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689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61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对不能耐受疼痛患者,局部血肿内麻醉,患者坐位,年老体弱者平卧位,上臂外展约60°

,肘关节屈曲90°

,手心向下。

一助手握住前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桡骨远端背侧,余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先对抗牵引2-3min,恢复桡侧柱和中间柱的骨性支柱,必须使桡骨桡侧方和尺侧方皮质恢复高度,以此稳定桡侧柱和中间柱;

待重叠移位基本纠正后,按骨折移位方向,双手拇指同时向掌侧按压,当指下感觉骨折断端平齐时,双手食指抵住骨折近端向上托提,折顶腕关节使之掌屈尺偏,纠正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维持中间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理顺肌腱。

  二、超腕关节中立位小夹板固定,稳定“三柱”

复位成功后选用与患者前臂相匹配的可塑性柳木夹板固定,在维持牵引下腕部外敷消定膏(院内制剂),放置棉垫后,4块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掌背侧分别用2块较宽夹板固定桡骨,维持桡侧柱和中间柱的稳定,桡侧和尺侧分别用2块较窄夹板固定,维系桡侧柱和尺侧柱的稳定,用3-4条系带捆扎,调整松紧适度,前臂和远端用三角巾悬吊,保证腕关节中立位。

  三、动静结合,早期康复干预,重塑“三柱”功能

分期予早期康复干预。

  1、软组织肿胀期

骨折后,断端出血,软组织肿胀,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由于小夹板纵向挤压,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远端肿胀加剧,肿胀在术后24~72h达到高峰。

因此,腕部外敷中药消定膏(院内制剂)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并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功能锻炼,嘱患者尽力屈伸手指小关节,尽最大努力伸展五指持续5s,尽最大努力握拳持续5s。

每日30次,早晚各15次。

以个体化耐受性为度。

  2、肿胀消退期

小夹板固定后约3~5d,断端出血停止,软组织肿胀高峰已过,开始进行轻手法被动活动腕关节。

嘱患者腕关节保持中立位,轻轻打开小夹板,洗去外敷膏药,医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部,另一手握住手指,轻轻使腕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可先掌屈,略背伸,再尺偏,略桡偏,最后轻轻环转,约3~5次,然后外敷消定膏,小夹板固定于中立位。

同时手指屈伸活动每日30次,早晚各15次。

  3、血肿吸收期

伤后1~2周,肿胀消退,骨折断端血肿开始吸收,纤维粘连形成,由于肢体的消肿,影响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需要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在每次调整夹板松紧度时,先轻手法按摩骨折局部大约3min,牵拉腕关节大约10次左右,前后移动腕关节5次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要做手指关节的被动活动,做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活动约2min,做腕关节的旋前旋后活动及轻微按压下尺桡关节,约需要2min,逐渐加大腕关节被动活动度,加大掌屈与尺偏活动,可适度进行腕关节主动活动,以患者耐受为度,约10~15次。

加大手指屈伸活动次数,每日45次,早中晚各15次。

同时肘关节在90~120°

范围内做屈伸活动,肩关节作环周运动,

  4、纤维粘连期

伤后2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6~8周,局部肿胀已完全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趋于恢复,骨折端日趋稳定,小夹板仍未拆除。

嘱患者开始进行腕关节主动运动,医生可根据骨折纤维粘连程度沿轴向进行牵拉、挤压,活动幅度稍可加大5~10°

沿掌背方向进行前后位滑动,沿桡尺侧进行左右位滑动,并作适度旋前、旋后位运动,以患者耐受为度,约50次。

并做前臂旋转的功能锻炼。

要求4周后保证手指完全伸直,活动断端基本无痛。

特色疗法——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

4.1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

用掌称掌推法;

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按法:

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弹法:

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

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中医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针灸火罐疗法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痹者,闭也,闭塞之义也。

当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经脉,阻滞经络,气血凝滞,导致脉气不通,日久则损筋伤骨,发为本病。

治以补肝肾、益精血、温经络、止痹痛。

针灸火罐疗法,具有调和气血、活血通络、扶正祛邪、消炎止痛的作用。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针灸火罐疗法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能直接阻断局部炎症介质,增加患处血流量,改善组织循环,使疼痛消除。

针灸火罐疗法奏效快,疗效高,简单易操作,安全无副作用。

(1)取穴

1)华佗夹脊穴:

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每隔一椎体交替取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具有沟通两经的作用,故针刺夹脊穴可调节经络血,促进背部气血的运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夹脊穴局部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

针刺夹背穴可调节神经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灶炎症的消退及正常组织的再生;

2)督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

若督脉不和,则脊柱强痛,所以本病当属督脉病。

督脉之气维系着肾与命门的功能,统摄人体的真元。

所以以督脉穴位为主,益肾壮骨,温阳通络;

3)膀胱经:

膀胱经在背腰部的一条循行线与督脉的一分支同行,所以辅以膀胱经这条侧线上的穴位,实则通督温阳壮骨,同时膀胱经又为诸阳之长,取之有加强振奋阳气的作用;

4)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如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十七椎下、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等;

5)随证取穴:

若口苦咽干加太溪、太冲,若引起髂胫束紧张加风市、环跳。

若疼痛沿坐骨神经放射加承扶、殷门、委中等穴。

膝关节受累加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

骶髂关节疼痛明显加环跳、阴廉、阿是穴;

6)其他:

大椎、身柱。

(2)针法

在针法上,选用补法,平补平泻,阿是穴采用泻法,并加艾灸。

以益肾壮骨,温阳通络,体现了“寒则温之,闭者通之”之意。

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发展的。

先取病变上两个节段穴位以劫之,再取病变部以脱之。

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风寒湿痹型可用火针,火针很善温通经脉,散寒除痹。

且火针对腧穴的刺激时间长,刺激量大,能起持久的治疗作用。

(3)操作方法

1)操作时先常规消毒,然后先上后下针刺,进针得气后行补法,待出现针感传导或有温热感时留针,接电针治疗仪,夹脊穴与夹脊穴连接,督脉穴与督脉穴连接,膀胱经穴与膀胱经穴连接,负极接上部穴位,正极接下部穴位,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10~3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

2)电针疗法:

取穴以华佗夹脊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选穴时以病变累及部位的上两个脊椎节段开始向下取穴,每次取上述穴位7~9个为一组(膀胱经双取);

3)火针疗法。

取穴以足太阳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取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承扶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

临证时以X片揭示病变部位及症状部位为依据选取4~5个穴;

4)操作时先做常规消毒,用细火针或中等粗度的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对准穴位刺入,背部向下斜刺,腰骶部直刺,深度一般刺入1~1.5寸左右,疾进疾出,出针后急按揉针孔,从上往下按顺序刺,4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5)火罐疗法:

火针毕在针孔上拔火罐10分钟,要注意防止罐内过度出血。

每隔3天针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火针治疗后,局部3日内不要着水,以防感染。

6)火针、电针配合疗法:

火针在1个疗程中使用2次,即在电针治疗的第四天与第八天同时配合火针治疗,火针在电针起针后再使用。

注意:

用火针刺的腧穴2天内不得用电针治疗;

股骨干骨折牵引疗法---悬吊牵引法

悬吊牵引法 

用于4~5岁以内儿童。

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

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

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

如成角不超过10°

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