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272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文档格式.docx

日对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100亩机械旱直播旱稻“旱优73号”实地测产与评价,表现整齐一致,熟期适中,基本无病虫害,熟相较好,田间无倒伏,实收产量619.21公斤/亩。

(2)程顺和院士和罗锡文院士于2014年4月3日推荐“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为安徽省科技进步奖时评价:

提出了“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复合增效”及“压旱扩水、扩稻减豆、以稻治涝”的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技术思路,创新了农作物减灾增效种植新模式,突破了一批农作物减灾与生产能力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沿淮地区农作物减灾增效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

3、政府部门应用与评价

(1)农业部将小麦品种“泛麦5号”和“皖麦52”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2013年列入全国农业主导品种。

(2)农业部2012年将玉米精量系列播种机、2016年玉米秸秆播种机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3)农业部将“玉米涝渍灾后补偿技术”列入2016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4)水利部颁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4-2013)”和“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109-2015)”2项水利行业标准;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2016年相继颁布“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1570-2011)等9项地方标准。

4、成果鉴定评价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13年1月27日对“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认为:

揭示了主要农作物涝渍受灾减产机理,建立了5种作物产量与涝渍指标定量关系模型。

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安徽省农机局组织专家于2012年12月21日对“3ZF-340型电动玉米中期追肥机”鉴定认为:

以蓄电池和电动机为动力源,自主开发了电机控制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填补了国内以电力作为动力源的玉米中期追肥作业机械的空白。

(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于2011年5月27日对“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鉴定认为:

形成了以“碎草匀铺、反转灭茬、均匀摆播、适时镇压”为核心的稻茬麦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整体水平国内领先。

5、获科技奖励情况

(1)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2014年);

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

(2)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合作奖(等同一等奖)2项:

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2013年);

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2010年)。

(3)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二等奖1项:

稻茬麦机械匀播全苗壮苗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2013年)

(4)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优质专用玉米种质创建关键技术及应用(2013年),皖西大别山水稻旱育旱作及间作技术(农村科技类1999年)。

6、查新结论

安徽省科技情报所对本项目进行查新,成果所有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十个方面)与所查文献未见相同报道。

(五)推广应用情况

1.推广应用情况

2009年以来,项目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健身抗涝渍栽培等技术先后在安徽、河南、江苏三省沿淮9个市50多个县(区)应用面积3.29亿亩,其中,“冬小麦-直播旱稻”避灾新模式在沿淮行蓄洪区应用面积1752万亩,占该区域的91.9%以上;

选育的抗涝渍小麦、玉米新品种共生产销售种子32691万公斤,研制的新农机销售265台套;

累计实现间接经济效益295.3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1.99亿元,其中近三年经济效益为138.54亿元。

项目在推广应用措施方面了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专业化服务与合作组织协同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

(1)地方政府推动。

建立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介,市级农技推广机构紧协作的推广应用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

(2)研究示范带动。

建立示范点45个、核心区12万亩、示范区283万亩、辐射区1285万亩;

通过与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大户共建服务体系或示范点,强化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项培训。

(3)产学研协作互动。

高校院所研发的新产品通过转让或联合开发由企业生产与应用;

企业自主研发、产业化开发与生产销售的新品种,由高校院所辅助配套技术研发。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整体技术成果

2009.1-2017.12

贾利萍139********

应用3046万亩,累计增效22亿元

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邓坤130********

应用5931万亩,累计增效43.34亿元

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谢申海139********

应用1592万亩,累计增效9.76亿元

宿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局

赵晓春13705574885

应用4667万亩,累计增效36.26亿元

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敬才

138********

应用4127万亩,累计增效32.51亿元

信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伟东139********

应用2664万亩,累计增效19.57亿元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张建立

135********

应用5956万亩,累计增效53.67亿元

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解永生

应用2484万亩,累计增效17.72亿元

淮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张杰

131********

应用2312万亩,累计增效16.26亿元

2.近三年经济效益

单位:

万元人民币

自然年

完成单位

其他应用单位

新增销售额

新增利润

2015年

8468.2

1607.57

2016年

7028.7

1435.79

2017年

6943.8

1498.60

累计

22440.7

4541.96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

主要包括研发的农作物新品种和新农机,通过合作企业生产和销售产生的经济效益,人品三年累计生产销售泛麦5号、皖麦52小麦品种560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9986.7万元、利润4016.06万元;

生产销售玉米品种安农8号17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162.5万元、利润496.75万元。

共生产销售全量秸秆覆盖带状清秸播种机265台套,实现销售收入291.5万元、利润29.15万元。

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的有关说明:

 

注:

新增销售额指完成单位技术转让收入及应用单位应用本项目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销售额;

新增利润指新增销售额扣除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

3.社会效益

(1)推动了区域粮食产业科技进步,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和潜力。

项目针对沿淮粮食作物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性、复杂性重大技术难题,重点在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上突破,创建出农机农艺良种相融合的避灾减灾抗灾系统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区域机械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同步提升,良种覆盖率有效提高,新模式还改变了传统种植结构、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避灾减灾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使沿淮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潜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为国内外涝渍灾害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

(2)丰富了作物抗逆减灾理论,推动作物栽培学等学科发展。

项目针对涝渍—主要粮食作物—土壤等相互作用规律等难题,开展多学科协作,在作物涝渍抗性机理、涝渍成灾减灾机理、水土调控减灾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善了逆境栽培理论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研究生,特别是青年农业科技杰出人才,带动了栽培队伍建设和学科水平的提升。

(3)强化了项目区生态保护示范效应,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涝渍作为影响沿淮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农田工程快速排水、改土调水降渍等涝渍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农田和区域防涝降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控制排水、免耕保墒等技术保护了农田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增加有机质和调土增渗等技术优化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水平,对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和降低空气污染产生了积极作用;

选育与筛选的作物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可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提升了农民科学技术素养和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通过项目各项技术传播应用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避灾减灾意识和科学种养技术水平,组织培训500余场,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00余万份,培训农民10万人次;

多项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

通过技术的专业化服务与应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民应用避灾减灾新技术、新品种,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率,种粮效益显著提高,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耕播施肥多功能复合作业播种机械

中国

ZL201110099660.6

2012.12.05

第1092344号

安徽农业大学

陈黎卿、陈余、鲁磊、王莉、夏萍、张明杰、邵克军

有效

专著

淮河流域涝渍灾害及其治理

ISBN978-7-03-043690

2015.3.1

2015第048073号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王友贞、胡铁

松、蒋尚明、

汤广民、储德

义等

一种免耕电控玉米复式播种机

ZL201610270544.9

2017.09.22

第2634640号

朱存玺、陈黎卿、余晓雨、解彬彬、张春玲、蔡联合、邵克军

一种秸秆还田方法

ZL201510362406.9

2016.7.6

第2135635号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张丛志、赵金花、张佳宝、赵占辉、蔡太义、丁宁宁、吴其聪、宁琪

一种玉米涝渍后生理恢复的生化制剂

ZL201410318602.1

2015.12.2

第1867113号

王成雨、程备

久、宋贺、马

庆、龙波

植物品种权

皖麦52

CNA20040615.9

2009.1.1

第20091925号

宿州市种子公司

刘良柏、王平信、周庆国

安农8号

CNA20110956.7

2015.12.5

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程备久、李猛、陈洪俭、马庆

地方标准

沿淮低洼地旱稻机直播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DB34/T1570-2011

2011.12.16

武立权、朱德泉、黄义德、谈应权

沿淮低洼地小麦防灾减灾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DB34/T1569-2011

李金才、魏凤珍、朱德泉、王成雨

软件著作权

沿淮低洼地避灾增效决策支持平台软件

2013SR008533

2013.1.28

第0514295号

张友华、程备久等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程备久

性别

排名

1

行政职务

校长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项目主持人,总体设计与组织实施。

牵头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选育玉米新品种“安农8号”,参与玉米涝渍抗性机理、夏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玉米涝渍减灾技术体系集成构建与应用。

主持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

获植物新品种权1项,参与获得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

张佳宝

排名

2

主任

研究员

牵头主持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

揭示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风险分区,创新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

创新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揭示土壤渗透率的主控因子,创建砂姜黑土增渗除渍刚-柔耦合模式,发明秸秆错位轮还全耕层培肥技术。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相关论文14篇。

姓名

李金才

排名

3

院长

牵头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项。

构建了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快速精准抗性鉴别评价方法,建立小麦和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冬小麦涝渍减灾抗灾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主持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参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2),主导制定地方标准1项,参与制定2项,参与出版编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友贞

4

安徽省水利引用外资办公室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牵头主持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创建农田“”工程排水技术,确定涝渍综合控制指标与标准,构建区域排涝标准计算模型,建立了农田工程排水与农艺调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涝降渍关键技术。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3篇。

陈黎卿

5

副院长

研制出玉米秸秆移位免耕播种机、履带式电动施肥机等农机装备4台(套),参与创建沿淮地区玉米抗灾减灾技术研发与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7篇。

顾克军

6

副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创建冬小麦抗涝渍匀播机械装备,发明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参与旱稻涝渍适应性避灾技术体系构建。

主持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刘良柏

7

总经理

育成抗条锈病和秆锈病、抗寒、抗倒“皖麦52”,建立该品种配套技术体系,并开展了皖麦52品种开发与应用,参与冬小麦涝渍减灾抗灾技术体系构建与集成应用。

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刘万代

8

河南农业大学

参与耐渍小麦种质和品种的筛选,负责抗涝渍小麦品种在河南省沿淮麦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参与小麦减灾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育成小麦品种“豫麦416”,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蔡德军

9

副处长

参与项目整体设计、项目管理工作,参与沿淮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示范与应用。

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

武立权

10

建立了旱稻“机直播旱管”轻简化避灾栽培技术,集成构建了旱稻涝渍适应性避灾技术体系,并推广与应用。

制定地方标准3项。

(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及创新推广贡献

第一完成单位:

项目主持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整体设计及实施。

1、突破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小麦、玉米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

2、首创行蓄洪区“旱稻-冬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及配套,创新旱稻“机直播旱管”轻简化避灾栽培技术;

3、集成创新沿淮小麦、玉米、旱稻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4、负责成果整体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5、主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2项。

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审定品种(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著作2部。

第二完成单位:

项目协作完成单位。

1.揭示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产流与运动波汇流耦合的栅格分布式水文模型和风险分区,创新层状土入渗理论与算法;

2.创新改土增渗降渍技术。

揭示土壤渗透率的主控因子,创建砂姜黑土增渗除渍刚-柔耦合模式,发明秸秆错位轮还全耕层培肥技术。

3、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相关论文14篇。

第三完成单位:

1、创建农田“”工程排水技术,确定涝渍综合控制指标与标准,构建区域排涝标准计算模型,建立了农田工程排水与农艺调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涝降渍关键技术。

2、主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淮河流域涝渍灾害治理与应用”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

第四完成单位:

1、选育高产优质耐渍小麦新品种豫农416;

2、协助开展作物减灾避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统筹河南沿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第五完成单位:

1、参与冬小麦精准匀播抗涝渍栽培技术研究;

发明了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

2、协助主持单位开展小麦减灾避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统筹江苏沿淮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3、主持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第六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1、参与完成作物涝渍抗性品种筛选,玉米、小麦涝渍减灾技术体系构建及集成应用;

2、协助主持单位开展玉米、小麦减灾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

3、制定地方标准2项,参与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1项。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自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