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283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程序1Word文件下载.docx

故其不单指对设计图纸审查(或会审)、对设计错误提出更改和建议,还包括以下内容:

从施工方面对设计、采购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和优化;

从施工方面对设计、采购、施工三方面的进度进行优化、使EPC三个环节协调一致;

从施工方面对EPC三个环节资源投入计划进行优化组合(包括人员、材料、机具、技术和资金);

利用以往施工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的选择进行优化。

3.可施工性审查依据和要素

3.1审查依据

(1)项目具体情况(项目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及交通运输情况)。

(2)业主要求(合同、技术协议上的约定的相关功能、规模、工期、质量及详细技术指标等)。

(3)各项设计、制造、施工、检验等规范。

(4)参与人员的工程经验和知识。

(5)上次审查时得出的结论。

3.2可施工性审查开展的要素:

(1)施工人员参与可施工性审查和研究;

(2)在项目早期就开始可施工性审查和研究;

(3)多方人员参与(包含设计、采购、施工单位、业主、厂商等),有组织地进行可施工性研究;

(4)主要参与人员除具备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外,还应对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及我公司《设计3D模型审查管理规定》等设计管理规定有所了解。

(5)持续开展可施工性审查研究(分阶段按不同重点进行审查);

(6)PDCA循环原则(对审查出的问题进行改进、必要时进入可施工性审查成果数据库重复使用并持续更新)

4.可施工性审查的组织及职责

4.1项目经理

可施工性审查涉及到设计、采购、施工、及厂家制造运输等各个方面,故应有项目经理作为可施工性审查的首要组织者。

项目经理在可施工性审查中的主要职责如下:

(1)在《项目执行计划》编制时明确可施工性审查的具体计划安排(包括时间、人员、和内容安排)。

(2)建立可施工性审查小组,确定审查人员。

(3)组织和主持项目的可施工性审查,鼓励问题的提出并监督问题的整改关闭。

(4)保证审查进度满足要求。

(5)负责可施工性审查重大问题评估和成果应用。

(6)负责可施工性审查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4.2施工经理职责

(1)协助项目经理完成可施工性审查计划。

(2)参加并组织各专业工程师进行可施工性审查。

(3)对可施工性审查问题汇总并上报。

(4)组织人员对可施工性审查问题整改意见进行确认。

(4)对施工执行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拟定进行把关,提出需要设计、采购、及供应商配合的需求。

4.4现场各专业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职责

参与可施工性审查活动,为项目设计的可施工性提供相应的施工知识和经验的输入。

4.5设计经理职责

(2)参加可施工性审查活动。

(3)组织各专业设计对问题回复,并按时间规定付诸于整改关闭,不采用者给出合理意见。

4.6设计工程师职责

参加可施工性审查活动,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回复并实施更改。

4.7采购经理(工程师)职责

参与长周期关键设备采购活动的可施工性审查。

组织协调厂家制造、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可施工性问题的配合和落实。

4.8施工管理部职责

(1)监督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的活动。

(2)根据需要给项目可施工性审查提供技术支持(如安排各专业专家参加技术审查等)。

5.可施工性审查的基本程序

可施工性审查基本程序如下:

(1)确定人员:

组建可施工性审查小组;

(2)确定审查计划:

含审查对象、内容、审查形式、及审查时间安排等内容;

(3)开始审查:

识别工程方案或设计文件中的不可施工性问题,生成清单或者备忘;

(4)方案优化:

针对清单中的问题,研究提高可施工性的措施和改进建议,并对这些建议进行费用、工期、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比较,得出优化方案。

(5)设计实施改进:

对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实施改进和应用;

(6)效果评价:

对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判断决策的正确性和评价实施过程中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可以再类似工程中得以提高和加强。

(7)建立完善可施工性研究成果的数据库:

对优化方案的实施进行经验总结和积累,对得到的可施工性数据和经验进行归类汇总,以建立专项数据库,对企业类似项目提供指导作用,提高设计能力。

6.可施工性审查的内容

施工性审查内容即施工审查的切入点,或审查的具体方面。

6.1项目总进度规划

(1)拟定项目总进度规划时,相关的施工知识和经验的输入有助于得到一个充分考虑施工需要的项目总进度的规划

(2)项目总进度规划中对某项工作所需的施工持续时间考虑不周,或者没有考虑合理的工作次序。

(3)在“分阶段设计、分阶段施工”情况下,对设计阶段的划分以及对分阶段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资源的供应进度考虑不足,将影响到施工计划的执行。

(4)将某些对天气敏感的工作安排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施工,没有考虑特殊的场地条件对施工可能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是项目总进度规划缺乏对工作次序的考虑的表现。

(5)机械生产能力的合理搭配:

总进度规划应考虑EPC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应能保证机械生产能力合理搭配(如采用统一集中吊装思想必须使对大件设备出图、采购和到场进行统一规划)。

(6)工程资源投入的均匀性,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设备、资金及设计和现场管理人员等)在工程进行中的投入随时间的分布应尽量均衡。

6.2总图设计

对现场出入口,主道路审查。

尽早对现场出入口研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运输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可以采用的设备的尺寸。

6.3总平面布置

(1)主要审查装置布置图、施工通道及连续施工通道、临设、仓储等面积、将来维修、起重可利用空间、起重通道和堆场等。

(2)在场地比较拥挤的情况下、施工次序和总平面布置必须综合起来考虑。

(3)通过设计配合,可以将临时建筑和永久建筑结合在一起。

(4)研究建筑物/构筑物和装置的高低应尽量减少高空作业,避免超高空作业。

(5)机械设备的位置应尽量减少零散的布置,但应避免过于紧凑的布置。

(6)道路的宽窄(既要考虑消防、检修通道,又应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站位与通行)

(7)施工操作空间的大小(考虑现场制作组装的设备及管线、大型设备堆放、吊车站位与行走,尽量减少高空作业和受限空间的作业,以免施工出现瓶颈影响效率)等。

(8)现场总平面布置是否利于重要资源调度。

6.3桩型应用

(1)应重点研究桩型的选择,尽量减少同一施工区域内多种桩型。

(2)确定桩径时,要在同一桩型的基础上尽量统一桩径、桩长(避免大量的截桩和接桩)。

6.4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类型、配筋、混凝土及钢结构(含管道电仪支架基础等)

(1)应研究基础类型,如尽量减少独立基础、复杂基础、底部标高多样的基础;

(2)配筋应考虑尽量减少钢筋规格;

(3)混凝土选择应尽量统一混凝土的标号,尤其是二次灌浆料的标号和类型;

(4)钢结构应尽量减少轻型多枝结构、宽跨度结构和在边缘处设置连接件的结构等;

(5)能否用预制件降低成本;

(6)确保基础螺栓正确;

(7)确保电缆入口及其他穿孔不会遇到钢结构;

(8)在沟槽中尽可能的用砌块;

(9)考虑结构的防火处理;

(10)确保沟槽壁不会太深;

(11)确保内部的装饰符合规范;

(12)避免冲突;

如检查管道电气/仪表设备接口及电缆开孔;

(13)恶劣天气的混凝土浇筑,大型混凝土浇筑优于多次小量浇筑;

(14)用持久通道减少脚手架;

6.5设备

(1)研究设备吊装方案需要的相关信息(如计算的重量及重心及吊耳设置)和条件是否具备。

(2)对大型设备的分段制造可行性、现场制造可行性、及运输吊装场地和资源需求是否能满足。

(3)研究框架内或者受限空间设备布置对安装顺序的影响,寻找替代方案。

如无,提前提出让设计、采购配合到货顺序。

(4)避免设备群布置时的“鹤立鸡群”(众多小设备包围一个大设备),或者“鸡立鹤群”(众多大设备群中布置一个小设备)现象。

(5)大型塔器设备集中布置应尽可能采用联合平台。

(6)尽可能对塔内件等采用预制块或工厂加工过的规整构件或者材料,减少受限空间作业。

(7)大型设备安装时,重要附属设备如需一同安装,必须提出到货条件。

6.6配管

(1)因管道安装工程一般在工程施工中占有重要比例且图纸量较多。

首先参与审查者应按照《设计模型审查管理规定》相关要求参与各阶段3D模型审查对设备布置和管道布置进行初步审查排查,以下问题可以进行延伸。

(2)图纸是否完整(管道说明、材料表、单线图、平面布置图、特殊件图纸、支架图及各种复用图纸等),图纸是否清晰连接,有无乱接、错接、矛盾和敞口现象等。

(3)保温、消防、结构、设备、电仪等与配管的冲突。

(4)区分车间/现场预制,特殊随机配管和模块连接管等规定成平或者半成品供货,减少现场制造难度。

(5)特殊连接端必须进行现场焊接时,应使现场焊接位置最佳,必要时使用法兰连接替代。

(6)尽量使设备连接管线的法兰与设备管口同一规范、同一允许偏差及及同一取向。

(7)膨胀环、阀门、仪表件等的位置最好处于便于检修和操作位置,膨胀环最好使用波纹管。

(8)考虑调整泵的出入口管子直径小于等于4寸,便于泵的对中。

(9)需化学清洗的管道尽可能整体到货、并在到货前进行清洗保护。

(10)减少稀缺材料,避免微量材料,减少过多类别的管道直径与壁厚,减少规格、数量、特殊形式、增加互换性。

(11)在配管的空间位置及走向,减少高空的组焊量,尽量使管线的布局相同等。

6.7电气仪表的设计

(1)电气设备的选型应尽量常规、标准、配套。

(2)仪表尽量设计成标准工作包,如仪表间、控制室、机柜房、分析间、配电间能够预制、预组装,并能在出厂前全面实验。

(3)电仪配套系统/部件,如DCS系统、控制台、控制屏、报警系统、端子排、分析间等可在工厂事先布线、检查、配置和实验,工地最后组装)

(4)电缆准确估料及定尺、减少规格、增加使用套管和之间的互换性等。

6.8防腐、防火及绝缘

(1)研究防腐材料和防腐要求,减少油漆品种、适当规定防腐等级。

(2)合理规定集中防腐和工厂化防腐。

(3)适当规定防火层要求、防火高度及防火形式。

(4)统一绝缘材料及规格要求、铆接形式等。

6.9资源的易接近性

在设计中优先选用地方性资源,常规的工艺及地方习惯性做法等,来提高设计需求的劳动力、材料和设备的易接近性,减少稀缺材料、避免微量材料,从而保证进度、降低成本。

6.10简化的设计

(1)采用普通尺寸和配置的材料。

(2)采用简单的易于施工的连接节点。

(3)采用允许在现场调整尺寸的设计方案。

6.11采用标准化设计

应重点研究机械、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减少非标设计并使非标设计标准化)

6.12采用模块化、预装配设计预制、预拼装和模块化

(1)在施工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设备整体到货。

减少现场分拆、装配、抽芯、衬里等)。

(2)设备现场制造时尽量减少现场组对和空中组对量。

(3)辅助设备和附属设备、如塔盘和容器内构件、平台和梯子、附属管线和仪表以及密封/润滑油控制台等,安装前采取预组装。

(4)炉子等在设计上尽量对分块预制、现场组焊、整体交货提供方便。

(5)钢结构尽量提供厂家预制、现场装配,减少现场防腐与焊接的方便。

(6)机泵接管、仪表接管、伴热线、软管站等标准化和预制化。

(7)仪表控制盘,控制台、可编辑控制系统、计算机附件、端子排与接线盒等,在制造厂进行预先联线和调试等。

6.13图纸技术说明

设计图纸的技术说明应尽量使实施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操作。

6.14专业内和专业间冲撞

除审查专业内和专业间是否有碰撞和冲突,是否有接头界面不清晰等情况外,还要审查是否有隐性碰撞。

如:

地管离附近基础的距离是否合适,虽然设计并不相碰撞,但地管开挖时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影响到设备或者结构的基础。

6.15主要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必须拟定施工组织设计来布置现场设施和控制现场活动。

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施工方案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设计方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如深基坑支护方案中需要利用工程桩作为坑内支撑的立柱,滑膜施工需要利用结构的纵向钢筋。

特殊设备的吊装需要提供设备的重心位置,需要设计配合考虑吊耳设置,设备制造分段,或设备吊装需要设计考虑借助框架结构吊装尿素合成塔等。

或者需要提供预留、或永久连接部件改可拆卸部件等。

6.16施工方法

先进的施工方法的实施需要设计的配合,使用四新技术前,必须对其结果进行可施工性审查和分析论证,以确保质量和安全,缩短项目工资、降低费用。

7.可施工性审查的方法

7.1研讨会

即对较大或重大可施工性问题或方案召集施工、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一起进行研讨论证。

如四新技术应用、大型关键设备吊装、新型特殊设备的现场制作、特殊条件下的设备布置。

7.2模型论证

即对设计3D模型审查的参与,可与设计30%、60%、90%3D模型审查一起进行。

除参与设计方对设计工艺流程、工厂防火、设备管道布置合规性审查外,施工方还应着重从降低施工难度、利于施工连续和资源安排、减少高空或者受限空间作业、保证工厂操作、检修安全等方面进行建议和提问。

7.3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结合正在进行的可施工性审查项目特点和社会上类似工程中已经形成的典型的技术或者管理上的创新案例,进行调查和学习,(如对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模块化安装、工厂化防腐及预制、大型设备吊装的一体化等实施经验进行总结和学习和吸收)以利用到我们工程。

实施过程可以是实地考察学习,也可以是网络查询、电话咨询等。

二、是我公司首次创新技术应用后,就使用的效果对业主进行访问,听取业主反馈意见,以便我公司后续类似项目改进和推广。

7.4书面审查

即相关人员对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进行审查,提出书面汇总意见交设计人员进行改进和优化。

书面审查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审查,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设计完成后进行一次审查就行。

应该对设计各阶段文件有选择性的审查,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大量返工或者返工成本过高。

书面审查可以灵活掌握时间,可以广泛召集施工管理部技术人员和现场各专业工程师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参与进行。

8.可施工性审查的时间安排

可施工性审查的时间安排可以与设计模型审查和设计、采购方案讨论统一安排外,还应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安排。

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计划》编制时应结合项目特点,明确本项目可施工性审查的具体时间安排。

建议的可施工性审查节点如下:

序号

阶段

主要审查内容

备注

1

工程设计方案研究阶段

四新技术、关键设备、总体工程进度和规划

2

初步平面布置

重要设备的布置、道路、作业、检修场地等安排

3

各专业技术总说明发布

各专业初步设计原则,如建筑物结构形式、基础桩型选择、专业设备材料选型原则,

各专业

4

长周期关键设备或特殊材料订单发布前

审查设备供货原则、制造进度、进场运输和卸车方案等。

5

30%,60%,90%模型审查

全面审查,参照本程序第6章节内容

6

各阶段设计文件发布

不仅要参照本程序第6章节内容全面审查,更要审查设计文件是否有缺项、漏项,是否专业打架,是否够详细等。

7

施工过程中

施工总体计划、各重要施工方案、总平面布置等。

重要问题寻求设计和采购的配合。

9.记录

9.1记录的格式和保存要求

(1)附件1.《可施工性审查典型问题清单》用于可施工性审查人员自排查问题使用。

不必作为项目永久资料保存。

(2)附件2.《项目阶段可施工性审查问题及整改回复清单》用于审查人员问题汇总和相关方整改问题的来往记录。

应和项目过程资料文件一起保存。

(3)附件3《较大(或重大)可施工性问题评估表》用于对较大(或重大)可施工性问题评估报告文件,发起人提出的意见一旦被采用并签字完整后,应该与项目设计图纸一起保存,并签发相关单位部门。

9.2记录控制

执行本程序发生的文件与记录控制执行我公司《文件与记录控制程序》及本程序规定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