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5391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职学校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建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建设基础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

随着新医改投入、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保健服务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预计到2015年,我国整个医疗设备市场将达537亿美元,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

生物医药产业已列入上海市重点推进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上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占全国生产企业数的10%,已成为本市现代化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国内特别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经营单位、各级医疗机构等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医疗器械生产、检测、临床使用及技术管理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医疗器械类高技能人才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具有50年办学历史,在满足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学校此次重点推荐建设“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于1960年建立,已为行业培养了6000余名医疗器械行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相信通过2年央财专项的系统建设,必将极大提升本专业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为上海乃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基地。

1、师资队伍现状

本专业现有专业专任教师(包括专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

另有20名兼职教师。

2、实训条件现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近5年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通过学校、企业、医院多渠道地购置、引进实训设备,改善了学生的实训条件。

目前已建成了医疗器械综合实训室等11个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共计1200万余元。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本专业贴近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以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20个。

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重点合作单位有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贝朗、上海仁济医院、迈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

3、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340余人。

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80%,30%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招生、就业逐年扩大,连续多年录取新生报到率大于95%。

4、突出的教学改革成果

本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共计16余册,其中①《人体机能替代装置》课程被评为2003年校精品课程;

②《人体机能替代装置》课程被评为2007年上海市重点课程;

③《医用检验仪器课程改革》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④《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⑤《有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课程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⑥《医用检验仪器》课程2010获上海市重点课程⑦《人体机能替代装置》课程被评为2010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5、技能考核标准

2008年初建立了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工公共实训基地,受上海市劳动局委托,与上海市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制定了“医疗器械检验工”预备技师考核标准。

6、社会服务成效

本专业教师与医疗器械企业联合进行了多项技术开发项目,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6项,获专利10项,总研究经费300多万。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与上海手术器械厂、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上海齿科机械厂等企业进行多方面技术合作,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文件升级等多项技术服务。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重点构建专业及专业教师深度融合企业的运行机制

在“校企医监研”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医工结合、依托行业、面向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医监研”的办学模式下,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双带头人机制,共同制定专业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上积极拓展内涵建设,采用“校企联合开发、校企实训中心、校企联合培养”的多层面、多方式的合作形式,建立“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

2、探索职业教育“立交桥”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密集、学科交叉、品种繁多的特点,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多元化,体现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职教渠道、借鉴国际职教先进理念,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职业人才培养系统。

在重点建设医疗器械高职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学生分层式教育,以职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各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评价办法。

使职业人才培养系统纵向实现(图2-1):

上通职业本科、下衔中等职业教育;

横向实现:

内通行业岗位职业资格、外接国际职业标准。

从而体现职业教育在深度及广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实现20%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职业本科继续深造,实现1个中西部对口支援专业辐射。

图2-1纵横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3、深化专业实训室内涵

在完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建设的同时,着重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功能。

本着“校企共同设计、校企共同管理、校企共同使用、校企共同受益”的原则,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

具体体现为:

拓展符合行业要求的公共实训基地充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公共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服务平台,实现教学课堂延伸、教师知识更新等功能;

公共实训基地成为校企交流的纽带,通过校企交流体现“行业指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功能。

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服务性、交流性”作用。

具体见图2-2:

图2-2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功能

4.实践“校企结合、理实结合、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

实践“校企结合、理实结合、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医疗器械典型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临床使用等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按照医疗器械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强调医学基础知识和光、机、电应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建立基于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医疗器械相关领域职业标准、专业标准,培养面向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经营企业从事生产、安装调试、操作使用、技术维护和技术管理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将技能实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主要体现在:

学生通过基本知识阶段的实训掌握基本工程类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理论阶段,通过校内实训掌握医疗器械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综合阶段,通过校外顶岗实训创新实训等模式综合运用技能,从而加深岗位能力培养。

总体上技能培养符合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育规律。

最终达到学生岗位能力及素养的培养目的。

5.打造“专兼结合、跨专业、多层次”的教学团队

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从“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内涵、发挥团队力量”三方面入手,促进“专兼结合、跨专业、多层次”的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内涵建设方面通过校内教师参加企业培训,行业专家参加教学计划制定,校企联合提供社会服务等方式实现校企师资有机的动态的团队合作。

(1)多样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面向行业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技术服务,包括教师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

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

为其他地区同类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培训及专业指导等。

体现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加强中外交流,消化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标准,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

对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增加合作深度及内涵,积极拓展全新合作方式及合作项目,如:

师生海外进修、共同制定符合国际要求的教学计划等方法为学生建立国际视野,海外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国际交流探索,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拓展国际化合作办学专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

1.建立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分析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各级质量监管部门、经营单位、各级医疗机构等领域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双带头人机制,共同制定专业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上积极拓展内涵建设,采用“校企联合开发、校企联合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的多层面、多方式的合作形式,建立“校企双赢”的运行机制,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

2.探索职业教育系统“立交桥”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密集、学科交叉、品种繁多的特点,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多元化,体现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职教渠道、借鉴国际职教先进理念,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职业人才培养系统。

使职业人才培养系统纵向实现:

3.建立“递进式实践”教育体系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作用。

利用其“公共实训功能”,通过“走近专业”专题讲座、专业认知实习、行业实习、项目式实训课程、校内综合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利用其“技术服务功能”鼓励学生参与技术服务,提高学生技术服务意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其“校企交流功能”为学生了解行业、熟悉行业提供平台。

通过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了解行业,熟悉专业,进而逐渐融入行业,既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又遵循教学规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层次将能明显提升,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建立和实践“校企结合、理实结合、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医疗器械典型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临床使用等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按照医疗器械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强调医学基础知识和光、机、电应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建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将技能实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100%学生获得“双证书”如:

国家CAD/Solidwords中级证书及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部“医疗器械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高级)”,保持学生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

形成教学团队三大功能,即:

教学科研功能、实践培训功能;

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功能等三大功能。

经过两年建设,实现3名骨干教师在行业专业协会任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团队社会服务经费100万/年,提升本专业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

6.建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第三方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专兼职教学督导小组监督教学质量、用人单位及学生代表反馈教学效果的全方位多角度第三方教学评价体系。

把社会评价机构、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与学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与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信息的收集、反馈等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为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改革举措

改革举措一:

创办校企合作工作室

结合专业背景,利用行业资源创办校企合作工作室,旨在为校企合作交流、社会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合作平台。

工作室成立后将根据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

制定本专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签订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细节。

以专业内涵为纽带,将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岗位资格与考核标准有机结合,坚持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

专业及专业教师深度融合企业的运行机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专业内涵的深入融合,即:

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的协同培养、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岗位资格与人才考核标准合二为一的新局面。

改革举措二:

构建“校企结合、理实结合、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专业标准、行业特点,探索出“校企结合、理实结合、课证结合”的教学模式。

即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课程内容与资格证书相结合。

而“三个结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其中“校企结合”体现出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相结合的特点,教学主要由学校展开但企业全程参与,包括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平台建设、实训项目开展、人才质量评价等;

“理实结合”应体现理论够用实践真实、理论服务实践的实用性,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延伸理论;

“课证结合”应体现出课程基于资格证书、证书服务行业的关联性。

“三个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关联性、动态性。

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改革举措三:

扩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功能、丰富实训基地内涵

在完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建设的同时,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

拓展符合行业要求的公共实训基地,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作用,利用其“公共实训功能”,通过“走近专业”专题讲座、专业认知实习、行业实习、项目式实训课程、校内综合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改革举措四:

转换教师角色、发挥团队力量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提升整体教师团队水平。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请进来”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平台,聘请行业内知名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通过传帮带的方法,带领校内专职教师掌握基于行业标准的职业人才培训新方式;

另一方面是“走出去”通过鼓励校内教师深入行业参加各类行业内技能和专业培训;

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行业专业协会任职;

提供企业人员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校内教师的专业度及行业认可度。

通过教师海外培训及企业兼职,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先进职教理念。

改革举措五:

实施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施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

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主要是通过实施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项目来评价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就业质量。

通过对行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科学的数据分析,了解本专业就业竞争力在区域内的状况;

专业培养的定位是否准确和具备特色;

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知识;

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否有效。

通过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内容的监控,从而提升高教学质量。

五、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表5-1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项目

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推进校企对接

建设进度

1.行业调研,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互聘、人力资源共享机制;

2.创办校企合作工作室,为校企合作、校企双赢,提供有利条件。

1.运作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室,积极开展各层面校企合作;

2.指导专业规划、开展实训项目、完成横向技术开发。

预期绩效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1个;

聘请行业专业带头人1人;

为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

制定工作室相关章程。

运行校企合作工作室,拓展合作企业4个,社会服务经费200万元。

探索系统培养

1.开展国内外不同层次兄弟院校间互访(包括中职院校、技术本科院校),探索职业人才多层次教育体系;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1.实施分层教育的教学理念,探索3+2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多方位的国际合作,与海外高等职业院校合作进行多方位的职业人才培养探索;

3.制定校企合作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及题库。

1.制定符合中西部对口志愿学校职业人才人才培养计划1套;

2.实现对口志愿学校联合培养师资及学生50名;

3.国际职业人才培养体系调研报告。

1.制定并实施3+2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并争取达到学生专升本比率20%;

2.与海外院校签订国际合作协议2个,并开展2项教学合作项目;

3.校企合作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及题库1套。

强化实践育人

本着“校企共同设计、校企共同管理、校企共同使用、校企共同受益”的原则,拓展由企业投入的实训室。

在已有的实训室基础上,深化实训平台内涵建设。

拓展相关实训课程建设。

1.引进校企合作实训室3个,企业设备投入总金额150万;

2.专项投入150万元,拓展3个实训平台建设。

1.开发5门课程新的实训项目100个;

2.完成实训管理制度制定和考核标准制定;

3.完成实训项目库;

实现实训300人次。

转变培养方式

1.建设3门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2.开展辐射专业2门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3.开发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型课程2门。

1.深化3门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内涵建设;

2.深化辐射专业2门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制定3门核心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整体设计方案;

完成3门核心课程网络共享平台搭建;

制定辐射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2门。

完成3门核心及辐射专业课程网络课程内容建设;

完成3门核心及辐射专业课程网络课程设计;

开通网络课程互动平台;

学生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

建设教学团队

1.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各类行业内技能和专业培训、相关研讨会;

2.在行业内聘请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大师,巩固“双师型”师资结构;

3.专业教师海外学校、企业学习工作。

1.深化教学团队内涵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2.提升教师服务意识,开展兄弟院校及企业的专业辐射,为兄弟院校及社会企业提供联合培养及技术咨询等服务。

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培训、研讨会10人次;

专业教师双师比率达到80%,教师结构专兼职比率30%,聘请海外专家及教师12人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指导;

派遣骨干教师4人次进行海外工作学习。

与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社会企业建立培训平台,专业教师承担社会培训任务10人次,对外培训500人次;

教师双师比率达到90%,教师结构专兼职比率50%,与同类兄弟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学生人数达到50名;

3名骨干教师获得行业专业协会任职。

实施第三方评价

1.推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标准;

2.制定专家督导、教师互评、学生反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反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查找原因、寻找突破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扩大教学质量评价监测范围,保障其客观性、有效性。

教学评价研讨会1次,督导、教师、学生问卷调查各1套。

教学质量控制研讨会1次;

搭建教学质量控制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价。

六、专业建设预算

表6-1专业建设预算及来源分配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来源:

上海市教委)

行业企业

尼普洛等)

其他

学校)

总计(万元)

500

200

100

150

50

45

25

10

40

20

15

5

305

28

13

55

30

27

12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组建由分管校长、专业建设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网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的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2、人员保障:

聘请行业、企业、职教专家等共同组成项目专家组成员,建立由行业、企业等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成果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经费保障:

根据建设要求,科学、精心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