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21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doc

《我要的是葫芦》观课报告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两个点:

识字写字和阅读。

近几年,我一直在低年级段教学语文,孩子们年龄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加之识字环节确实枯燥无味,总感觉处于高耗低效层次。

对于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识字,我有时会感觉有心无力。

观摩了胡老师《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心中忽然明亮起来。

胡老师采用的是抓典型字归类识字的方法。

字的形和义不太容易分开,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渊源。

所以在处理的时候,胡老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着重挑出两个字——藤和盯。

她先是通过三幅图片,展示给孩子们的是三种长藤蔓的植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己总结识记“藤”,并自己总结出:

与植物有关的字一般带有草字头,得出偏旁表意的特点,直观形象,记忆持久。

学习“盯”,通过做游戏,看老师的动作眼神猜字——盯,定就是不错眼珠地一直看。

接着进行拓展:

带有“看“意思的字还有那些?

瞪、瞧、瞥、眺……进而总结出:

看是用眼睛看,这类字大多都带有目字旁。

看着孩子们踊跃举起的小手,与自己班里在讨论识字方法时零零星星的小手对比,实在让我心内打鼓,面上赤红。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看来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老师提供丰富资源,不同层次体现对字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识字方法,这里有一个归类的思想在里面。

学生对这些直观形象的事物、对做游戏感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践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论。

作为语文课来讲,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是重中之重。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是否能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出来。

全篇课文的重点是种葫芦人的心情变化,本篇文章脉络清晰且层层推进,通过一步一步走入种葫芦人的内心,文章的道理也浮出水面。

每一段的切入点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物的心情,从开始看到小葫芦长势喜人的欣喜自豪,到看见叶子上长了几个蚜虫的满不在乎,到邻居劝之后的无所谓的态度,再到最后看见葫芦掉了之后的失落心情。

引导学生先体会种葫芦人的感情变化,再把这种感情变化有滋有味地读出来,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我感觉胡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把课文分析成一块一块的,面面俱到,点上发力。

引导学生读的时间还是少,朗读教学这一块还有发展空间。

第一段中葫芦长得这么好,你能把她读来吗?

到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盼望着快长,对种葫芦人心情的把握,还是不够。

邻居劝告时候,体现的是种葫芦人不理解,无知的心情。

朗读这块,有所欠缺。

只要抓住种葫芦人感情变化主线,通过感情朗读,来丰富种葫芦人形象,从而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

总体感觉,胡老师这节课还是比较优秀的一个课例。

她解读文本时,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果能抓住种葫芦人感情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朗读就锦上添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