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4169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政发34号 签发人张维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退耕还林(草)面积598亩,荒山造林3028亩。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碗豆、玉米、马铃薯、荞麦、糜谷、莜麦等。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8吨,人均243公斤。

全村牛存栏21头,羊存栏900只。

有集雨水窖732眼,户均1.5眼。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

社救人口347人,占总人口15.7%。

村内有六年制小学2所,在校学生299人,教职工16人。

村内道路基本畅通。

村内建有移动通讯塔1座,9个组通电信村村通。

(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是随着“四个百万工程”的实施,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以马铃薯、小杂粮、草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四是群众素质普遍提高,接受新事物较快。

不利条件:

一是公益设施落后,历史欠帐大。

二是旱灾频繁,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三是经济总量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是空白。

四是主导产业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不明显,带动作用较小,农民增收缓慢。

五是9个组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当地资源,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坚持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制定建设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

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

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群众观念有了较大改变,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有较大进步,基本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具体目标:

1、以马铃薯、劳务、养殖为主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1)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继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种植规模达到6600亩,人均3亩;

多方引进良种,实现种植良种化,提高种植效益;

实现马铃薯产业收入220万元,人均马铃薯收入1000元。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在分散输出的基础上,有组织地输出剩余劳动力;

组建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加大输出力度;

做好输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使输出人员都有一技之长。

每年转移劳动力122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44万元,使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100元。

(3)发展养殖业。

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大力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使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实现年收入40万元,人均养殖收入达到180元。

2、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基本实现“四通”即:

组组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村内主干道路达到四级以上农村公路标准;

基本完成农网改造。

3、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得到较好发挥;

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4、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教育及卫生防疫体系基本建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20%,保障人数443人;

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为12%,到2012年达到2530元以上。

人均住房达到20平方米以上。

6、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

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以“八个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规范化管理落实到位,村务公开、党员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经常化,村民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及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增强;

农村社会稳定。

三、建设步骤

2008年度,主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搞好试点建设。

2009年—2012年度,主要抓好年度建设项目的实施,总结验收。

四、建设内容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新”(培育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的措施要求,主要完成以下八个方面的建设:

(一)农村经济建设

1、稳定粮食生产。

利用全县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广双垄全膜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000亩。

全村粮播面积稳定在7820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38吨以上。

2、培育主导产业

(1)马铃薯产业。

立足我村具有种植马铃薯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使之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使种植规模每年达到6600亩以上,人均3亩。

同时,多方引进良种,实现种植良种化,不断改善品质,提高种植效益。

实现马铃薯产业收入220万元,人均马铃薯年收入1000元。

(2)发展养殖业。

退耕还林(草)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村具有了丰富的饲草资源,为大力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将按照“集体管理,分户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养羊为主的舍饲养殖。

重点抓养殖规模的扩大,在双头老、刘湾、荞岔、王川组设立集中养殖区,建成标准化圈舍230座,使全村舍饲养殖户达到230户以上,牛年存栏21头,出栏10头;

羊年存栏20500只,出栏1200只。

实现畜牧养殖收入达到40万元,人均收入180元,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主导产业。

(3)劳务输出产业。

针对我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在分散输出的基础上,成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实现有组织输出。

每年输出人数达到122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00人次。

重视做好输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采取请专家教师来村或输送务工人员到职教中心培训等形式,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使输出人员都有一技之长。

实现劳务收入244万元,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100元。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重点抓好梯田建设,围绕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坡改梯”进度。

在刘湾、郑嘴、荞岔、李化、王川等组新修梯田3000亩。

基本实现梯田化。

4、抓好林业生态建设。

重点抓好598亩退耕还林和3028亩荒山造林的补植补造和管护工作,继续按照“谁退耕、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进一步靠实补植补造和管护责任,切实发挥好项目的生态效益。

5、推广农业机械化。

结合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优惠政策的落实,积极推广当地适宜的农业耕作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

重点推广目前群众急盼的山地拖拉机、马铃薯挖掘机、铺膜机等农机具,使50%以上的农户至少有一台农业耕作机械。

6、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紧紧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在村内建设标准化农家店2家。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种养大户,经营能人利用自身优势,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分别成立马铃薯协会、养殖业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3个协会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发挥好职能作用,真正为群众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

紧紧抓住“村组畅通工程”的实施,加大我村道路建设力度,使村内主干道路达到四级以上农村公路标准。

完成新修、拓宽马路街道至刘湾乡村公路6公里;

完成刘湾至王川5.5公里村组道路铺砂。

新修白湾至王川、刘湾至辽坡、西湾至双头老三条组组公路4.5公里,架设刘湾河和李化刘家沟桥梁2座。

2、农电建设。

要积极争取农网改造项目实施,完成白湾、王川、荞岔3组的高压改造3公里,解决110户、495人的用电困难,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3、集雨水窖。

为解决好村民的安全饮水和方便饮水,采取向政府争取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力度。

三年内新修水窖800眼,新打集流场20000平方米,使每户达到集雨水窖3眼以上,集流场100平方米以上。

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集雨节灌田。

在刘湾组发展集雨节灌田200亩。

4、有线电视。

积极争取、多方筹资,建成有线电视传播网站1处,结束全村无有线电视的历史,有效解决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力争于2012年全村50%的农户通有线电视。

5、通讯条件。

实施村村通工程,使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

(三)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抓好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绿化。

1、清洁能源建设。

利用国债资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加快普及我村户用沼气,完成“一池三改”项目488户,以沼气池建设为载体,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水,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投放太阳灶488个,达到每户一个。

2、村容村貌整治。

广泛宣传动员,全民积极参与,集中开展以清理公路两旁的垃圾、土堆、柴堆、粪堆活动,及时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做到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实现净化、绿化、美化;

整治农田“白色”污染,集中清理农田四周堆积的农用废塑料,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地内无残留,地边无堆积。

3、村庄绿化。

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把我村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新农村。

(四)人居环境

1、村庄整治改造。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以组为单位认真搞好村庄的整体规划,使村庄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在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上,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所有组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村庄内房屋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模式(砖木结构),今后凡新建和翻新住房一律要按规划要求施工,逐步达到村内住房建筑风格一致,协调美观。

2、建设新村。

首先在白湾、刘湾两社先行试点,规划新村建设用地100亩。

动员、引导村中各组有建房意愿的农户到新村居住,逐步形成新的村民居住点。

新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模式。

建成居民新住宅40户。

完成15户特困户旧房改造。

(五)社会各项事业

1、教育事业。

继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重点抓好刘湾村小学市级标准化巩固工作,使小学入学率持续巩固在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100%;

新建李化希望小学一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2、卫生事业。

以不断改善农村卫生基本医疗条件为重点,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所一处,占地120㎡,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方便村民就近就医。

3、文化事业。

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一处,占地面积60㎡;

建成文化广场一处,占地3000平方米。

4、社会保障事业。

认真实施农村低保项目,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20%,保障人数达到443人。

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到2009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大病的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

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积极开展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险,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机制。

(六)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主要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主要任务:

1、采取多种形式,每年培训农民500人次,使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打造劳务品牌。

加强与县乡劳务部门联系,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建立稳定劳务输出基地,实现劳动力长期、有序的转移,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七)农村新风貌建设

农村新风貌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作重点:

1、突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2、大力倡导农村新风尚。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革除赌博等陋习;

坚决反对和有效抵制邪恶势力和各种邪教迷信等丑恶现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主要围绕政治上的村民自治和经济上“一事一议”,进一步抓好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

重点抓村务和政务公开;

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

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以巩固“平安村”为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村级班子建设

按照村级班子达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村党支部抓好农村工作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进一步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优化班子结构;

建立健全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实现村级管理的规范化。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15天。

坚持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拓宽发展党员渠道;

每年至少发展一名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党员。

落实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制度,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

3、大力推行党务公开。

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创新公开的形式,提高公开的质量。

以党务公开推动村务公开,从而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姜银珊同志任组长,吴尚德、姚铎二同志为副组长,姚锐、王金芳、南燕飞、王淑珍、、李瑞珍、张彩君、魏芝琴、段五月、张彩萍、王晓霞等同志为成员的双头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在县委和乡党委的领导下,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发展目标,明确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

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成立专门的实施小组,负责落实。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考核,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

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主题词:

新农村建设规划报告

平头川乡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6月24日印发

共印5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