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714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简答题标准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工业革命的后果

(1)经济后果:

1)空前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

3)改变了英国经济、地理和人口分布。

4)推动了农业变革,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社会后果:

1)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阶级结构已简化为:

土地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基本的阶级。

2)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显露,经济危机发生。

4)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5)人们生活方式、观念、习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

4、法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基础:

法国本来就是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的国家。

(2)制度:

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行会制度,为法国大工业的发展和向工厂制度的过渡扫清了障碍。

(3)地理:

法国与英国相邻,很容易受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4)政治:

1815年拿破仑帝国倾覆后,国内外政治局势趋于稳定以及战争创伤逐步恢复,法国的工业革命真正大踏步地前进。

5、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首先,从资本原始积累方面看,法国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主要是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

其次,从工业革命的进程看,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

再次,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

最后,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

6、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国内外存在有利条件

A、国内条件:

1)资源丰富,殖民地时期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

2)没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

3)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B、国外条件:

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大洋保护,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有助于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也使美国有条件打着中立旗号,坐收渔翁之利。

(2)资金来源:

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土地投机。

(3)潜在的广阔的国内市场。

领土扩张与西部的开发。

(4)外国移民涌入美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7、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1)初期大部分机器从英国购买,美国在引进时加以创造性的改进,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2)较早地实行专利制度,各项发明不断涌现。

最先采取和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

3)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工厂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盛行种植园奴隶制。

内战消灭南方奴隶制度,恢复和巩固联邦的统一,扫除阻碍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4)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5)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领先其他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

8、德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金问题:

主要来自国内掠夺,在进行农奴制改革时向农民索取赎金。

成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集中社会上的游资,引导资金流入工业领域。

吸引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2)劳动力问题:

农奴制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走向破产沦为雇佣劳动者。

(3)市场问题:

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

农奴的解放扩大了国内市场。

9、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1)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变革,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较早地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2)国家政权积极干预。

德国各邦政府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

(3)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10、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技术:

自18世纪以来,工场手工业和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共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国内技术基础。

(2)资本积累:

商业利润,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掠夺,政府的税收制度。

(3)市场:

对“边区殖民地”的开拓。

(4)19世纪前期英国、法国、比利时的工业革命的榜样和经验对于俄国工业技术变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1)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发展极不平衡。

(3)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

总之,俄国工业革命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落在西欧和美国的后面。

在时间上,起伏波动较大,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缺乏持续、稳定的发展。

12、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

1)生产力惊人发展。

2)英国社会全面变革、工厂制确立。

3)工业革命把社会分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4)工业革命给工人阶级带来苦难,如工作环境、住居条件。

5)工人被迫起来斗争。

“卢德运动”;

工人组织出现(工人结社权利)、工会组织涌现;

工人阶级用武装斗争反击资本家剥削(如里昂工人起义、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3、宪章运动的背景

1)政治上,1832年议会改革后,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工人阶级依然处于无权地位。

2)工人阶级自发的阶级意识提高:

逐渐意识到他们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只有走联合斗争的道路才能改善地位,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人。

3)工人思想中的新因素:

形成一些新观念,大罢工的思想,工人阶级的独立道路。

4)1832-1834年的立法与政治斗争。

1832年议会改革后,议会对工人采取敌对态度:

对待工会与制订新济贫法。

5)1837年经济危机影响。

14、宪章运动的过程

(1)宪章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请愿书

1)“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

1836年6月,在洛维特领导下成立。

2)1839年宪章派的国民公会。

1839年2月4日,第一届宪章派的国民公会在伦敦召开。

3)国民公会中宪章派的分歧。

由于对斗争和策略的意见分歧,分为三个不同集团:

左翼(物质力量派),主张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主要领导人布朗特尔·

奥布莱恩、朱利安·

哈尼。

右翼(道义派),主张用和平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方式来争取实施宪章,主要领导人是洛维特。

中间分子,忽而主张用和平方式,忽而主张用暴力方式,主要领导人是奥康诺。

(2)全国宪章协会·

第二次请愿书

1)全国宪章协会的成立;

2)全国宪章协会与反谷物法同盟的斗争;

3)第二次请愿书。

1842年春,宪章派提出二次请愿书;

4)1842年大罢工;

5)奥康诺的土地计划

(3)1848年宪章运动

1)宪章运动的复兴

2)1848年4月10日游行示威的失败

3)1848年以4、宪章运动的最后阶段

(4)后宪章运动的衰落

1)宪章派的分裂与新纲领的提出

2)宪章派的新报刊和“工人议会”

15、宪章运动衰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宪章运动衰落原因

客观上:

1)宪章运动发生在英国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的扩张时期。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海外扩张,国内就业机会增多,工人的困难有所缓和,工人阶级对于政治斗争的兴趣相对减弱。

2)英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实行了一些劳工立法,对工人阶级作了某些让步,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致使一部分工人离开了政治斗争。

3)资产阶级实行了一些狡猾的策略,如对工人阶级的上层进行收买,借以瓦解工人阶级队伍、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战斗力。

4)法国无产阶级在1848年6月的失败和50年代全欧反动势力的得胜,使英国无产阶级意志消沉,丧失信心。

40年代来,宪章运动的积极分子大量离开英国,移居美洲和澳洲,从而损伤了宪章运动的元气和基础。

主观上:

1)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2)还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

3)参加宪章运动的工人阶级成分比较复杂,由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强有力的组织,再加上缺乏正确理论指导和斗争经验,因此步调不一致,意见分歧大,不能够很好地团结对敌。

(2)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2)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借鉴作用;

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重要影响。

3)宪章派的斗争也为当时英国劳动人民争取到一些胜利,如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1847年的10小时工作制等。

4)宪章运动失败后,运动参加者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也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

他们当中有些人迁居到美国、澳大利亚或新西兰,把民主思想的种子带到这些地方。

16、宪章运动的进程

宪章运动延续时间比较长,内容庞杂,分为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

重点是《人民宪章》的6项要求、如能实施将导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因此资产阶级决不会接受。

对宪章运动的三个派别要做客观分析。

(2)第二阶段:

重点是全国宪章协会,它实际上是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雏形。

第二次请愿书及工人取得的斗争成果。

比较分析奥康诺土地计划与欧文计划的异同。

(3)结束阶段:

1848年的宪章运动,第三份请愿书,琼斯的思想及活动说明这是宪章运动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

17、三大独立工人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1)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直接同自己的敌人作战;

2)觉悟提高,斗争形式改变;

3)组织性增强,斗争目标较明确。

意义:

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揭开了独立工人运动的序幕;

为科学共产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必要性,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阶级基础。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

(1)社会经济前提:

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国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矛盾表现出来,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可能。

(2)阶级、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既迫切要求革命理论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19、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出身于普鲁士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家庭,后来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在政治立场上,由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反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者。

(1)主要途径:

第一,亲自参加当时的社会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他以报纸为阵地,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直接参加了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开始从唯心主义者转向唯物主义者,并提出用革命方法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

恩格斯在工厂实习时,经常和工人往来,参加工人的集会,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第二,亲自参加理论斗争和理论研究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实际的工作和斗争中,他们一方面积极地研究和汲取人类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各种资产阶级学说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广泛接触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同工人革命团体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这些活动为他们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标志: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标志。

1844年和1845年恩格斯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标志着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20、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50、60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2)1848年后资本主义仍无法摆脱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和其它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引起各国工人反抗。

(3)无产阶级团结战斗愿望增强,为国际建立奠定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理论工作,为国际建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5)马克思、恩格斯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为国际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6)声援波兰民族主义,促成国际建立。

21、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1)促进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和领导各国的革命斗争。

对各国工人的罢工给予声援和支持。

如支持19世纪60年代英国展开争取选举法改革的群众运动。

对民族解放运动非常重视:

对1863-1864年波兰民族起义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

(2)反对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前期主要进行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对工联主义进行批评;

后期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22、第一国际的解散·

历史意义

(1)解散:

巴黎公社公社失败后,各国政府对国际进行迫害;

巴枯宁分子乘机加紧分裂国际的活动,国际的处境更加困难;

1872年9月,国际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把巴枯宁开除出国际。

大会还通过决议,决定将国际总委员会从伦敦迁往美国。

1876年7月,国际宣告解散。

(2)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在国际共运史上创立了伟大功勋。

它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培养了工运骨干,为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

23、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巴黎公社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1)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进行无产阶级民主实验。

1)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

2)废除旧的警察和司法机构,建立由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取代警察局,同时还选出司法委员会等;

3)通过政教分离法令,宣布不准教会干涉国家事务,取消宗教预算,剥夺教会财产,查封或征用一部分教堂,将教会势力从学校中清除出去等;

4)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公社委员会制;

5)采取措施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的主宰。

(2)社会经济方面,实行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

颁布将逃亡业主所遗弃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协作社的法令,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

(3)文化教育方面,公社要求各区把宗教教育加速改造为世俗教育;

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

在普及初级教育和兴办职业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等。

(4)公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它欢迎外国革命家参加公社和担任公社的领导职务。

公社拆毁象征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旺多姆纪念柱,并将旺多姆广场改名为国际广场。

24、公社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因而使公社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未乘胜向凡尔赛进军;

对反革命未实行坚决镇压;

没有统一的指挥中心及正确的策略路线;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

未建立工农联盟;

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

在宗教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失败的根本原因,当时法国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

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资本主义处于“青年时代”,经济发展还未达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2)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给资产阶级一次沉重打击;

是一次民主的试验,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公社的原则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1、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工人运动

(1)19世纪中叶,英国劳动群众生活更加贫困。

工人运动以不同方式进行:

“新模范”工会;

合作运动;

互助会。

(2)1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权被工人阶级上层熟练工人所掌握。

(3)工人阶级另组织了一些工会,发动罢工,在木工、矿工、纺织工中先后成立职工联合会。

1868年,全国职工联合会在曼彻斯特建立。

(4)60年代进行第二次选举改革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积极参加。

2、1867年的选举改革

(1)1832年改革后,选举权仍受到很大限制,19世纪60年代初展开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群众运动。

(2)规定:

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

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

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选民总数增加到225万人。

(3)影响:

废除“衰败选区”的第二阶段,它完成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

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资产阶级在下院的地位得到加强。

但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3、德意志统一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1)1848年革命后的政治反动。

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

各邦取消革命期间颁布的宪法,恢复专制统治。

2)德国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19世纪30年代,德国踏上工业革命道路。

1848年革命加速农奴制改革步伐,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

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解决市场问题。

这样,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工厂纷纷建立。

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4、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能够实现德国统一原因

第一,所依靠的是力量雄厚的容克阶级。

第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第三,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和农业。

第四,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出一批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

第五,容克阶级素来好战,有领土野心。

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迫切要求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得利于俾斯麦。

5、德意志的统一进程

(1)普奥对丹麦战争。

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

夺取丹麦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区: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2)普奥战争。

1866年,萨多瓦战役,普鲁士军队击溃奥地利主力。

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

1867年,北德意志同盟成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北方诸邦。

(3)普法战争。

1870年,色当战役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官兵。

南方德意志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

6、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2)德国遏制了法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欧洲的国际格局;

3)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7、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的评价

对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国内史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完成德国民族统一任务的有利手段,是一种推动德国历史前进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暴力,对“铁血政策”应给予基本肯定。

第二种,俾斯麦统一德国较之先前德国的分裂来说是一种革命,而俾斯麦的统一道路较之无产阶级的统一道路来说是一种倒退。

从前一种对比中可以看到俾斯麦统一和成功的历史进步性;

从后一种对比中可以看到俾斯麦统一道路的历史保守性。

第三种,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实质上是一次特殊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俾斯麦这位出身保守阵营的容克,使用战争暴力手段,摧毁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势力和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有关系,完成300多年来的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

对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的的评价:

俾斯麦统一德国,较之以往德意志的分裂,乃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

首先,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这个问题从1525年农民战争失败以来就摆在德意志民族面前。

从此,德意志民族不再受欧洲强邻的欺压和宰割,进入先进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有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

第三,为德国工人阶级创造了在全德范围内进行反资本主义的条件。

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保守性:

首先,保留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其次,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中煸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渗入新帝国的各个领域,损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肌体;

第三,俾斯麦在统一中割取阿尔萨士和洛林两省,结下了德法之间的民族仇恨,促进法国投入俄国怀抱,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争霸局面,给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8、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意大利状况

1)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并受到外族奴役。

大多数国家又恢复专制制度。

撒丁王国保留了1848年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国家,不受外国奴役的独立国家。

2)经济上北部地区得到相当发展。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皮蒙特、伦巴底以及托斯坎纳等北部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明显发展。

因此,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大部分领土被外国控制,严重阻碍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1)过程:

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1859年对奥战争和中部各邦起义,到1860年基本完成北部意大利统一(萨伏伊和尼斯划法国)。

第二步,加里波第远征:

l860年加里波第率军远征南部两西西里王国,后两西西里王国合并于撒丁王国。

第三步,意大利王国成立:

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

1866年参加普鲁士一方对奥作战,收复威尼斯。

第四步,1870年普法战争中,意大利收复罗马,最终完成统一。

1871年1月,意大利王国首都由佛罗伦萨迁到罗马。

(2)特点:

尽管“自上而下”的路线归根结底起着主导作用,但“自下而上”的路线也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这说明意大利的民主化进程虽然也很艰难,但到底还是比在德意志要容易一些。

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统一后的意大利,各邦间的关税壁垒消除,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得到统一,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

封建残余势力顽固,自然资源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10、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影响

爆发的原因:

(1)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

(2)俄国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3)导火线:

巴勒斯坦“圣地”问题。

影响:

1)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