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1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有答案.docx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1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1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有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一轮教师用书1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有答案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卷别
频次
考点
卷Ⅰ
卷Ⅱ
卷Ⅲ
海南卷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
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8·T9
2014·T4~6
——
——
2018·T22
2017·T9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
2016·T8
——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2015·T7~9
2017·T11
2015·T7~9
2016·T37
2018·T2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6·T43
——
——
——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相对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点1】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沉积,可以建港。
【联1】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发展。
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联2】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点2】 交通线路选线时,应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要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
落
的
形
态
平原地区
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
落
的
区
位
平原地区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集训过关]
古代聚落选址、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水源。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我国某河谷不同时期聚落和农业生产状况遗址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图示河谷地区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B.洪水泛滥
C.河流泥沙掩埋D.环境污染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状况,下列时期中该地区气候最湿润的是( )
A.距今1000~2000年B.距今3000~4000年
C.距今4000~5000年D.距今6000~7000年
解析:
1.A 2.D 第1题,聚落选址和农业生产活动均离不开水源,图示地区主要的水源为河流,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造成聚落离水源地越来越远,从而导致河谷地区聚落遗址逐渐变迁,故A选项正确;若图中河流洪水泛滥或发生环境污染,则人类聚落和农业生产应远离河流,故B、D选项错误;图示中现代聚落附近依然有河流存在,故造成图示河谷地区聚落遗址变迁的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泥沙掩埋,C选项错误。
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遗址2、遗址3、遗址4和现代聚落均有畜牧业发展,推断应为缺水地区,而在距今6000~8000年期间的遗址1阶段,原始种植业发达,推断此期间水热充足,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4.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解析:
3.A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该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完成5~7题。
5.图示信息显示( )
A.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并不明显
B.0~400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增加
C.5000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6.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7.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比,乡镇居民点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解析:
5.C 6.B 7.A 第5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域人口密度随高度变化明显,故A项错误;0~400m人口分布随高程增大迅速减少,故B项错误;5000m以上的河流源头地区人口数量接近0,所以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C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D项错误。
第6题,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一般比较高,所以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
第7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级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居民家庭能源的节省,因此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故C项错误;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图解如下: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
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
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
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
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典题精研]
[典例1]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
(1)~
(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000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第
(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答案]
(1)D
(2)B
[典例2]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分布特点:
(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
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方法规律] 交通景观图的判读
交通景观图能够将一幅幅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地理画卷呈现在考生面前,充分体现了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如高铁景观、长江跨江大桥景观、港珠澳大桥景观等。
对其进行分析判读,可按以下三个步骤:
[集训冲关]
如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W、X、Y、Z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
A.W处B.X处
C.Y处D.Z处
2.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
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
A.甲段B.乙段
C.丙段D.丁段
解析:
1.D 2.A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Z处位于山谷,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且Z处地势较低,易受河水上涨的威胁,最不适宜露营。
第2题,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的聚落边缘,可缓解聚落交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乙段铁路线绕了一段弯路,但没有联系更多的居民点,且跨越河流,建设成本高;丙段铁路线从聚落中部穿过,容易带来噪声污染,且不利于聚落交通的合理规划;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丁段铁路线经过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增加了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3~4题。
3.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B.乙
C.丙D.丁
4.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在100m以下,乙地海拔在200~300m,丙地海拔在500~600m,丁地海拔在400~500m,故丙地海拔最高。
第4题,图中无居民点和河流的分布,故未能体现出山区公路尽可能连接居民点和避免跨越河流的原则。
图中公路呈“之”字状弯曲,主要目的是避开陡坡。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
如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
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1)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
(2)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铁路通车使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的距离更长、范围更大,导致洛比托港口货物种类和数量增大。
第
(2)题,甲路段比乙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快,原因是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而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
答案:
(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
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
A.a、b、c B.b、c、a
C.b、a、cD.c、b、a
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
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b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a聚落影响最小,故选B项。
第2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解析:
3.B 4.C 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2019·揭阳模拟)古诗曰: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6.“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5.D 6.B 7.A 第5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第6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
第7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①可以自流,而且线路①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8~9题。
8.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
9.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8.C 9.A 第8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
第9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11.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
10.D 11.C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二、非选择题
12.(2019·菏泽模拟)“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
第
(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答案:
(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
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13.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地区资源丰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地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
(4)若A为港口,简述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A、B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
解析:
第
(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
第
(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读信息。
第(3)题,图中M处修建港口比A地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等。
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
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
答案:
(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
甲线路:
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
乙线路:
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
(2)①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②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③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
(3)见图中M点。
①离C城更近;②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
(4)对A地:
①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②增加了资源的供应。
对B地:
①加快B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④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沿线地区:
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衡量指标:
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
时期
距今1万年前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代
近百年来气象观测记录时间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
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破坏或火灾。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注】 正确理解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