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340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益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Word格式.docx

与市经委、市建设局联合开展了专业知识和公共科目有机结合的知识更新培训。

2005~2009年,全市人事部门共培训各类人员达126692人次,其中公务员在职培训41067人次,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65163人次,工勤人员素质教育培训20462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加强学习型、管理型干部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取得初步成绩。

一是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公务员考录、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务聘任、法律责任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

2005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考录用国家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3067人;

交流处级干部180人,科级干部1524人。

2005年以来,益阳市接受、吸引中央、省直单位和其它市(州)来益任职、挂职的县处级干部6人,科级干部60人。

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和“凡进必考”的原则,从2001年起,我市开始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到目前已经历了改革试点、探索经验、推介典型、制定政策、全面铺开,共有3000多家事业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80%。

“凡进必考”原则在我市得到有力的执行。

6、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2007年省人事厅批复建立了益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指导和督促园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完善的优惠政策,为留学人员来园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加强了对我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工作。

跟踪管理了益阳市橡胶塑料机械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省人事厅、省博管会组织中南大学、益阳橡塑等有关专家,对罗春雷博士“密炼机液压驱动及动力学”研究课题进行了出站评估综合考核。

三是至2009年底,我市已有3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补贴。

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指导各区县(市)认真落实《组织实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方案》,进一步做好为安化县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工作,至2009年底共向省人事厅与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农业高级技术培训班选派了240名学员,对象主要是安化等贫困县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大户、企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

近几年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代表,赫山区徐琼花(益阳市绿海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4人荣获“湖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目前,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为安化黑茶职称评定开辟了“专门通道”,已有25人获得制茶师职称,其中有10人获得高级制茶师职称。

(二)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基本建立,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1、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

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0万人,至2009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0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0万人,年可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

2、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

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2006年以来,省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主要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若干问题的通知》(湘政发〔2006〕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8〕20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加强劳动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湘政发〔2009〕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

湖南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等9个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34号)。

我市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制度,如《益阳市全民创业培训实施方案》、《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企业用工的实施意见》(益劳社发〔2009〕40号)等等。

3、就业援助政策惠及城乡就业困难群众。

2006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积极帮助我市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就业。

一是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全市登记在册的848户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援助,并做到“申报一户、援助一户、动态清零”。

二是开展了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活动。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开展这项活动,共帮助18000多户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转移就业,达到了“技能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目标。

三是开展了“一湖四水”上岸定居渔民就业援助活动,全市登记在册的2402户上岸定居渔民家庭中有3184人实现就业。

四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2006年以来全市共用于“六补两贷一扶持”的就业资金共计6亿余元。

4、职业培训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

2006年至2009年共完成各类培训38.3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4万人,创业培训4300人。

5、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

根据“功能完善、运作规范、制度配套、管理有序、服务高效”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步伐,重点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经费等,覆盖城乡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基本建立。

截至2009年底,全市99个乡镇(街道)已有98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

217个社区(含乡镇社区)已有144个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90人。

全市1783个行政村已聘请村级劳动保障联络员1454人。

基本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了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6、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立。

全市市本级、区县(市)都建立了较高标准的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都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并通过定期在电视、报纸上刊发招聘信息,建立“益阳市劳动保障服务网”,设立求职用工咨询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元统筹城乡求职用工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努力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高了用人效率,促进城乡劳动者成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据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招聘会140场次,登记招聘用工单位1100家,进场求职者近10万人次,成功推荐就业近4万人。

(三)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社会保险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保障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转变,全面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保制度。

至2009年底,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目标,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达442万多人,占我市总人口的90%以上。

随着新农保的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办法的出台,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政策制度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参保者75万余人。

参加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人数大幅增长,达72万余人(次)。

1、养老保险迅速发展。

企业养老保险方面:

至2009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37.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6万人。

养老保险待遇连续6年调标,至2009年底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1012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面:

坚持不停步、不转向、不动摇的方针,稳步发展,参保人数稳定在10万人。

另外,2009年新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当年参保者2402人;

在赫山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当年有28.1万农民参保缴费,9.6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领取了养老金。

2、医疗保险全面推进。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方面:

至2009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39.5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3.5万人,城镇职工医保政策报销比例达到75%,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另外,2008年新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至2009年底参保者达84.4万人,政策报销比例达到50%。

3、失业保险稳步发展。

参保登记管理、保险费申报缴纳、保险金申领、发放等工作流程得到规范;

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由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基金筹措能力增强,失业保险充分发挥了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作用。

2006年至2009年,失业保险新增参保5.7万人,参保人数17.7万人。

4、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长。

至2009年底,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2.9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6.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30.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4.4万人,实现了生育保险政策项目内分娩医疗费全额支付(生小孩不用钱)。

5、社保基金监管得到加强。

社保基金内控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险种均建立了内控制度,每年开展自查与接受上级检查,基本实现了“钱从银行走、数据网上流、正常经办按程序、非常业务严控制”的内控要求,全市社保资金安全平稳运行。

6、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

加大了信息建设的硬件投入,养老保险实现了新信息系统上线,“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正加快推进。

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省、市、县、乡(镇)、社区(村)五级联网。

(四)城乡一体的劳动者权益维护机制基本形成,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随着“三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加大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力度,督促各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7%。

加强了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不断完善,至2009年底,全市城镇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1535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5%。

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健全了劳动标准体系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网络,加强了仲裁机构建设,市本级和安化县成立了劳动争议仲裁实体机构,“十一五”期间每年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300件,结案率95%以上。

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社会保险征缴检查、整治非法用工等专项行动,共累计检查各类用工企业单位4000多家,涉及劳动者70多万人(次)。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摆在关系民生、注重公平重要内容的战略高度,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二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走向成熟,两型社会试验区走向深入,都将对我省、我市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打下的基础,积累的经验,将促使我市劳动保障事业今后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主要体现在:

一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市是人力资源大市,全市劳动力总量约285万,劳动者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还将较长时期存在。

因劳动者技能素质整体偏低、就业观念障碍等原因,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明显改善,求职难与招工难将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缓慢。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3%,而人才总量年均递增只有7.8%,低1.5个百分点。

人才密度为3.5%,比全省的4.53%低1.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总量不足。

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职务人数比例为6.7:

55.2:

38.1,初级职务人数比重大,人员相对富余,高级职务人数比重小,特别是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市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教育行业人才占了58.1%,但科技人才仅占0.25%,农业人才也只占2.5%。

高级人才队伍状况堪忧,缺乏高新尖的学科带头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结构不合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过少。

我市高级职称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仅35人,本科生2470人,以大专和中专学历者居多,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未受过专业学历教育。

(2)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高级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3573名高级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66人,36-45岁的1600人,45岁以上的1907人。

近几年来,各学科很少有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冒尖,两年一届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难找到合适人选。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2006-2009年,调往外省、外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83人,其中高级职称116人、中级职称390人、初级职称1177人。

另外,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面对东部和沿海地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吸引人才的倾斜措施,地处中部的益阳人才资源开发难度加大。

三是社保收支缺口越来越大。

我市是一个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保扩面潜力小,财政支付压力大,社保收支缺口大。

将来,随着社保制度的日益完善,参保覆盖面将扩大,新农保将加速推进试点,加上社保待遇不断提高,这些都将给社保支付带来较大压力。

四是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化,协调的难度日益增大。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历史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企业工资分配关系不尽合理,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缓慢。

强资弱劳现象还较普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3+5”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决策部署,以坚持民生为本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服从和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基础基层能力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更加注重保障公平。

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基本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2、更加注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各类劳动者需求,协调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着力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更加注重基础能力建设。

夯实基础,充实基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普及率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5、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

(三)目标任务

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1)加速增长人才总量。

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先决条件是人才密度必须达到8%。

益阳经济要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增加人才总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才的年增长速度达到8.5%,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31万人,人才密度超过5%,每年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达5万人。

(2)合理调整人才布局。

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在一、二、三产业间的分布,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拥有人才的分布调整为8.7:

19.8:

71.5。

充实和加强区县(市)及基层的人才队伍,重点是加强区县(市)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各区县(市)的产业特点,努力扩大基层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人才总量。

(3)加速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三个职称级别的结构比例达到12:

35:

53。

(4)努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才队伍要实现质和量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本市高学历人才的教育培养,力争到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占65%左右,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28%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1700人,占1%左右。

(5)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突出重点,以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4类人才为主体,指导县乡村分别制定联系、培养、选拔实用人才的具体计划;

研究制定农村拔尖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政策,促进益阳黑茶产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争取在省人社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为500名黑茶技术人员评定职称,为打造“黑茶之都”提供人才保证。

大力推广桃江经验,在乡土人才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和项目、技术、资金支持;

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表彰活动,以典型引路,推动农村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考选100名大学生村官,直接服务于基层一线,充分发挥其知识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6)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人事人才政策环境。

坚持人社部门直接服务重点企业的做法。

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为他们在出市培训、优秀专家选拔表彰、进入职称评委库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7)加强重点部门人才培养。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紧缺急需专业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或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引进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新材料、食品加工、医药专业高、中级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在企业与人才之间牵线搭桥,做好组织服务工作。

力争在重点企业建立1-2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数达到50人。

(8)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党政机关进人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完善年终考核制度,使其更为简便、合理,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实行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制,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认真实施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保证公务员廉洁高效从政;

认真实施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出口,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2、扩大和稳定就业

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年均新增3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100万人的规模。

就业总量和结构比较均衡、就业环境优化,就业保障比较健全,就业质量良好。

3、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突出历史遗留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各项社会保险的发展目标如下: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0万人,年均扩面2万人,“十二五”末期达到35万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10万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在2015年年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失业保险新增参保4万人,年均扩面0.8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2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3万人,年均扩面0.6万人,至“十二五”期末参保总人数达到43万人以上。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稳定在85万人以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统筹。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在“十二五”期末提高到80%和60%以上。

工伤保险新增参保10万人,年均扩面2万人,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所有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

生育保险新增参保5万人,年均扩面1万人,至“十二五”期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35万人。

4、工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合理

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8%,到“十二五”末期,年平均工资达到4万元。

5、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中国特色协调劳动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