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593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虎兕(sì

)出于柙(xi) 

社稷(jì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颛臾(chuǎn 

yū) 

虎兕(shì

)出于柙(xiá

) 

社稷(sù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颛臾(zhuān 

)社稷(jì

则将焉用彼相(xià

ng)矣

D颛臾(zhuān 

)出于柙(jiá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

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

他责怪冉有:

“求!

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是: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

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

重读“求!

”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要求学生画出来。

引用: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

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

”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解释一下。

(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孔子曰: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

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

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上)

注释 

北辰:

北极星。

共:

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道:

引导。

格:

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答案:

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

孙膑传》

妒忌

3.止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

n,出现

谡大笑曰:

“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

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且尔言过矣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设想

1、课前自学:

利用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2、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3、教具准备:

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4、课时:

1课时

5、课型:

讲读课

6、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相结合

一、课文导入

上一周,我们一起学习了选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古文,这篇古文中的师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融洽气氛中问志、述志、评志,孔子和蔼的态度、明智的思想、开阔的胸襟、循循善诱的为师风范令人难以忘怀,子路的率直,冉有、公西华的谦恭,曾皙的洒脱尔雅,印象更为深刻。

其中子路和冉有虽性格各异,但都志在为政,一个志在“千乘之国”,一个志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那么,他们两个在为政上又是如何的呢?

能否实行老师的政治主张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选自《论语》的另一篇古文《季氏将伐颛庾》,再次走进孔子及其弟子的为政世界,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及其为人,学习孔子以礼服人、以德服人的辩驳艺术。

板书课题: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季将伐颛臾”这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

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

(二)教师课文示范朗读并正音

正音:

颛臾(zhuá

n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bì

节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三)学生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格式及“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的意思。

(见辅助课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四)课文解读

第一段

讨论1、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了以后是什么态度?

答案要点:

勃然大怒,对二人当面责骂:

”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讨论2、孔子为什么不赞成这种做法?

有那些理由?

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

邦域之中,说明不必伐;

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

简析:

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周朝的礼制不可更改,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攻打“先王封国”、“域中之邦”、“社稷之臣”不合周朝礼制,因此孔子听了弟子告知的消息后,就义正词严,晓之以礼,令人不容辩驳。

第二段

讨论3、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孔子先引用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意思是:

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也即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能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敢做而白吃饭)。

接着巧用盲人走路需要扶持以及柙和椟需要看守两个比喻,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如何反驳弟子的自我辩解,使弟子心服口服?

最好的办法就是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不合周礼,是“无道”的行为,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劝阻,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因此,孔子先引用名言对弟子的自我辩解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两人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批评两位弟子没有尽职;

然后用两个比喻(盲人走路需要扶持、柙和椟需要看守)批评两位弟子的失职。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被各诸侯国所采纳,因此退而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到各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评了冉有和季路的错误行为。

第三段

讨论4、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对此,孔子是如何驳斥的?

首先指出自己痛恨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君子所痛恨的,批评了两人政治品质的不端。

接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均”、“安”、“和”)及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弟子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治国安邦,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因此他接着批评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这种失职行为的严重错误。

讨论5、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指出: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萧墙之内也”。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第三段,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指出了冉有、季路政治品质的不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策略,对弟子再次批评,晓之以德,最后一语揭穿了季氏的阴谋,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刚才,我们讨论了五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讨论,能够引发同学们对儒学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如果这样,就达到了本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同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让我们再次领会了孔子以礼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和可贵的人格。

(六)作业(见辅助课件)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孔子的“仁”有两层含义: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前者是爱人,后者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请结合现实情况,谈谈爱人或修身的重要性。

附板书:

责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封国——不可伐

理由域中邦国——不必伐晓之以礼

社稷之臣——不应伐

引用名言

季氏将伐颛臾驳……………………晓之以理

巧用比喻

斥君子品质

立政治主张……………………晓之以德

揭揭穿阴谋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基本思想,知人论世。

2.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段落大意和中心观点。

3.落实字词文言考点,重点全文背诵。

4.理解孔子的政治理念,联系当今社会,开拓学生胸襟抱负。

5.政治斗争,透过外部现象看内部本质

【教学重点】落实知识考点、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经世济民”,在黑板上写上四字,问学生何意?

大意是使社会繁荣,使百姓安居。

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此等抱负呢?

男儿有大丈夫之雄心。

这个单元,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我们来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先讲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从题目里,我们能知道什么信息?

季氏是谁?

颛臾是什么?

①季康子(?

—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姬姓,季氏,名肥。

谥康,史称“季康子”。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孙意如——季桓子季孙斯——季康子季孙肥)。

②颛臾:

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

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三、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四、读文

齐声朗读全文一遍,读准字音,开学第一堂课,让学生誊抄全文一遍,理清词形。

读抄一遍,是远不够的。

读和抄,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字会读准,词会写正。

这个教学环节需要不断地坚持。

抄写文言文时,注意字句间的空隙,以便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抄写本。

五、析文

(一)、感知课文后,向学生抛出问题。

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文字去分析思考。

请找出原文中相关联的句子,且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课文中讲到三处“颛臾”,其实就是点明这两个问题。

孔子反对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冉有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孔子认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课文第3页注解③,第4页注解⑧,其实在季氏跟鲁哀公之间的政治博弈。

(二)、孔子除了反对战争外,对二个学生冉有、季路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有持这种态度?

明确:

反对,批评,责怪的态度。

冉有,季路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他们跟着季氏混饭吃。

季氏要攻打颛臾,在道义上,是错误的,但他们并没有去阻止这场战争,因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延伸:

冉求(前522-前489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定陶冉堌镇)人。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①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②武孟伯问: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

孔子得意门生。

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

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

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