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文档格式.docx
《痤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痤疮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名医经验
1.马绍尧诊治经验
(1)肺经风热证。
临床常表现为炎性丘疹,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颜面潮红,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宜泻肺清热。
药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黄芩、黄柏、桑白皮、地骨皮、平地木、南北沙参等。
(2)胃经实火证。
临床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或呈结节、脓疱状,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泻胃中实火。
药用清胃散加减:
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炙升麻、藿香、防风、山栀等。
(3)心火亢盛证。
临床以丘疹型和脓疱型多见,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泻火解毒。
药用泻心汤加减:
生地、赤芍、丹皮、黄芩、炙百部、丹参、白花舌蛇草、蒲公英等。
(4)肝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伴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目赤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清利肝经湿热。
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泽泻等。
(5)肾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
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玄参、麦冬、白花蛇舌草、鹿衔草、山茱萸等.
(6)痰湿凝结证。
临床表现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皮疹痒痛相兼,伴倦怠乏力,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化痰软坚。
药用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夏枯草、姜半夏、青皮、陈皮、象贝、当归、川芎、玄参等。
(7)气血瘀滞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伴烦躁易怒,胸胁不舒。
女性患者多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
药用丹参饮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地、赤芍、丹皮、川芎、当归、丹参、檀香、砂仁等。
2.刘兰林诊治经验
痤疮病因不外风、湿、热三端,大多是由肺经有热,复感外风,瘀热伤及血分,熏蒸肌肤而发,血分有热而致瘀是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治疗上,紧紧抓住“血分有热”这一关键,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每能得心应手,起效良可。
(1)首当清热解毒。
而要使热毒得清,主要是要给邪以出路,使之外出为一度。
热毒的出路有二:
上从肺宣,下从前后阴消。
刘教授清热解毒之组方原则大抵遵循以下4点:
一是运用宣肺之品使热从肌表出,如用枇杷叶、浙贝母、桑白皮、桔梗等;
二是酌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常用蒲公英、败酱草、苦参、地肤子、黄连、连翘、大青叶等;
三是取淡渗之品以渗湿利尿,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四是取攻下之品以通利大便,使热毒从后阴排出,如生大黄、芦荟等。
如是上下齐施,热毒有路可遁矣。
(2)凉血活血,力求气血得和《诸病源候论》云:
“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景岳全书》又云:
‘‘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素问·
调经论》亦指出: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o营血运行于脉络之中,受体内蕴热影响,充斥脉络,皮肤为脉络分布,故出现痤疮。
在治疗上,刘教授运用凉血活血之法,力求使气血得和,选用甘寒或咸寒清热凉血药昧,既有清热凉血之功,又有养阴生津之长,属寓补于清之法。
临证仿犀角地黄之意,常用赤芍、牡丹
皮、生地黄、桃仁、红花等以凉血活血;
绿萼梅、当归、川芎等以行气活血。
同时应注意血热还易于生风致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证时尚需酌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白蒺藜等祛风之品。
因热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在选药时还要注意养阴,刘教授最喜用牡丹皮,认为其苦辛、微寒,是清热凉血之良药。
另外,生地黄也有养阴生津之作用。
如是既清热凉血,又滋阴降火,标本兼顾,可除血分之热,又不至于伤血伤阴。
(3)疏肝解郁,宜使情志得舒痤疮作为一种损容性皮肤病,虽然不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痤疮困扰着无数患者,除对容貌过分担心和焦虑,导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质量外,临床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其发病、加剧、复发具有密切关系。
由于痤疮患者多心情抑郁,精神压力较大,多见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挟瘀上蒸,灼伤血络,溢于肌肤而生痤疮,或由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精气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而且此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因此,在治疗上刘教授特别注重疏肝解郁,以调整患者情绪,这样才能使病情稳定,瘀滞得消。
选用疏肝解郁应用质轻味清之药,以轻清流畅,微辛上行为佳,如紫苏叶、薄荷、绿梅花等。
同时注重对患者情绪的引导,“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帮助其树立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3.梁苹茂诊治经验
(1)实证肺经风热证:
古有“疹出太阴”之说。
痤疮初起为高出皮面的毛囊性丘疹,可按太阴肺经风热治疗。
《素问-太阴阳明论》: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o肺居上焦,为娇脏,不耐寒热。
若外感风邪犯肺,失于开合,腠理郁闭,邪气不能外达,结聚于肌肤而发为痤疮。
此型患者皮肤多表现为丘疹色红、多痒,兼见口渴等症,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应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因肺热及营而发红疹,再加赤芍、青黛、玄参、蝉蜕等凉营泻热透疹。
此外,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司,患者多有便秘,证属肺热腑实,可酌加宣白承气汤。
湿热内蕴证: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o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生热,结聚于肌肤局部形成痤疮。
此型患者多皮肤油腻,皮损为丘疹或脓疱囊肿、色红、痛或不痛,日久不愈,兼见口渴、胸痞腹胀、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又当详辨湿热之轻重。
如吴鞠通所说: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宜合理应用清热和祛湿两大法。
热重于湿者,用白虎加苍术汤:
石膏、知母、苍术、粳米、甘草。
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加减: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竹叶、厚朴、半夏。
湿热并重者,宜治以甘露消毒丹:
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贝母、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因湿热酝毒,结聚肌肤而发病,再加土贝母、漏芦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肝气郁滞证:
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滞日久,发为痤疮。
此型皮损特点为丘疹或脓疱、色红,多有疼痛,兼见失眠、易怒、胁肋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宜疏肝解郁。
药用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
此由气滞血瘀而成,再加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此外,肝郁日久化热,火盛者加虎杖、半边莲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至真要大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火盛者加灯心草、竹叶、黄连清心泻火或合用导赤散。
热毒炽盛证:
《诸病源候论·
诸肿候》:
“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成肿也”。
此型特点为脓肿或结节、红肿疼痛,兼见咽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用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再加白蔹、玳瑁、白芷、桔梗清解疮毒,消肿排脓。
此外,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仿叶天士:
“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在前方清热解毒基础上,加入凉血活血之犀角地黄汤可以提高疗效。
(2)虚证脾虚湿困证:
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调伤脾,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外发肌肤而形成痤疮。
此型患者皮肤特点为丘疹色红不甚,不痛不痒,或已成脓疱,不易破溃,缠绵难愈,兼见神疲、食欲缺乏、大便不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濡。
治宜健脾祛湿。
药用参苓白术散:
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甘草。
湿盛者用叶天士分消走泻法,药用杏仁宣通上焦,厚朴畅运中焦,茯苓通利下焦,三焦通畅,湿去则痤疮自愈。
肾虚不荣证:
素体不足,肾元亏虚,不能上荣肌肤,加之浊气上犯,发为痤疮。
多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油脂泛溢,丘疹淡红,或痒或痛,伴见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腻,脉沉。
治疗应补肾泻浊。
药用萆薢分清饮:
萆薢、石菖蒲、乌药、益智仁。
再加菟丝子、泽泻加强补肾泻浊之力,使肾元充足,浊气祛除,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气血两亏证:
《景岳全书·
血证》:
“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无非血之用也”o摄生不慎,劳倦过度,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发为痤疮。
此型患者皮肤特点为面色淡白无光,多为丘疹,无脓头,色不红,不痛不痒,时轻重,伴乏力倦怠、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治疗应益气养血。
药用八珍汤:
党参、熟地、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甘草。
全方补血益气,固密肌腠,而收润肤消疮之效。
肺肾阴虚证:
五脏生成篇》说: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o肺肾阴虚,颜面失养,发为痤疮。
临床表现为丘疹色红孤立,痒痛较轻,面部油腻不甚,伴腰膝酸软、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疗应滋养肺肾之阴。
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桑叶、甘草、扁豆。
再加鹿衔草滋养肾阴,共奏滋肺益肾之效。
(3)辨证与分期治疗相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应加用疮疡不同阶段消、托、补的原则治疗,以提高疗效。
痤疮初起,为红色丘疹,表面坚硬者,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夏枯草、蒲公英等软坚散结的药物使之消散;
痤疮日久,呈脓疱,脓肿不易破溃者,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白芷、炮山甲、皂角刺等促进其破溃排脓;
痤疮破溃后,疮口不易愈合者,当重用黄芪托疮生肌,再加用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丹参等,使创面早日愈合,不留疤痕及色素沉着。
4.孙世道诊治经验
(1)泻肺清胃,养阴凉血孙教授认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称为“华盖”,肺在体又合皮毛,而痤疮好发于面部皮肤,面部是人体的最高位置,故痤疮之症需从肺而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痤疮患者中,有很大部分人的发作与进食膏粱厚味有关,使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受阻,郁滞日久生热,胃失通降,阳明腑热壅盛,则大便秘结,热浊之气上熏,客于面部肌肤发作痤疮。
故孙教授在治疗中需泻肺清胃,养阴凉血。
在皮疹发作期,宜
清热解毒,泻肺清‘胃为主,重用金银花、野菊花、黄芩、栀子、知母、蒲公英、凌霄花、鱼腥草等。
在皮疹缓解期,则予养阴凉血,泻肺清胃为主,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紫草、牡丹皮等。
无论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均可加山楂、薏苡仁等和胃消食之品,使胃得清,热得消。
(2)凉血散瘀,化痰消结孙教授认为,痤疮皮损旷日持久不愈或治疗不当,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瘀结,使局部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痰湿瘀阻之体复感风热邪毒,热结成瘀。
以致患者皮损除有红丘疹、小脓疱外,还出现有结节、囊肿。
根据中医外科的辨证规律,皮色不变之肿块为痰凝所致,而肿块色暗红、质硬、无痛或稍有疼痛之有形之块为血瘀所致,此类患者除需泻肺清胃外,同时还需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药物重用夏枯草、浙贝母、丹参、桃仁、莪术等。
(3)清肝疏气,调补冲任在一些女性痤疮患者中,表现为月经前皮疹增多,月经后症状减轻,此类患者还往往兼有月经周期紊乱、痛经、烦躁易怒或心情抑郁等表现。
此与肝郁化火,冲任失调有关。
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与肝肾关系密切,主司女子的经、带、胎、产。
人体只有肾藏精气充盈,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冲任才能调和。
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对伴有冲任失调症状的患者,加以调节冲任将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及疗效的巩固。
由于痤疮表现的是以热象为主,因此,对于痤疮患者的调补冲任当以疏通养阴法,以达到冲任的平衡,常用药有路路通、王不留行、茺蔚子、女贞子、天冬等。
(4)重视现代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孙教授认为,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的对痤疮理论的研究成果及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入相应的对痤疮发生的某一环节进行阻断或调节的药物,其效果会更佳。
如丹参、黄柏、大黄、黄连、茵陈蒿、黄芩、龙胆草、金银花、当归、川芎、紫花地丁有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鱼腥草有减少皮脂腺分泌的作用,丹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是一种缓和的雌激素样药物,有抗雄性激素、抗细菌和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鱼腥草、黄连、黄芩、金钱草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另有报道,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植物有:
大豆、墨旱莲、葛根、香附、覆盆子、灯盏花、欧芹、亚麻籽油等;
有明显降脂作用的药物有:
丹参、山楂、虎杖、女贞子,何首乌、泽泻等。
孙教授在治疗痤疮中会在辨证的基础上适量选择运用这些药物,如同样在应用清热解毒药时,除考虑此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所属外,还会适当利用现代研究提供的药物对痤疮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而加以取舍。
由于某些中药又是药食同源,对于一些既能治病又能作为食物,如苦瓜、黄瓜、芹菜、马兰头等,则常嘱咐患者可以在平时生活中适当食用。
(5)重视外治,增加疗效孙教授认为,痤疮的形成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毛囊皮脂导管的角化异常,阻碍了皮脂腺分泌物的排泄,有利细菌贮留和生长,细菌在局部生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除需内治外,外用中药有效药物做面膜的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帮助清除毛囊口的角化物,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达到较快控制炎症的作用。
另外在做面膜前,要对患者的面部做清洁、喷雾,并酌情对一些粉刺进行清除等治疗,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祛除皮肤的死皮,保证皮肤毛囊皮脂腺功能通畅,使皮肤不利于细菌的生长,最终达到治愈痤疮、预防其复发的目的。
对于一些囊肿性痤疮,运用千捶膏外敷,1-2天换药l次,起到消肿止痛、提脓拔毒的作用。
5.赵纯修诊治经验
(1)辨证论治痰湿蕴热型治以清热化痰散结.药用清热散结汤:
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柏、桃仁、赤芍、薏苡仁、土茯苓、半夏、山慈姑、浙贝母、橘核、甘草。
若便干可加大黄、玄明粉;
口于加玄参、知母、天花粉;
丘疹色红加生地黄、牡丹皮。
痰湿结节型治以燥湿化痰散结为主,药用桃红香贝二陈汤加减:
桃仁、红花、香附、浙贝母、陈皮、半夏、茯苓、橘核、薏苡仁、甘草。
若结节明显可加丹参、山慈姑、皂刺、青皮、白芷;
若结节暗红难消可加破瘀药,如乳香、没药、赤芍、川芎、三棱、莪术、炮山甲;
若结节呈皮色可加远志、牡蛎、海浮石、夏枯草、白芥子、瓜萎。
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破瘀,药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连、栀子、黄柏、生地黄、牡丹皮、天花粉、桃仁、赤芍、白芷、败酱草、紫花地丁。
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没药、山慈姑、皂刺。
(2)治疗特色以整体观念为主,注重利湿化痰。
痤疮患者临床多见皮脂溢出过多,称为皮脂溢体质。
赵老认为,皮脂溢出过多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激素水平高及其对皮脂腺分泌的调节作用,使皮脂腺活动亢进,皮脂分泌旺盛,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腻润泽,若复因各种原因导致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则可使皮脂外流不畅,皮脂积聚,形成粉刺、丘疹、结节等。
赵老认为,皮脂腺过度溢出,中医辨证为湿盛,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蕴湿可以生痰,表现在皮肤上即为粉刺、结节、囊肿等。
故治疗上赵老强调利湿化痰为本病的基本治法,采用健脾利湿、淡渗利湿和化痰散结利湿之法。
常用药有白术、苍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土茯苓、
炙枇杷叶、浙贝母、远志、瓜蒌等。
热邪为患为本病重要病机,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之法。
现代医学认为,当皮脂受微生物脂酶的作用,水解为三酰甘油,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使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当粉刺壁的极微崩溃及游离脂肪酸进入附近真皮后,加上细菌感染,即可引起炎症,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疖肿或脓肿。
此等表现可辨证为血热或热毒,赵老认为痤疮患者的热邪来源有二:
即脏腑蕴热和外邪化热生毒。
脏腑热:
赵老认为脏腑热主要来源于肺、心、肾经。
肺经血热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多有论述,如《医宗金鉴·
肺风粉刺》日: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故临证时赵老多以黄芩、炙枇杷叶、全瓜蒌以清肺热;
以生地黄、牡丹皮、紫草以清血热。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见口臭、大便干结者则为大肠有热,赵老以大黄清泻大肠之热以通腑气,从根源上清肺热。
心经热则指患者多欲念旺盛而化火,故治宜清神明之心火,常用黄连、栀子、莲子心。
泻肾火可以间接地泻心火,放也可用黄柏苦寒入肾以坚阴泻火。
热毒之邪:
面候》日:
“面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
立论本病病机为风热蕴结于面。
外邪郁久或脏腑郁滞均可化热生毒,临床上即表现为炎症性变化,治疗时赵老多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之类以清解外邪化热之热毒;
以黄芩、栀子、黄连、黄柏以清脏腑蕴热之毒邪。
日久瘀阻血络,治以活血化瘀之法。
本病由于湿痰积聚、脏腑蕴热及外邪化热,以致湿痰血热瘀结不散,阻滞络道,致使皮疹扩大或局部皮色暗红,结节硬而不消,相连而生。
赵老认为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剂,药以桃仁、赤芍、炮山甲、山慈姑、三棱、莪术,同时辅以行气散结或化痰散结之剂,如香贝二陈汤。
6.烟建华诊治经验
(1)初期烟教授指出,痤疮初期阶段多属湿热、风热蕴蒸。
主要是胃肠湿热,关乎肺胃。
临床上可表现为颜面潮红,皮疹热、红肿瘙痒,或有脓疱,白色脓头,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
或者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
治宜清理肺胃。
在肺经外来之邪宜发散,治疗上宜用解表法,宣散郁闭之肺气,透达内热。
常用荆芥穗、防风、杏仁、金银花、连翘等轻宣上焦之气;
水牛角粉透达内热。
有脓头者加白芷、苍术、皂角刺等清热燥湿,散结排脓。
中焦湿热者用白术、半夏、生薏苡仁健脾和胃,渗利湿邪;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白鲜皮、白芷、地肤子燥湿止痒。
伴有大便不畅者加熟大黄、炒二丑通利下焦,引热下行。
如此,上焦得宣,中焦得清,下焦得利口风邪得以透达,湿热得以清除,痤疮自无生发之源。
初期症状较重的是热毒壅盛型,多因嗜食辛辣熏烤或感受湿热之邪,致火毒内生,热毒上壅,熏蒸于颜面而致。
表现为鲜红密集,多为脓性丘疹,伴口渴饮多、咽干咽痛、溲黄便于,舌红苔黄,脉数。
多选用白花蛇舌草、升麻、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
(2)中期以湿热为主,不甚痒,斑疹突出。
有的可伴有阴虚血热的症状。
病变到中期,肺经外感风热、风湿之邪等,上焦肺经表证多不太明显,而以湿热痰浊瘀阻为主。
表现为痤疮结节突出,呈淡红色或紫红色,一般不会出现象初期那样热红肿等一派实火的症状,而且瘙痒也不是很严重。
可见食欲一般,或不欲食,大便不爽,舌苔可见黄厚腻浊,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胃肠湿热的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用芩连平胃散清热利湿。
如果兼有肝阴虚有热,四物汤为主加玄参、牡丹皮等养阴清热,不过这种证型多见于中年女性。
血分瘀阻者加桃仁、红花、茺蔚子以活血化瘀。
(3)末期可见陈旧斑,反复出现,色素沉着,湿热蕴结于经髓,多属痰凝瘀血为患。
脸色晦暗,痤疮颜色较深,色素痕迹迟迟不能消退。
因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或肝肾阴虚火旺,灼液为痰,痰凝肌肤而成痤疮。
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临床上可见残留于皮肤浅表部位的瘢痕或者凹坑状萎缩性瘢痕。
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舌暗苔薄,脉涩。
治宜通络散结,活血化瘀,达表。
药用陈皮、半夏和白芥子等化痰通络散结;
桃仁、杏仁辛润达表;
夏枯草、玄参、牡蛎、茺蔚子等化瘀散结。
久病肝肾不足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等滋补肝肾。
此外,针对痤疮瘢痕日久难以消除者,主张配合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痤疮由于冲任失调者,同时按照月经周期规律用药,一般经前血海充盛,予以疏肝滋阴清热,治疗中多用养阴清肝,调理冲任之品,并嘱其经前用药,服至月经来潮。
用柴胡、黄芩、香附、枳壳来疏解少阳之气;
赤芍、白芍、牡丹皮、当归、鸡血藤养肝血化瘀浊;
炙山甲通经化瘀消肿。
关于饮食生活调护方面,烟教授多嘱患者治疗期间忌食甜食、油腻、辛辣、烤炙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生活饮食保持规律,适量运动,保持情绪舒畅,戒恼怒、急躁等不良情绪。
对于面部油脂多者,嘱用硫黄皂清洗面部,避免乱搽化妆品,切忌用手挤压患处,以免引起感染和毛囊孔堵塞。
7.何炳元诊治经验
(1)临证首辨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欲使皮科疾病辨证正确,疗效确切,当首辨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篇》日: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疡医大全》:
“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误,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日阴阳而已”。
临床所见皮疹红活焮赤,皮温灼热,全身症状见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数属阳;
皮损暗红或皮色不变,皮温不热或微热,皮疹见结节、囊肿、
疤痕,苔腻脉滑者属阴。
阳证多为肺胃蕴热,熏蒸于表所致,临床多用枇杷叶、桑白皮、丹皮、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清热除湿解表之药;
阴证则为痰瘀互结,肝肾阴虚,多用大黄、芒硝、栀子、黄连、连翘、薄荷、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半夏、赤芍、白花蛇舌草、浙贝母等。
对于阴阳证型又可再分阴阳,以准确辨证,指导用药,如囊肿可根据皮疹色泽再分阴阳。
体现了何老对中医辨证思想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
(2)注重皮损及其部位痤疮皮疹多形,临床可见丘疹、结节、囊肿、疤痕、脓肿,多发于颜面、胸背部。
明·
熊应雄《小儿推拿广义》日:
“心司火兮居额,肝主左颊肺右向,肾水在下颏所系,脾唇上下准头相"
。
刺热篇》亦云: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