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6496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匮要略》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匮要略》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匮要略》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匮要略》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重点.docx

《《金匮要略》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要略》重点.docx

《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

绪言

1.《金匮要略》作者东汉·张仲景,成书于205年前后(三世纪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2.北宋·王洙发现《伤寒杂病论》节略本;北宋·林亿等人校订

3.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载方205首,用药155味

4.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1)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作为辩证核心

(2)据脉论理(脉象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3)辨证论治

(4)扶正祛邪,重视正气

(5)标本同治,分别缓急

(6)治未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

背诵2上、10、1上、14、15熟悉2下、13、7、9、16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0】问曰:

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

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14】问曰:

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

背诵9、1、2、14、20、21、22、26熟读7、11、13、18、23、

【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4】太陽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6】太陽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

背诵1上、9、5、10、14、15熟读10、11、12、13

【1】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9】百合病见于陰者,以陽法救之;现于陽者,以陰法救之。

见陽攻陰,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陰攻陽,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14】陽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15】陰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中风历节病:

背诵1、2下、8、10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

背诵2、3、13、14、15、16、17熟读10、8、18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背诵10、11、6、7、13、14熟读1、5、12

【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7】咳而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

背诵1、3、4、7、5、9

【1】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5】胸痹心中痞气,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

背诵9、12、11、13、10、14、15、18熟悉1、3、2、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1】痛而痹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

背诵1、2、15、16、17、18、29、21、22、23、25、30、35熟悉12、11、31、26、27

【1】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水气病:

背诵1、19、18、11、22、23、24、10熟读3、20、5、27

【1】师曰: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19】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学分。

【18】师曰: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名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

1.风气:

自然界的气候

2.元真:

指元气或真气

3.客气邪风:

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4.疢难:

指疾病

5.未至而至:

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6.阳病:

属外表经络病症

7.阴病:

内部脏腑病症

8.五邪中人:

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9.厥阳:

阳气上逆

10.治未病:

此指治未病的脏腑

11.实脾:

即调补脾脏之意

12.四季脾王:

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

13.下利清谷:

指泻下清晰,完谷不化

14.清便自调:

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15.痼疾:

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16.卒病:

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痉湿暍病:

1.痉病:

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体内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2.湿病:

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夹风寒,以发热身重、骨节烦疼为主症;内湿多为脾失健运,湿自内生,以小便不利为主症

3.暍:

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伪主症。

4.食顷:

一顿饭时间

5.将息:

养息、调养,是服药后护理之法

6.湿痹:

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7.日晡所:

申时,下午3-5时,也有认为是傍晚左右的

8.中暍:

即伤暑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

1.百脉一宗: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指心肺。

2.默默:

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3.中病:

谓治疗方法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4.声喝:

说话声音嘶哑

5.目四眦:

双眼的内角、外角

中风历节病:

1.半身不遂:

指患者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2.贼邪不泻:

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3.㖞僻不遂:

指口眼㖞斜,不能随意运动

4.如水伤心:

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5.身体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6.脚肿如脱:

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

血痹虚劳病:

1.血痹病:

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征,由气血不足,加以被微风所引起

2.虚劳病:

是劳作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3.阴阳俱微:

营卫气血皆不足

4.不仁:

肌肤麻木或感觉迟钝

5.痹侠背行:

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

1.肺痿:

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浊沫为主症的慢性衰弱性肺系疾病

2.肺痈:

感受风热邪毒,致使肺生脓痈,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3.肺胀:

即肺气胀满,多由风邪外袭,水饮内停,邪实气闭,肺失宣降所致

4.快药:

指泻下峻猛之药

5.浊唾涎沫:

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6.肩息:

气喘而抬肩呼吸,是呼吸极端困难的表现

7.吐唾浊:

吐出浊黏稠痰

8.目如脱状:

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

胸痹心痛短气病:

1.胸痹:

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

2.太过不及:

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3.阳微阴弦:

寸脉微,尺脉弦

4.心中痞:

胸中及胃脘有痞塞不通之感

5.胁下逆抢心:

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6.心悬痛:

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腹满寒疝宿食病:

1.胠:

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2.雷鸣切痛:

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之状。

3.白汗:

因剧痛时出的冷汗

4.谷气不足:

水谷不化而大便秘结不行

痰饮咳嗽病:

1.双弦:

左右两手脉象皆弦

2.偏弦:

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

3.素盛今瘦:

谓狭义痰饮患者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满,即病之后身体消瘦

4.沥沥有声:

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5.咳喘倚息:

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6.心下坚筑:

指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7.伏饮:

指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伏在胸膈)

8.胸胁支满:

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9.内痛:

胸胁部牵引疼痛

10.冒眩:

头晕目眩

水气病:

1.胕肿:

胕,通“肤”,指肌肤浮肿。

2.目窠上微拥:

眼胞微肿

3.寒气不足:

阴寒内盛而气血不足

5.聂聂动:

形容动而轻微。

6.脉出:

指脉象浮而散大无根。

其它:

脏腑经络先后病

张仲景“三条”

主要内容

内所因

外邪由经络入脏腑

外皮肤所中

外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其他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分内外依据

以病位深浅(脏腑经络)分内外,外邪为主因

陈无择“三因”

主要内容

内因

内情七伤

外因

外感六淫

不内外因

房室、金刃、虫兽等

分内外依据

以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1.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内容?

未病先防:

(1)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2)无犯王法

(3)避免禽兽所伤

既病早治:

(1)适中经络,未流经脏腑,即医治之

(2)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那些方面:

未病先防【第2条】、既病早治疗【第2条】、已病防传(治未病之脏【第1条】)

补充: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见到肝的实证病变】知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牌,以防肝病及脾。

痉湿暍病脉

1.痉病

(1)柔痉:

栝楼桂枝汤

(2)刚痉:

葛根汤

(3)阳明痉病:

大承气汤

2.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微微发汗

3.湿病:

(1)外湿治法:

微汗

(2)内湿治法:

利小便

4.湿病治禁:

禁大汗、禁下、禁火攻

百合狐蜮阴阳毒

1.百合病:

病因病机:

心肺阴虚内热

症状:

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饮食失调等症状(如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阴虚内热所致的口渴、小便赤、脉微数

治法: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方剂:

百合地黄汤

药物组成:

百合、生地黄汁(泉水)

2.狐蜮病:

病机(湿热虫毒所致)

内服方:

甘草泻心汤

外治法:

苦参汤(洗)、雄黄(熏洗)

3.阳毒:

病机:

热毒痈盛于血分

症状;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

吐脓血

阴毒:

病机:

疫毒侵犯血脉,瘀血凝滞,阻塞不通

症状: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4.中风:

正气亏虚,偶感外邪

5.历节:

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邪

6.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的鉴别

风湿历节

寒湿历节

病机

风寒湿痹日久,渐次化热伤阴

寒湿痹阻

症状

诸肢节游走性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关节剧痛,固定不移,不可屈伸

治法

祛风利湿,温经散寒,清热养阴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主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血痹虚劳病

1.血痹病轻症:

针引阳气,祛除风邪

2.血痹病重症

病因病机:

正虚感邪,血行涩滞

症状:

肢体局部皮肤麻木不仁,脉涩,亦可以酸痛感

治法:

益气养血,通阳行痹

方剂:

黄芪五物汤

药物组成: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3.虚劳病:

病机:

阴阳两虚

(1)虚劳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虚劳里急:

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3)虚劳腰痛:

八味肾气丸

(4)虚劳风气百疾:

薯蓣丸

(5)虚劳不寐:

酸枣仁汤

(6)虚劳干血:

大黄蛰虫丸

4.虚劳不寐

病因病机:

肝阴虚,心血不足,虚热内扰

症状:

心烦不得眠,烦扰不宁,舌红脉细数,口渴咽干,头目昏眩

治法:

养心安神,清心除烦

方剂:

酸枣仁汤

药物组成: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生姜)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1.虚热肺痿: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麦门冬:

半夏=7:

1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伤正

胸痹心痛短气病:

1.胸痹主症证治

病因病机:

胸阳不振,阴邪阻滞

症状: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治法:

通阳宣痹

方剂:

栝楼薤白白酒汤

药物组成:

栝楼实、薤白、白酒

2.胸痹重症证治

病因病机:

痰饮壅塞较盛

症状:

胸痹不得卧,胸背彻痛,痛有休止,短气,苔腻

治法:

通阳宽胸,化痰降浊

方剂:

栝楼薤白半夏汤

药物组成:

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

3.栝楼薤类汤三方比较

(1)栝楼薤白白酒汤

(2)栝楼薤白半夏汤如上

(3)枳实薤白桂枝汤

主治:

胸痹偏于实者

病因病机:

阴寒痰浊上乘,凝聚胸间

症状:

心胸满闷,膨膨然气不得出,脉阴弦

治法:

祛邪宣痹通阳

药物组成:

栝蒌实、薤白、枳实、厚朴、桂枝

4.心痛重症:

乌头赤石脂丸

病机:

阳气衰微,阴寒痼结

腹满寒疝宿食病

1.虚寒性腹满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虚寒证

实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痛,喜按喜温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治法

温中(禁苦寒)

寒下

2.腹满脾虚寒盛

病因病机: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症状:

其满为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为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

治法:

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方剂:

大建中汤

药物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3.寒疝

(1)阴寒痼结:

大乌头煎

(2)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3)寒疝兼表:

抵当乌头桂枝汤

痰饮咳嗽病

1.痰饮:

肺脾肾阳虚,以脾阳虚为主,主脉为弦脉

2.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鉴别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病位

胃肠

胁下

四肢肌表

胸膈

病机

脾阳虚弱,水谷不化饮,留于胃肠

水停胁下,肝肺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气饮相搏

水饮留于四肢肌表,肌腠闭塞,壅阻于经络肌肉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气机不利

主要症状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短气,脐下悸,吐涎沫

咳唾,胁下引痛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寒,身热疼重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冒眩,心下悸,腹满

3.留邪:

指饮邪停留不去,时间长、病情深痼而言,并不是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留饮

4.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痰饮的形成:

痰饮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

(2)饮邪性质:

饮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3)温药作用:

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4)和之:

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

5.痰饮饮留心下

病因病机:

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症状:

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

温化阳饮,健脾利水

方剂:

苓桂术甘汤(化饮第一方)

药物组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6.甘遂半夏汤中的甘草和甘遂相反相成

7.支饮冒眩:

泽泻汤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水气病

1.血分:

先见经闭,后病水气

2.水分:

先病水肿,后见经闭

3.水气病治法: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

4.风水表虚

病因病机:

外邪袭表犯肺,表虚卫气不固,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水泛肌表(即风水兼表虚)

症状:

汗出、恶风、身重、脉浮

治法: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方剂:

防己黄芪汤

药物组成:

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5.风水与风湿均可用防己黄芪汤,试比较其异同?

A.相同点:

病机:

均为表虚卫外不固,风湿(水)在表

症状:

均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治疗:

均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散水除湿,属异病同治

B.不同点

(1)风湿属于湿病,因感受风湿之邪,停留于肌肉、关节、经脉致病,以身重、关节疼痛为特征

(2)风水属于水气病,由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致病,以一身面目肿,按之凹陷不起为特征

6.风水夹热

病因病机:

风水夹郁热

症状:

一身悉肿、汗出、口渴、咽痛、小便短赤

治法:

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方剂:

越婢汤

药物组成: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7.皮水夹热:

越婢加术汤

8.黄汗主症: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9.黄汗

(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

芪芍桂酒汤

(2)气虚湿盛阳郁:

桂枝加黄芪汤

10.气分

(1)阳虚阴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2)脾虚气滞:

枳术汤

 

题型:

名解(2’×7)、单选(1’×20)、填空(0.5’×30)

简答(9’×3)、论述(14’×1)、病例分析(10’×1)

以上所有内容是根据最后一次课总复习整理的、尽量用书本复习更全面奥!

《金匮要略》考试时间为14周周三上午(即6月6日)9:

00-11:

00,大家加油加油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