV-1(Europeanbatlyssavirus1)和EBLV-2(Europeanbat
lyssavirus2)。
针对狂犬病相关病毒多样性的遗传进化研究,
产生了新的专业术语“基因型”,并继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
如1997年从澳大利亚果蝠中分离到的ABLV(Australianbat
lyssavirus)确定为基因7型。
为了更好地对日益增多的狂犬
病相关病毒进行归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ofTaxonomyVirus,ICTV)主持设立了狂犬病病毒
属,将现存的基因型作为狂犬病病毒分类的基础,并结合系
7
统发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以及生态、
宿主、地理范围等特征确立了病毒种类。
2014年,ICTV最新分类结果明确了14种(Species)狂
犬病病毒。
除了上述7个基因型代表7种不同的狂犬病病毒
外,21世纪新发现的另外7种病毒包括从中亚食虫蝙蝠中分
离到的KHUV(Khujandvirus)和ARAV(Aravanvirus),
从俄罗斯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IRKV(Irkutvirus)和WCBV
(WestCaucasianbatvirus),从非洲肯尼亚食虫蝙蝠中分离
到的SHIBV(Shimonibatvirus),从法国、德国食虫蝙蝠中
分离到的BBLV(Bokelohbatlyssavirus)和坦桑尼亚非洲灵
猫身上分离到的IKOV(Ikomalyssavirus)[7]。
2011年从西
班牙蝙蝠中分离到的LLEBV(Lleidabatlyssavirus)尚未经
ICTV明确归类[1]。
(二)实验室诊断
标本采集:
病人发病后(死亡前)可采集其唾液(间隔
3-6小时,至少采集3份)、脑脊液、血清及颈后带毛囊的小
块皮肤;
病人死后最好采集其脑组织标本(小脑和脑干)进
行实验室检测[6,8]。
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FluorescentAntibodyTest,DFA)
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和
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6,9]。
临床病例活体组织标本(如
颈后部皮肤毛囊)亦可进行DFA检测[6]。
直接快速免疫组
化法(DirectRapidImmunohistochemicalTest,DRIT)及酶联
8
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亦可特异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6]。
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以逆转录PCR法
(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包括Real-time
RT-PCR)检测体液(唾液、血清等)和脑组织等标本,但
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6,9]。
脑组织及唾
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还可进行病毒分离。
细胞培养分离所
需时间(1-2天)远少于小鼠颅内接种分离法所需时间(10-21
天)[6,9],且前者的生物安全风险远小于后者。
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
到发病晚期(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7-8天),病毒在脑内
大量增殖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
中和抗体。
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
和抗体,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3,6,9]。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推荐
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快速荧光灶抑
制试验(RapidFluorescentFocusInhibitionTest,RFFIT)和
小鼠脑内中和试验(MouseNeutralizationTest,MNT)[
3,9]。
由于RFFIT法无需使用小鼠,所用时间短(24小时),目
前已被广泛采用。
RFFIT方法也是我国现行药典规定的检测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之一。
此外,常用的狂犬病
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还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
(FluorescentAntibodyVirusNeutralizationTest,FAVNT)[
6]。
用ELISA法测定的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体滴度与用病毒
9
中和试验测定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约80%符合率),但
相应试剂盒尚未普及[3,6]。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中和抗体,监测暴露前抗体背景
及暴露后疫苗注射的免疫效果。
WHO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
会认为:
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0.5IU/ml时,接种者才具
备了有效的保护能力;
如果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低于0.5IU/ml,
应进行加强免疫,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为止[3,6]。
二、临床学
(一)发病机理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
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
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
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
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
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
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
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在被咬伤
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
外周神经系统[10-15]。
在一些蝙蝠变异株中,由于嗜皮肤性,
病毒增殖也可以发生在感觉神经[10,13,15]。
病毒进入外周
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
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
摄取[10-13]。
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逆向轴突运输速
度较快,可达5-100mm/天,如一定范围内(如10μm至2cm)
10
的突触同时受感染,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
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
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
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
重的区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病毒通过在运动轴突的顺向
轴浆运输“离心性”扩散进入腹侧根、被根神经节及其感觉
轴突,并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
经组织,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
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
下一个受害者。
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
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
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
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
超过1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
布等因素相关。
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
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此外,肌肉特
异性小RNA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影响
潜伏期[6,9]。
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
半年。
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
[6,10-19]。
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后,随着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均可引起严重的进行性脑、脊
11
髓、脊神经根炎,病毒数量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20,
21]。
人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临床分
型可能与病毒对神经组织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反应有关,而与
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解剖定位无关[22,23]。
电生理学研
究发现,麻痹型狂犬病的虚弱症状与外周神经轴突病变或者
脑白质变性有关[24,25]。
病毒首先侵入运动神经元解释了狂
躁型狂犬病人亚临床的前角细胞功能失调要早于感觉消失
症状的出现,并且症状首先发生在被咬伤部位附近,再逐渐
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
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麻痹型狂犬病人
的前驱症状和体征。
犬类麻痹型狂犬病的核磁弥散张量成像
显示,脑干部位神经束的完整性受损,限制了病毒向前脑的
传播。
病毒的免疫逃避策略加之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阻碍了中
枢神经系统中病毒的清除。
目前尚无狂犬病病人因免疫抑制
或加强而死亡的证据。
如无重症监护,病人会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天内
死亡。
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
尽管
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
织结构[26]。
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
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