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5364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逻辑学案例与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本题可以运用不矛盾律,通过选言推理的方法进行淘汰推得。

由于只有一个人的猜测是正确的,因而只有崔凡的话是正确的,即冠军是F队。

4、在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圣坛上,终年展示着一件稀世圣物——耶稣遇难后的裹尸布。

这块长4.3米、宽3米,沾有斑斑血迹的细亚麻织品自1357年首次展出后的六百多年里,它的真伪问题一直引起信徒们的激烈争论,一些信徒把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而顶礼膜拜;

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某些好事者伪造出来的赝品。

某年,一个神学院的A、B、C、D四个学生旅行来到都灵,在亲眼看到这块裹尸布以后,每人对它的真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说:

我认为这件圣物是真的。

如果它是假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六百多年里被我们的教友虔诚地敬奉;

事实上,我们的教友们几百年来都一直在虔诚地敬奉它;

可见它是真的。

B说:

我也相信这件圣物是真的。

大家想想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吧:

耶稣是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时手腕上、大腿上一定流了大量的血。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上面必定有许多血迹,现在我们看到它上面确实有斑斑血迹;

这说明它确确实实是真的。

C说:

我同意B的分析。

此外我还要补充一点理由:

只有这块布上有血迹,它才可能是真的;

正如刚才B所指出的,布上的血迹是有目共睹的,可见它是真的无疑了。

D说:

我认为它不是圣物,这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

纺织史的研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早的细亚麻织品,是到公元2世纪才出现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块细亚麻织品真的是耶稣受难时的裹尸布,那么耶稣就是在公元2世纪以后才受难的,可是圣经上说他是公元1世纪受难的呀!

由此可见它根本不可能是圣物。

A、B、C、D四人的言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请指出他们的言论中包含的推理,并分析该推理是否存在缺陷)

5.三国时,吴国人张举在任句章县令时,有一妇杀夫焚尸,谎称“火烧夫死”。

张举令人要来两头猪,一头当场杀死,另一头用绳索捆绑,将两头猪同时放进干柴堆里点火焚烧,结果发现:

活猪烧死后嘴里有灰,而死后焚烧的猪嘴里无灰。

然后检验那男人的尸体,发现死者口中无灰,再来审问,妇人只好低头认罪。

张举破案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写出其结构形式。

类比推理。

形式结构是:

A事物具有属性a、b、c、d,

B事物具有属性a、b、c,

————————————————

B事物具有属性d。

6.在一次干部会上,甲说:

“我们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什么事老是低人一头!

”乙听了反驳说:

“你不想低人一头,难道想高人一头吗?

”甲马上辩解说:

“我们既不想低人一头,也不想高人一头,能对我们一视同仁就满足了。

甲、乙两人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错误,谁违反了逻辑,犯的是什么错误?

乙的话中有逻辑错误。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因为,从甲“不想低人一头”,推不出“想高人一头”的结论。

7.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一位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许多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

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了几种猥亵的”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事物,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

请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这位旅行者所犯的逻辑错误。

这个旅行者犯了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这几个推理都是错误的,犯有“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他所应用的都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但仅根据为数极少的个别的事例就得出普遍的一般性认识,本来是不可靠的,而宣传者却把这些结论当成可靠的观点来宣传,既不做任何科学的分析,又无视大量反例的存在,违反了逻辑学对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逻辑要求。

8.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

民警掌握了如下情况:

(1)如果E在现场,A和C不可能都不在现场。

(2)如果B不在现场,A也不可能在现场。

(3)或者C不在现场,或者B在现场。

(4)只有E在现场,D才在现场。

(5)D在现场。

民警根据上述情况断定B在现场。

请运用已学的推理知识,确认民警的推断能否成立。

民警的推断能够成立。

其推理过程是:

(1)E→A∨CA1

(2)﹃B→﹃AA2

(3)﹃C∨BA3

(4)D→EA4

(5)DA5

(6)E(4)(5)M.P.

(7)A∨C

(1)(6)M.P.

(8)AH1

(9)B

(2)(8)M.T.

(10)CH2

(11)B(3)(10)∨-

(12)BH1,H2,消去。

9.设下列A、B、C三句话中一句为真,两句为假,请列出真值表并回答甲是不是工人,乙是不是营业员。

(6分)

A、如果甲是工人,那么乙是营业员。

B、如果乙是营业员,那么甲是工人。

C、乙不是营业员。

P

q

P→q

q→p

-q

+

-

10.A、如果甲和乙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则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B、有人说:

“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或者丁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事实正好相反;

C、如果丁通过英语六级考试,那么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问:

甲、乙和丙各自有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请写出推理过程。

A、甲并且乙→-丙

B、-(-丙∨-丁)

C、丁→甲

由B推出丁和丙通过考试,由丁据C推出甲通过考试,由丙据A推出甲并且乙为假,又知甲通过,所以乙为假。

结论:

甲、丙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乙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11.一条鳄鱼从一个母亲手中抢走她的孩子。

鳄鱼:

我可以把孩子还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

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

母亲:

……你会吃掉我的孩子。

啊?

……怎么回事?

我应该怎样做才好?

 

请用所学逻辑知识进行分析鳄鱼该怎么办?

鳄鱼陷入二难境地:

如果说母亲猜对了,按照约定,他要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母亲;

如果说母亲猜错了,那他就不会吃掉孩子;

或者猜对了或者猜错了

总之,鳄鱼或者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母亲,或者不会吃掉孩子。

12.有个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村的A、B、C三人作为嫌疑犯被押上法庭。

这个法院的法官是这样想的:

初审的时候,在没有威迫的情况下,假如不是盗窃犯就不会说假话;

相反,真正的盗窃犯是一定会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借口的。

因此,法官得出这样的结论:

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是盗窃犯。

事后,事实也证明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

“你是怎样作案的?

快快从实招来!

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

但是,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A讲的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法官就问B和C:

“刚才A是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的?

B说:

“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盗窃犯。

C说:

“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

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

听罢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作出判决:

B无罪释放,C是盗窃犯应予逮捕入狱。

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作出这样的判决?

试作逻辑分析。

这位聪明的法官是这样分析的:

B的回答只是如实转达A的回话,并没有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说A是盗窃犯,所以B说的是真话;

C的回答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说A是盗窃犯,所以C说的是假话。

所以法官作出B无罪释放,C有罪的判决是正确的。

13.侦查人员掌握了如下情况:

A:

甲或乙杀害了丙,不会是别人干的。

B:

如果甲杀害丙,那么作案地点不会在办公室。

C:

如果秘书证词真实,则办公室里有枪声。

D:

仅当作案地点在办公室,秘书的证词才不真实。

E:

甲会使用手枪,但办公室里没有枪声。

侦查人员根据上述情况推断凶手是乙而不是甲。

问侦查人员的推断是否有效。

14.某地发生一起凶杀案。

经分析凶手是两个人。

公安部门拘留了A、B、C、D、E五个犯罪嫌疑人,掌握了如下情况:

如果B不是凶手,那么A也不是凶手。

B只有和C在一起,才会参与作案。

如果D是凶手,E一定是帮凶。

A和D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凶手。

C没有参与这起凶杀案。

谁是凶手?

15、甲、乙、丙、丁四个队争冠军。

已知下列A、B、C三种说法,有且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谁是冠军?

冠军是甲或乙。

如果冠军不是丙,则冠军也不是丁。

冠军不是甲。

16、以下是甲、乙、丙、丁四人的对话:

甲:

这事不是我做的。

乙:

这事是丁做的。

丙:

这事是乙做的。

丁:

不是我做的。

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

请回答:

第一,是谁说了真话;

第二,这事是谁做的。

17、华盛顿年青时,他家的马被盗。

马被发现后,盗者却声称是他自己的,拒不还给。

华盛顿将马的双眼捂住问:

“如果这马是你的,你说它的哪一只眼是瞎子?

”“右眼,”盗者说。

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明亮。

“啊,我弄错了,”盗者纠正说,“是左眼。

”华盛顿把手从左眼移开,马的左眼也是明亮的。

盗者为自己辩护说:

“糟糕!

我又弄错了。

”随同的警官说:

“这足以证明这马不是你的!

请分析该例的证明方法。

18、在一件保险公司的赔偿案件中,原告在法庭上声称:

“我的肩膀被掉下来升降机的轴打伤,至今右臂仍抬不起来。

”被告的辩护律师说:

“请给法官看看,你的右臂现在能够抬多高?

”原告慢慢地将右臂抬举到齐耳的高度,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以示不能再举得更高了。

被告的辩护律师又说:

“那么你在未受伤前能够举多高呢?

”原告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将手臂举过了头,引得整个法庭上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笑声宣告了原告的败诉。

请分析该例的反驳方法。

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赵科长又戒烟了。

”从这句话中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赵科长一直吸烟,且烟瘾很大。

B、赵科长过去戒过烟,次数可能不止一次。

C、赵科长过去戒烟都没有成功。

D、赵科长这次戒烟可能又不成功。

E、赵科长这次戒烟一定成功。

2.土地增值税:

指转让房地产,即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税。

下列情况应征土地增值税的是【】

A.房地产公司购买郊区一块闲置地皮,并盖起商品房。

B小王由于家里住房紧张,将两居室隔成了三居室。

C小王和小张协议将两人分别在A、B两地的房屋互换。

D小刘继承父亲留下他的一所四合院。

3.根据不同的标准,“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B.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C.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D.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正概念

4.下列各题中,限制不正确而概括也不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执政党”。

B.将“大学生”限制为“本科生”,概括为“知识分子”。

C.将“诚实”限制为“诚实的人”,概括为“优秀品质”。

D.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行为”。

5.已知“所有藏独分子都不是爱国者”为真,不能推出以下判断中的【  】

A.“所有藏独分子都是爱国者”为假。

B.“有的藏独分子不是爱国者”为真。

C.“有的藏独分子是爱国者”为假。

D.“有的藏独分子不是爱国者”为假。

6.如果所有的鸟都会飞,鸵鸟是鸟,所以,鸵鸟会飞。

在这个前提上,若加上前提“鸵鸟不会飞,但鸵鸟是鸟”之后,我们不能逻辑地确定下列哪些陈述的真假?

【】

A.并非所有的鸟都会飞;

B.有的鸟会飞;

C.并非所有的鸟都不会飞;

D.有的鸟不会飞;

E.所有的鸟都会飞。

7.从关系的逻辑性质看,“伊拉克记者打了美国总统布什”属于【】

A.对称关系B.反对称关系

C.非对称关系D.没有关系

8.“大量吸烟”是“患肺癌”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9.下列对负判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小张和小李都考上了研究生”的意思是“小张和小李都没有考上研究生”。

B.“并非甲或者是上海人或者是苏州人”的意思是“甲既不是上海人也不是苏州人”。

C.“并非所有的人都可能被骗”的意思是“所有人都不可能被骗”。

D.“并非如果我们都有研究生文凭,那么我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意思是“我们都有研究生文凭,但是我们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10.某年夏天,某地公安部门连续接到报案:

在公共汽车上,年轻女子的腿常被人用刀子划破。

公安人员接到报案后做了大量调查,却没有查明作案人。

后来,他们发现:

每一次出事时的受害者、作案时间、作案地点各不相同,但每次都有一个男子出现在现场,积极帮助受伤的女子。

有几次,还是这个男子来公安部门报案的。

办案人员经过分析,怀疑这个男子就是作案人。

后经暗中追踪发现,果然是他。

原来这个男子有一个漂亮但双腿瘫痪的妻子,每当他看见年轻女子健美而行动自如的双腿时,便替妻子感到忌妒。

但用刀子划伤无辜者后,他又感到后悔,继而又帮助他们并去报案。

以上探求因果联系的研究活动所应用的方法是【】

A.求同法B.求异法C.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

11.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同,小方说:

“如果我的不对,你的就是对的”,小林说:

“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

”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们的答案后说:

“小林的答案错了”。

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运算结果后说:

“刚才你们三人的话只有一句是真的。

请问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

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

C.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E.小刚说对了,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对。

12.SIP与SEP之间的关系是【】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13.下列各组概念中,外延间关系符合左图的一组是【  】

A.A—文学B—北京大学C—语言学D—科学

B.A—巴金B—文学家C—思想家D—革命家

C.A—推理B—思维形式C—集合概念D—判断

D.A—认识B—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D—知觉

14.社会从众倾向是指当群体规范被成员接受以后就会成为控制和影响群体成员的手段,使成员在知觉,判断,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没有社会从众倾向的是:

A.小李因工作进度慢而被同事们责难,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加班赶上。

B.学生小李认为张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但一想老师就是老师,他表面上还是接受了。

C.春节长假前,小王准备假期旅游,但看到同事们都打算回家团聚也决定先回家团聚。

D.刘先生在旅游时看到有几个游客自觉地收集垃级保护环境,心里很赞赏,但自已却不好意思做。

15.按照上帝创世说,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地球,第二天创造了月亮,第三天创造了太阳。

因此在地球存在的前三天是没有太阳的。

以下哪一项指出了上述断定的逻辑漏洞?

A.没有太阳,一片漆黑,上帝如何创造地球?

B.上帝创世说是一种宗教想象,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C.上述断定带有地球中心说的痕迹,在科学史上,地球中心说早被证明是错误的。

D.天体史揭示星球的形成确实有先后,但没有根据说地球比太阳早形成。

E.“一天”的概念正是由太阳对于地球的起落周期来定义的。

16.某银行失窃,职员甲涉嫌被询问。

保安人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以后还敢不敢再偷?

上述提问方式与下列哪项最为类似?

A.“文革”中,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质问被批斗老干部:

“你以后还敢不敢再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B.老张花了大笔费用游玩某地,结果大失所望,老李幸灾乐祸地问老张:

“你以后还去不去玩了?

C.小赵酒后架车,结果翻车住院,还被罚款,小赵的爱人又气又急地责问:

“你以后还敢酒后架车吗?

D.小明考试粗心,数学只得了80分。

爸爸问他:

“你以后还粗心吗?

17.黄铜不是金子,黄铜是闪光的,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

下述哪个推理的结构与上述推理最为接近?

A、宗教不是真理,真理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因此,宗教是不要接受实践检验的。

B、宝钢是国有大型企业,宝钢不是亏损企业,因此,有些国有大型企业不是亏损企业。

C、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因此,有些思想家是文学家。

D、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18.如果将“推理”限制为“前提”,概括为“思维形式”,其正误情况为【  】

A.限制正确,概括正确B.限制错误,概括正确

C.限制正确,概括错误D.限制错误,概括错误

19.“有作案动机”是“有故意作案行为”的【】

20.顾芳买了一块新手表,她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三分钟;

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三分钟,她因此推断:

她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一项是对顾芳推断的正确评价【】

A.她的推断是正确的。

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是准时的。

B.她的推断是正确的。

因为她的手表是新的。

C.她的推断是错误的。

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与标准时比。

D.她的推断是错误的。

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

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她的推断无法断定是正确的,也无法断定是错误的。

21.“只有p,才q”,与“如果p,那么q”,这两个命题含有()。

A、相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B、不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

C、相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D、不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22.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从个别到一般B、结论并不一定是可靠的

C、前提蕴涵结论D、从个别到个别

23.把“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企业管理”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

C、循环定义D、同语反复

24.直言判断的主项“S”和谓项“P”在外延上的关系有如下几种:

“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这一划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子项相容B、多出子项

C、划分不全D、划分根据不同一

25、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结论的知识和前提的知识范围相比为()。

A、少于B、等于

C、超过D、有时等于,有时超过

26、契合差异并用法的特点是()。

A、同中求异B、异中求同

C、求同求异相继并用D、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27、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否定命题,则其大前提只能是()。

A、PAMB、MOPC、PEMD、MAP

28、已知概念A与概念B在外延上不相容,又已知“有B是C”为真,则命题()为真。

A、有C是AB、有C不是A

C、有A是CD、所有A不是C

29、如果演绎推理的结论虚假,那么()。

A、必有假的前提B、形式必然不正确

C、前提假且形式不正确D、前提虚假或者形式不正确

30、如果断定“张某既笨且懒”与“张某既不笨也不懒”这两个命题都假,那么()的要求。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31、若“有P不是S”、“凡S都是P”均为真,则S与P之间的关系为()。

A、真包含关系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32、“A与B交叉,B与C交叉,所以A与C交叉”与“A与B全异,B与C全异,所以A与C全异”,这两个关系推理()。

A、都有效B、都无效

C、前者无效后者有效D、前者有效后者无效。

33、以“有的教师是团员,有的青年是团员”为大小前提,结果是()。

A、有的青年是教师B、有的教师是青年

C、不能得出结论D、青年是教师

34、在反证法中,论题与反论题的关系应是()。

A、不能同真,可以同假B、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C、不能同假,可以同真D、可以同真,可以同假

35、与“如果甲考上大学,则乙也考上大学”相矛盾的命题是()。

A.甲没有考上大学,乙也没有考上大学

B.甲没考上大学,而乙考上大学

C.甲考上大学,而乙没考上大学

D.只有甲没有考上大学,乙才没考上大学

填空题

1.若一个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小前提应为。

2.“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如果将这个语句作为对“逻辑学”的定义,它犯有的逻辑错误。

3.在判断“没有任何物体不在运动”中,主项“物体”的周延情况是,谓项“在运动”的周延情况是

4.当“SAP”与“SIP”同假时,S与P的外延间具有关系。

5.“要是他妈妈病了,他既要做饭,又得照顾年迈的爷爷,就不能按时到校;

他现在还没有来,肯定是他妈妈病了。

”这个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6.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的推演叫。

7.在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如果仅仅根据少数并不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甚至无视反例的存在,就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