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等多种文种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下载.docx
《初中语文记叙文等多种文种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叙文等多种文种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v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
比喻就是"
打比方"
。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v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v文段在内容上:
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
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
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
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
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
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
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
5.方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
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v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
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直接让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
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
说明方法
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2、分类别:
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
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
又称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8、引用法: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
)
11、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
说明顺序
[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
说明语言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
"
词好在哪里?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用了"
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
(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
不能删。
因为"
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②找有概数的句子;
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
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6]: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1)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
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
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
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
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A、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
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
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
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
文眼"
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
形"
(材料)散而"
神"
(中心)不散
诗歌
1、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
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
、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
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