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4573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辅导重点全书归纳二Word格式.docx

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缺点:

往往不如实际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稳定。

3.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措施有哪些?

★★★★☆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概括?

1)充分运用变式;

暴露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

2)科学地进行比较;

3)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5.记忆的三个系统以及特点各是什么?

★★☆☆☆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实质上是刺激停止后,仍在大脑中暂时保存的映像的记忆,其特点是:

a信息保持时间短;

b记忆容量大;

c内容生动形象;

2)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大约是5秒钟到1分钟。

特点:

a保持时间有限;

b容量有限;

c容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

a保持时间长;

b信息储存容量没有限度;

c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6.知识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不能理解的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测试,发现了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

1.技能是是个体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分为:

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

3.高原现象:

表现为练习成绩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的趋势。

1.技能的特征都有哪些?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

2.操作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1)动作对象具有物质性;

2)动作进行具有外显形;

3)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进行的内隐性;

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有哪些?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5.简述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6.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治理活动原型的模拟分为三部分:

a建立模型;

b检验并修正模型;

c模型内化;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

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

所谓概括性,就是要不断的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概括程度。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八章

小题(选择或填空)

1.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2.元认知又分为: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3.元认知之所以在学习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的两个功能:

一是意识性;

二是调节性;

4.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

5.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程序化训练模式;

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固定程序,反复练习;

2)完型训练模式;

就是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直到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步骤。

3)交互训练模式;

就是学生和教师轮流承担的角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简答与论述

1.简述学习的策略 

★★☆☆☆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墓地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此句话包括了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主动使用的。

学习策略是受意识支配的程序性知识。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的需要。

3)学习策略是制定的学习计划;

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

2.复述策略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它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包括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2)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划线强调;

3.精加工策略的含义和内容?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

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包括1)联想法;

又称记忆术;

a形象记忆;

b谐音联想;

c缩减联想;

d关键字联想;

2)做笔记;

是常用的一种精加工策略。

笔记要求简单清楚、抓住关键词、表;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已有知识。

通过联想,赋予新材料更多的意义,关键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4.组织策略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它是对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组织策路重在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是学习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包括: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

常见的表格包括:

一览表和双向表;

5.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分为:

1)认知策略;

它又分为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2)元认识策略;

它又分为: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策略;

b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社会利用策略;

6.元认知策略包括什么?

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

是指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谋划具体计划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监视策略;

自我提问是一种很有用的元认知的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不久理解上的不足;

7.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

元认知是可以培养的,具体途径有:

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2)丰富元认知知识的体验;

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4)创设反馈的条件和机会;

8.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1)学习时间的管理;

包括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包括调节自然环境和设计学习空间;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9.合作学习重要性及其步骤?

合作学习如今已经成为培养学习者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模式,这是因为:

1)学习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换认知结构的过程;

3)合作学习重视彼此间的人际交往,而非竞争;

实施合作学习的步骤如下:

1)学习者相互配对,确定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者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并进行角色分工,分为操作者和检查者;

3)操作者进行口头报告;

4)检查者进行检查和评价;

5)交换角色,继续学习。

第九章

小题(填空和选择)

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分为:

有结构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2.问题的定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任何问题的四种基本成分:

一是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存在的障碍;

四是解决的方法;

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的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问题的解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6.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重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7.创造性地基本特征:

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8.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商和创造性的关系归纳四点:

智商低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高智商的人未必有高的创造力;

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的智商水平

1.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3)定势;

也称心向;

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他的其他用途。

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习情境中,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a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c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

1)环境因素;

a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尤为关键;

b学校教育环境;

c社会环境;

2)智力因素;

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的智商水平。

3)个性因素;

如有冒险精神,意志品质出众,不满足现状,善于幻想等;

4.如何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核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5.如何从个性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着手也是培养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发展的原动力;

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觉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十章

1.一般认为,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2.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

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

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一般认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1.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三个主要环节:

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

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性地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

他是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支配调节,同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以及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尤其促进作用。

2.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表现为:

1)道德认知表现出具有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

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中学生的态度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生活和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品德结构的各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表现在: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如何理解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依次;

a从众,即随大流;

b服从;

有两种服从,一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一种是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2)认同;

即个人受到遵从规范的他人的吸引,感到喜欢并以此自居,以他人为榜样产生模仿而表现同样的遵从行为。

3)内化;

内化是品德形成的最后阶段;

4.影响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a家庭;

家长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思想作风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品德形成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家庭的结构与完整性也有影响;

b社会因素;

包括网络、电视等媒介对孩子的道德影响;

c同伴群体;

是由相同或相似位置、经历、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2)内部条件;

a认知失调;

费斯丁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为人在多数情况下,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

认知失调迫使认知要恢复到协调状态;

途径有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态度的变化,必须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b态度定势;

c道德认知;

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有效的说服;

影响说服效果的几方面因素:

说服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a专业性b可靠性c说服者的吸引力;

被说服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2)树立良好榜样;

榜样是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进行的一种社会学习;

a榜样的类似性;

b榜样的认同性;

c榜样的针对性;

d榜样的一致性;

3)利用群体约定;

教师应建立积极规范,避免消极规范;

a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规范;

b规范明确化;

c家里经常性的监督机制;

d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4)价值辨析;

是对价值有个清晰的判断;

价值辨析的过程包括:

选择阶段、欣赏阶段、行动阶段;

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a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

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退缩、逃避,以及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b应避免奖励和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标准的一致性;

c程度要相称,刺激物要恰当;

d惩罚必须要说服教育相结合;

e必须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

f教师还要注意避免惩罚的饱足状态;

6.在道德培养方面,教师运用奖励与惩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奖励和惩罚是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奖励能促进良好的行为的再发生,惩罚会降低或纠正不良行为的再发生;

1)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惩罚并不能消灭反应或是使反应不再发生,只是使某种行为减少或是延缓发生;

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退缩、逃避,以及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奖励和惩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9岁以下;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0~20岁;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

20岁以上;

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