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篇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
借景抒情:
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出1点即可)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
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
(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
据《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天狼:
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徙倚:
徘徊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
端午①
舒頔(dí
)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
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
遭逢乱世"
,"
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
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
九辩》:
"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
碧艾香蒲"
入笔,"
处处忙"
“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
空惆怅"
是因无人解,"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
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代: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1.D
2.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
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D错误,应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以上三首诗中,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
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
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
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
1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示例: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1.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
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春天的阳光赶逐着,
雪已经从附近的山上
汇成许多道混浊的小河
向着淹没了的牧厂奔流。
自然用欣然的微笑
睡梦xīng松地迎接一年的初晨,
蔚蓝的天空发着光辉。
树林还透着,微微地现出绿色。
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
去征收田野的贡奉。
山谷干了并且斑lá
n起来;
一群群牛羊吵闹着,
夜莺已经在夜的静寂里歌唱过了。
(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流xīng()松斑lá
n()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3)“贡奉”的意思是;
“静寂”中“寂”的意思是。
(4)仿照画线语句,写两句小诗。
(1)bēn;
惺;
斓
(2)牧厂;
牧场
(3)贡献的物品;
静,没有声音
(4)示例一:
蝉儿爬上高高的树枝,去歌唱夏季的美好;
示例二:
蚯蚓走出自己的寓所,去展示优美的身段。
(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惺忪”:
.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读“xīngsōng”,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惺”“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牧场”:
适于放牧的草场;
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
注意据义定形。
(3)考查对词语的释义。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多查字典,多识记。
如“贡奉”是“贡献的物品”的意思。
而“静寂”中“寂”根据“静”去推断,应该也是“静,没有声音”之意。
(4)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蜜蜂飞出了蜡质的蜂房/去征收田野的贡奉”的句式结构。
内容要与例句构成并列,且要注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富有诗意,饶有诗味。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
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
n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③踯躅(zhí
zhú
),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
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
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
理由是什么?
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
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哀”,“闲”,“死”,“踯蹰”均可。
如“闲”字:
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
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
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
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
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
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
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6.古诗文阅读。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
注:
①灞上: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
②致:
达到,实现。
1.下面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B.首联中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C.颔联由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