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4270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质量提高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采用体验型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的表现机会。

体验水平

经历水平

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感受,经历,参加,参与,寻找,尝试,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反应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遵守,拒绝,认同,认可,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水平

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养成,形成,热爱,建立,树立,具有,坚持,保持,追求,确立等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照水平特征,选取适当的行为动词描述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要能描述出课堂中每一个教学活动学生要发生的变化、进步。

3.每一项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用适当的语言将它们凝结在一起描述。

既描绘学生的外在行为变化,又反映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第二部分学情调查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以自己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思想方法进入到学习活动中的。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教育效果是否明显,都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

通过学情调查,确定准教学的出发点,真正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只有对学生的成长状况有了多角度的了解,全面地认识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

学情调查是在单元教学或者某个主题学习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主题,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情感倾向,来确定教学起点、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

学情调查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谈话、诊断性评价等。

1.观察法

要使学生尽量处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时要做到客观和精确;

可创设情境请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观察。

运用观察法要有明确的目的;

制定好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

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

要善于记录跟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以后进行分析总结。

2.谈话法

通过和学生或与之熟悉的人,如家长、其他任课教师谈话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正式谈话之前,要明确谈话的目的、制订计划、设计问题。

对于谈话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发问的方式、问题的措词及先后的顺序,教师先要周密思考,妥善安排,并尽可能多的掌握与实施教学有关的情况。

谈话之中教师应注意:

尊重学生,积极倾听,集中精力去分析学生要表达的感情和内容;

在轻松的环境中,提问语言简要明了,便于学生回答。

谈话后教师要及时记录获取的信息,作为备课的依据和参考。

3.诊断性评价

教师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技能和将要学习的内容应具备的知识基础,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确立新的知识的教学起点和重难点。

诊断性评价的内容不宜太多,试题简洁明了;

要在学生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测试;

对测试的结果分析要具体,从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评价。

依据对学生的分析,才能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案,并将学生置于有益的教学实践中。

第三部分科学合理地使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途径。

科学合理的使用课程资源,有利于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筛选,选取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

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

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和使用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教科书和教科书以外的纸质的材料。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深入挖掘教科书人文和知识教育的内涵;

根据教学目标选取、调整适合学生和班级、学校的教学内容。

2.多媒体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

适时使用音像(响)资料、视频资料,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及鉴赏能力。

●资料的选用要尽可能真实、可靠、实用,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还要易于师生使用。

●资料的运用要与问题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听,又能使学生从看、从听的过程中引出新的问题去思考。

●音像资料的音响效果、画面质量以及资料的内容,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所选用的音像资料一定要听起来清新、悦耳,看上去赏心悦目,学起来津津有味。

不能只是为了印证教科书的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烘托课堂气氛而忽视了听觉、视觉的效果。

3.其他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学校的各种活动适当吸纳为课程资源。

如:

学校、社区、家庭中的事物以及报刊杂志、废旧物品等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学习活动中生成的问题也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纳入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资源通过两种形态成为教学内容

补充型,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不够充分、或者不适宜本校、本班学生的内容进行补充、替换。

拓展型,在一定教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凭借其他课程资源进行相关的拓展学习。

教师要将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机地纳入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等也是课程的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认真倾听,洞察其中的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做出判断;

利用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拓展学习。

第四部分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创设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已知、未知的矛盾冲突,引出学习问题或者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在学习新知阶段,创设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愿望。

在练习阶段,创设的情境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或者贴近生活的问题,从而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将新知内化。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应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主题情境、协作情境等。

1.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活动起来,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给学生(如童话故事情境、寓言故事情境、现实生活故事情境等)。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存在要解决的问题的生活场景或者事件。

问题情境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教师要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主题情境

围绕主题设计尽可能接近真实生活的活动环境,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4.协作情境

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还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以及InternetPhone等工具,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⑴对信息资源的整合;

⑵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

⑶小组学习;

⑷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⑸教师总结与评价。

二、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因知设境,因声设境,因人设境,真正达到以境激趣,以情动情,陶冶情操的目的。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情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教育目标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各异。

因此,创设情境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寓理于境,寓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使学生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引起激烈的内部矛盾斗争,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2.强化体验

要让学生在创造的情境中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情感。

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等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动中,将学习所得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质,反馈、外化为新的行为表现。

第五部分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

随着课程目标的开放和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必然要用多样的方式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

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就要选用适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教学方式。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接受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需具备两个条件:

①学生要有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的意识;

②学习材料应与学生学过的有关的旧知识相联系。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标准:

一是看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会运用;

二是看学生是否会把知识归类。

 

2.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

如,对旧知的复习,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这些准备越充分,学生接受知识就越容易。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合作学习一般用于:

①引导学生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②总结规律,给知识点归类;

③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①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

②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

③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

④汇报学习过程与结果时,要从小组这一群体出发,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加工;

⑤以小组的成果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探究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具有挑战性,多数需要学生主动、独立实践的,特别是具有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将一节课循着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进行设计,甚至设计一个完整的,需要较长时间的主题学习活动。

1.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探究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

2.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形

成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3.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个人的想法,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支持学生在现成

的答案之外探寻新的答案。

4.要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

进程。

5.要鼓励学生摸索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探究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的特长、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阶段,有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同一学习内容,可以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教和学的活动过程、步骤写清楚,方法的指导要循序渐进。

第六部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支撑。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注意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自觉学习、整理资料、分析、归纳和有序做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习惯养成及指导

1.注意听讲的习惯

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

教师要知道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别人发言,不插话、不打断;

把握别人发言的主要意思。

2.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图画、实物、自然环境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

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有顺序地观察,并能边观察边思考。

在观察的过程中搜集事实、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到启迪。

教师要教给方法,长期训练。

3.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习惯

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感悟。

合作学习、小组学习都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学习、独自思考,锻炼其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4.善于整理资料、分析、归纳的习惯

善于整理资料,并对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是会学习的表现之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使之内化并得到升华。

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每天进行学习小结,阶段进行复习总结,让复习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5.有序做事的习惯

做事有序,才能高效率。

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培养学生做事之前先思考,动手之前先动脑,合理安排,讲策略、求效率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程序,明确学习的要求再活动,集中精力做事。

作业时做到认真审题、细心检查。

二、习惯指导的策略

1.指导实践策略。

以实践作为习惯养成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有意识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信心,知道应该怎样做,从而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

2.他律、自律相结合策略。

在最初的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中进行行为指导,阶段放手,及时反馈。

通过要求、实践、评价、自制等方式,积极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

对不良的行为,教师要提示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改进。

教师和学生要坚持不懈,并随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拉长评价的时间段,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沟通协作策略。

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商策略,形成学校、家庭共同促进、培养的机制。

4.互助策略。

开展交流、合作活动,使学生能互相学习同伴长处;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讲中外名人和科学家的故事,通过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第七部分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学习内容和自己原有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发生矛盾和碰撞,并愿意探索、获取新知、进而去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学习探究的起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和重要内容。

学生向自己提出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问题意识”,才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1.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空,使学生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意识,经常追问学生明白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使学生有表达自己问题的意识和愿望。

2.指导梳理、筛选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判断问题的价值、梳理问题的难易度、问题和主题的切合度、问题解决的可行性等。

师生共同筛选出合乎教学目标、凭借现有知识水平与能力、获取信息途径可以解决的问题,顺势作为学生群体讨论、学习的重点。

3.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

对和本科教学目标不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要及时反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践过程。

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讨论中如发生分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诚心地悦纳同学的意见。

第八部分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

随着课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大丰富。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且通畅。

各门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感悟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学段发展的内容

低年级:

从工具书、家庭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中寻找信息;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中信息;

向他人咨询信息;

使用收集到的信息;

快速背诵信息;

区别信息是否有用。

中年级:

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相关信息;

在书店找到所需书籍;

参观场馆;

观察事物变化;

阅读;

辨别信息的真伪;

建立摘记卡片;

表达出收集到的信息。

高年级:

在图书馆检索、查阅书籍;

上网搜索网站、网页;

下载和保存信息;

怎样访问人物;

调查社会现象;

树立健康的信息态度;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二、指导方法

1.根据主题学习的需要,启发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教师要引导、告诉学生知道获取信息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获得的信息。

2.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交流

对低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收集信息、主动大胆地和同学交流信息。

对中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主体筛选信息,选择符合主题的有价值的信息。

能有选择地介绍信息。

对高年级的学生,能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3.及时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收集信息的内容和行为水平,确立评价的要点。

对学生的收集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使自主收集信息、积极介绍的学生成为学生们的效仿榜样。

4.把收集到的信息融入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师要把收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过程和内容进行预设,并吸取信息成为教学的内容之一,或是学习的问题、或是问题的答案之一、或是表达的内容、或是内容的补充等等。

5.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收集信息的过程

在安排学生收集信息的活动时,教师也要亲历收集的过程,对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所了解。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初步把握的信息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九部分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运用的情况、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及时评估,以便及时予以指导、调整教学进程。

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

评价要围绕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展开,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诊断,还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指导。

1.根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制定评价的要点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列明每个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评价标准。

根据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评价形式,根据评价的手段不同,可以采用言语评价、纸笔测验、主题活动、写实记录等;

根据评价主体多元,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活动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

教师还要预设评价的结果,设计多种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评价

教师要围绕学习内容主题设计教学评价活动,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

关注学生素养的发展,除知识增长外,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进一步独立合作探究的空间;

要充分倾听、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恰当处理学生原始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联系;

珍视学生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重视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学会确立评价标准,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发展学生积极吸取经验的意识和借助反思改进学习的能力。

3.恰当运用言语评价

教师要用真诚、善意、激励性的言语评思、评读、评说、评演、评合作、评练、评写等,促进发展。

4.评价和指导相结合

评价不是一节课的终结,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启发学生交流思维、学习的过程和感受。

5.评价个体和教导集体相整合

在评价个体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眼于学生集体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问题、吸纳别人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益。

6.及时记录评价的结果

教师和学生都要用简便、快捷的方式将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存入成长记录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