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UBER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BER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Uber(美国科技公司,打车应用Uber开发商)一般指UBERTECHNOLOGIES,INC.
UBERTECHNOLOGIES,INC.(简称:
Uber)是一家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和交通网络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旧金山,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
优步已在全世界数十个城市提供服务。
乘客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或是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预约车辆,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时还可以追踪车辆的位置。
2.公司简介
起初优步的司机驾驶林肯城市轿车、凯迪拉克凯雷德、BMW7系列和梅赛德斯-奔驰S550等车系。
在2012年后,优步推出了“菁英优步”(UberX)服务,加入了更多不同系列的车型。
优步在2012年宣布扩展业务项目,其中包括可搭乘非出租车车辆的共乘服务。
2014年6月,优步完成了多笔增资项目,公司约价值182亿美元。
虽然优步并未宣布公司的投资者,但据许多报道指出,富达投资是主要投资者之一。
3.运作方式
Uber对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一款打车应用,而是“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
在美国,用户可以通过走优质服务路线的Uberblack服务订到像加长林肯、凯迪拉克、宝马、奔驰等豪华私家车,司机会带着白手套彬彬有礼地提供服务,让乘客享受到“私家车”的服务感受,感觉到自己多花的资费是值得的;
也可以通过UberX服务订到丰田普锐斯和大众捷达这样的紧凑型轿车。
自己并不拥有任何车辆的Uber却擅长整合各类资源。
在美国,Uber和出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甚至私人签署合同,让车主通过Uber接收订单
。
4.进入中国编辑
4.1进入北京
2014年7月14日,美国用车应用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
此前Uber已经在北京试运营了两个半月,主要覆盖了三里屯和国贸区域。
北京是其进入的全球第100个城市。
UberCEO特拉维斯·
卡兰尼克(TravisKalanick)亲自来北京宣布了这一消息,可以看出Uber对这件事的重视。
至此在中国大陆,Uber已经进入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
其中上海是Uber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城市。
作为一家国际公司,Uber强调自己和国内同类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在出国旅游时,同样可以使用Uber来叫车,而国内公司则基本只在国内有运营。
不过易到用车也看准了出境游市场,开始在美国尝试推出服务中国出境游用户的服务。
对于中国市场,Uber仅进入了四个城市,远远少于易到用车的近50个城市。
不过Uber非常清楚本土化运营的重要。
在语言和支付这两个最基本的环节,Uber发布了中文版的应用,并且接入了支付宝作为支付方式。
除了有易到用车等竞争对手,Uber在国内也会遇到政策压力。
这一点其实和Uber在全球遇到的情况相似,在美国、法国等地,Uber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政府或者出租车行业的抵制,甚至是抹黑。
Uber官方称,他们正在了解中国的法规,也在适应中国的法律法规。
4.2XX投资
2014年12月17日,XX与美国硅谷新兴互联网巨头Uber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Uber可谓硅谷新兴巨头,公司还未上市,估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被视为有希望超过谷歌、Facebook的公司。
XX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当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Uber的打车服务将接入XX地图、XX移动等App之中。
仪式中双方并未透露投资的具体金额,也没有透露XX在Uber的持股份额。
有消息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XX此次投资Uber达到了十亿美元的量级。
XX投资Uber,中美互联网两大巨头携手,“云服务+车联网”给这一合作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李彦宏称,这次签约不是简单的投资。
对于XX进入打车服务软件领域的机会,他说XX的目的是降低中国人均一部汽车的趋势,提高中国人的出行体验,实现租车行业的整体变革。
简单地说,李彦宏看中的是汽车作为互联网终端的前途,特别是在O2O服务方面。
李彦宏认为,汽车智能化、联上互联网之后,再也不止是一个出行工具,而将变成一个互联网终端,就像手机智能化一样,不再是一个通话工具,而是一个互联网终端。
在所有硬件都智能化之后,都会成为互联网终端。
事实上,电器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电器都会变成“网器”。
电器变成网器,接下来发生的奇迹就是“每一个新的网器都是一个新的互联网入口”,不同的终端占有用户的时长不同,用户使用频次不同,价值也不一样。
小米创始人雷军认为:
互联网入口价值最高的硬件有五个,分别是PC、手机、汽车、电视、路由器。
4.3联合穷游
2015年2月11日,Uber(优步)联合穷游网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推出锦囊“Uber环球用车指南”,为六千万穷游用户海外游即时用车提供贴心指南。
这是暨2014年Uber与穷游“行程助手”独立APP进行API对接之后两家企业的二次合作。
本次在穷游平台发布的锦囊:
“Uber环球用车指南”包含“基础信息”,“穷游er忠告”,“Uber速写”,“叫车及乘车指南”及“Uber优惠码”几部分,详细给出了从新用户注册、支付绑定、到国外使用UberAPP的指南和小贴士。
Uber将在大陆的9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和天津,为穷游网的用户注册Uber新用户提供专属免费体验优惠。
Uber宝岛台湾的团队则准备了台北专属用车优惠,欢迎穷游用户台湾行。
(活动有效期截止至3月31日)
同时,2月12日至3月12日,春节和元宵节期间,Uber将联合穷游网在线上发起“车窗外的世界”摄影小赛,鼓励穷游和Ube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晒旅行照片和文字体验,分享海外游沿途的地标风景、旅行故事、心情感悟,以及在海外使用Uber的体验等等。
Uber还为参与者和摄影小赛的优胜者准备了累计价值近2万元的Uber旅行基金和限量版礼物奖励优胜者。
5.Uber扩张历程盘点:
从创立到全球布局仅用4年
2013年11月28日,国外租车应用Uber在我国深圳开始测试,这也是继今年8月进军上海之后,Uber在我国的第二次布局。
作为2009年才成立的初创企业,Uber目前已经在全球22个国家留下足迹,并在扩张的道路上大动作频频。
品途网对Uber的全球化扩张进程做了以下梳理:
创立初期,以旧金山为基点进行境内辐射
2009-2011年,创立初期的Uber并未将自己定位为中高端私家车租赁应用,而是以UberCab为公司名称对闲置出租车资源进行整合,向消费者提供租车服务。
直至2011年5月,Uber被美国运管部门以没有相关出租车公司执照为名处以20000美元罚款,才将公司名称由UberCab正式改为Uber,并专注于中高端租车市场。
尽管“吃了官司”,但Uber初期以总部旧金山为基点的小规模扩张并未受到影响,西雅图、费城、檀香山、丹佛等二十几个美国城市都有Uber旗下私家车在活跃。
2013年7月,借美国国家冰激凌月的东风,Uber上线“快递冰激凌”服务;
同年,Uber还推出了从纽约到汉普顿斯的直升机+私家车租赁服务,当然,这需要消费者交付3000美元的高额费用才能享受。
此外,Uber还在国家猫咪节这天上线快递猫咪服务,一系列的“额外服务”都表明Uber已经不满足于仅做载人服务,而要发展为多类型服务平台。
Uber首席执行官TravisKalanick通过对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进行观察,预测Uber短期内会向国外扩张。
随着资金以及用户需求的积累,TravisKalanick的预测很快成为现实,Uber先后布局加拿大多伦多以及墨西哥城等租车市场,为打通整个美洲市场做足准备。
万事俱备,进军欧洲
2012年7月,Uber落户英国伦敦,虽然仅有90名司机以及宝马、猎豹两种车型为Uber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了Uber最小服务规模记录,但此次进军伦敦,为Uber抢占欧洲租车市场打响第一枪。
2013年11月,Uber宣布首度进军东欧市场,第一站便是俄罗斯莫斯科。
莫斯科拥有超过1100万的人口,因此尽管有汽车服务GetTaxi先于Uber在此运营了一段时间,但庞大的租赁市场依然为Uber准备了容身之地。
酝酿一年,低调登陆亚洲地区
2013年2月,Uber在酝酿亚洲业务一年多后,经过一个月的测试与观望,宣布登陆新加坡,这也表明Uber的扩张脚步第一次迈进了亚洲地区;
2013年6月26日,Uber迅捷的脚步在亚洲地区迈出第二步,韩国首尔接受Uber测试,并在一个月的考察后正式上线Uber服务;
2013年6月28日,仅仅两天时间,Uber宣布登陆台北,可见一年酝酿期为Uber的亚洲地区扩张工作做足了准备。
因此香港、东京也很快相继成为Uber的布局城市,但Uber在我国大陆地区扩张的脚步则相对缓慢,8月在上海测试并上线后,历经三个月才宣布将深圳作为第二个布局城市。
品途总结
Uber目前已经在全球22个国家超过60个城市实现了布局,品途网谨挑选
标志性城市进行罗列,未作一一赘述。
但从Uber在不同地区的扩张节奏可以看出,面对本土租车行业以及政府管制,Uber的扩张并未受到影响,可见其除了有过硬的核心优势能吸引到消费者外,与当地相关行业、部门周旋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
与首尔上线到台北运营仅相隔两天相比,Uber在大陆的布局脚步明显放缓,这可能与我国大陆租车市场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相关政策有关。
6.Uber要科技创新也要安全合法
行动叫车服务公司Uber(优步)最近杠上了各国政府,包括泰国、印度、法国等多个国家都直接明令禁止Uber营运,即使在发源地的美国也面临法律挑战。
在台湾,交通部已连续开出上百张、逾千万元的罚单,并正研拟更严厉的处置措施。
不过,Uber似乎愈禁愈红,跨年夜各营运城市合计创下二百万搭乘次数的新纪录,使这场科技创新与安全合法之争愈演愈烈。
发迹于美国的Uber,主打「个人的专属司机」概念,以行动应用程式App连结司机与乘客,提供介乎计程车与专业出租车之间的叫车服务,让一般人能用付得起的价钱享受到双B高级车接送的高档服务。
由于使用介面简单清楚、叫车回应迅速确实、免用现金等特色,成立短短五年,已在全球五十三个国家、二百六十多个城市营运,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改变城市生活的创新科技之一,企业估值也因此飙升至四百亿美元以上,远高于许多科技公司。
来到台湾一年多,Uber亦快速窜红,累积会员已上万人,连「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都公开称许Uber的好处,强调它比计程车更安全,放心女儿出门坐Uber,不放心她坐计程车。
然而,李开复强调的「安全」,却也是目前Uber最受批评的地方。
近些时日,连续在美国、印度等地发生暴力攻击或性侵女性乘客的案例,打击了Uber标榜的「外出时最安全的搭乘服务」形象。
此外,最根本的原因是,Uber所经营的运输服务,直接涉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人身安全,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须受监理的管制产业,也就是必须符合一定门槛、经由一定流程的审核及许可,才能开业做生意,不是人人可做。
然而,Uber一直拒绝接受或遵守政府的管制规范,以致被很多国家禁于门外。
Uber不想被纳入管理,是因为它以「网路预约叫车工具」自居,自我定位为「网路平台」,只是扮演「乘客」与「接送司机」之间的中介,而不提供实际运输服务;
它自认是一家「交通网路科技公司」,而非「运输服务公司」。
Uber并称,它所中介的是「实时共乘」,是媒合「有搭乘需求者」与「有闲有车者」,后者的驾驶人并非职业司机,因此无须申办许可。
但实质上,Uber中介的另一端就是提供载客服务者,是现在政府要管制的产业,这当然踩到了监理红线,也是无法以「共乘」名义来规避的。
相对于计程车司机须领有职业驾照、执业登记证、无犯罪前科,还须每年检查,Uber居间中介的「有闲有车者」,则只备有良民证及无肇事纪录,其基本资格是较宽、较低的,这正是Uber留下的安全疑虑所在。
最近,美国部分地方检察官认为Uber涉嫌误导消费者,让乘客以为Uber筛选的驾驶是过滤掉曾有犯罪前科的人,原因即在于此。
此外,职业司机与「有闲有车者」的过失责任亦有别,职业司机不只须负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其行车安全要求相对也高于Uber招揽加入的司机。
除了安全问题,Uber若不纳管理,至少在税负、费率及平台责任等三方面,与本地运输服务业形成不公平竞争。
以费率为例,计程车须依政府公告费率计费,未经许可不能加价;
Uber的收费标准则很有弹性,有时收费较低,但也可在需求冲高时自行加成,甚至加倍收费,由乘客决定埋单与否。
至于平台责任,Uber在服务条款中明言,对运输服务提供者的任何行为「不负担任何责任」;
但国内的运输服务公司,则对职业驾驶须负连带责任。
由于Uber的经营弹性大、成本低,反而有利其招揽更多的司机,也形成政府管理上的更大挑战。
因此,我们支持政府依法管理Uber,安全与合法是必须坚持落实的基本立场。
政府在连续罚款之外,应运用更有效、更积极的方式促使Uber合法经营。
另方面,Uber运用数位科技创造的全新叫车服务体验,确实创造了更多方便与机会,也获得消费者认同;
对此,国内计程车运营者除了抗议或抵制,恐怕也应学习改善叫车服务的工具,设法对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接送服务,才不致被新科技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