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072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蠡Word文件下载.docx

大事年表

1后世影响军事宗旨

范蠡祠

相关作品

民间传说

人物评价

1相关故事三聚三散

1范蠡归隐

1金庸小说中的范蠡

1范蠡与陶朱坑

1西施随范蠡泛舟胭脂湖

1蠡湖

贴吧相册

人物评价

相关故事三聚三散

范蠡归隐

金庸小说中的范蠡

范蠡与陶朱坑

西施随范蠡泛舟胭脂湖

蠡湖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卧薪尝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

范蠡彩像

[1]

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

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

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

“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隐退

  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

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经济思想

  “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商经历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

西接秦、郑;

北通晋、燕;

南连楚、越。

)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军事思想

  范蠡的军事宗旨: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

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

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

“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抵制商人开始,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这

范蠡像

[2]

里的士,不是广泛的知识分子,而是儒家知识分子)、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却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除史记外)。

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汉初以前,人们对商人并没有这么歧视,所以他能被记载到《史记》中,供后世泛读!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文言文:

范蠡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

“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安。

居无几何,置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

¨

居家只致干金,居官则至卿相,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详。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

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父子合力治理产业。

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范蠡叹息道:

“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自称陶朱公。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

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

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

但史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

)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

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

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

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

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

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

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

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

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

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

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

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

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

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军事宗旨

  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

  范蠡是春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大商人。

  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如农末两利的经济管理思想值得注意。

《史记·

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

  上文的大意是说:

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 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荒废。

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

谷价如果低至20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90就会损害工商业。

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

如能这样"

平粜齐物"

,关卡、市场都不 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司马迁治史的求实精神来看,他的上述记载反映的无疑应是范蠡的思想。

司马迁不把"

农末俱利"

的思想归于在管仲、孔子、子产等人名下,而单单记载在范蠡名下,说明他必有所根据。

至于他据战国未以来的习惯用"

末"

来代替"

工商"

,则是他自己的改动。

这点前人已经指出①。

还要说明的是,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 的幅度内,《越绝书·

计倪内经》所载,"

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

这样的谷物每石的价格与战国时李悝所说的粟石价30和汉代谷价大体相合。

这可能也是汉代人用当时的习惯来表达范蠡思想的例证。

虽然如此,这些小的改动并无损范蠡"

思想的光辉。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

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这表现在:

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

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

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

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

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

范蠡主张用"

平粜"

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

所以"

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

常平仓"

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因此,"

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他提出的"

的价格政策和"

的经济主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范蠡不愧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财的杰出人物。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时期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经济管理一些问题上的主张,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

编辑本段范蠡祠

  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

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暂用名)等相关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

殿外左右两侧建长廊两条,陈列与范蠡生平业绩相  

关的诗碑,并以彩绘壁画等形式,生动介绍范蠡卓越的军事、政治和经商才能。

其它辅建筑依相应位置而建,错落有致,相关塑像如:

比干、赵公明、关公及福、禄、寿三星均以民间传说的形象为依据,或坐或立,神态各异。

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

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计然篇》;

在《国语·

越语下》《史记·

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

《汉书·

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内容如下:

  能识人:

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

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

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

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

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

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

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

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

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

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

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根据陶朱公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

《陶朱公生意经》内容如下: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范蠡为封建历史学家所不容是必然的

  ---读刘祖典新作《商圣范蠡辞官经商考》  周大新  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历史学家的关注;

作为南阳人,范蠡也一直受到我们南阳后人的关注。

但是,在拿到刘祖典这本《商圣范蠡辞官经商考》之前,我对范蠡的认识还是粗浅的,甚至说不够准确。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有关范蠡的史实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很多半信半疑的故事有了准确的把握,真是受益匪浅。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他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

他辞官经商三聚三散,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

但是,在当时,其“辞官下海”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甚至是违背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中国封建文化强调为臣者一定要“忠”,而范蠡看到勾践阴险毒辣,一甩袖子就把君王“炒”了,实在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歌颂清贫隐士,而范蠡辞官后就竟“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贾,“不清贫”、“不检点”,这在整个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是一反派人物。

何况,他还拐跑了君王妃子西施,令其与他携手而去,让古代的史学家对他嗤之以鼻。

所以,范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

  近年来,在人们对范蠡的质疑声中,范蠡拯救西施并与西施一道出走后表现出的那种高尚情操被粗暴否定,范蠡辞官经商后所创造出的高超的经营理念被长期忽略,甚至连西施的结局和范蠡的祖籍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

看到同乡人范蠡遭到一些人的戏弄和攻击,刘祖典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范蠡的历史考证清楚。

于是,他勤奋刻苦地广泛涉猎相关的历史资料,执着而坚韧地写出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古籍史料,无可辩驳地考证了范蠡的治国之术、经商理念、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结局。

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先后考证了范蠡“辞官”、“泛舟”、“经商”、“后代”、“墓地”、“祖籍”、“精神”、“价值”等引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介绍了范蠡的生平业绩,论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思想及成就,评论了范蠡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活动,阐述了范蠡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范蠡足智多谋、心系天下、胸怀宽广、思想高尚的观点,给了范蠡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范蠡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书中,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妙趣横生的笔触描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尤其是他写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流畅,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范蠡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刘祖典写出这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史学著作,是做了一件好事,相信这本书对于范蠡文化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

  赏读这厚重的书稿和扎实的文字,我为祖典取得如此丰足的收获感到由衷的高兴!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著名军旅作家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

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

“高鸟己散,良弓将藏;

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

”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是谁要了范蠡儿子的命  关于范蠡,除了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功成身退等事迹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讲了一件事:

  范蠡一家离开越国,先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陶地。

他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做了商人,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捕了。

自古以来,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会在闹市中被处死,因此,朱公决定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并让他带一千镒黄金。

就在小儿子即将出发时,大儿子说:

“我是长子,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说完就要自杀。

其母见状就对朱公说:

“现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说自杀就自杀,该如何是好?

”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要他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同时交代说:

“你到楚国后,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的吩咐,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  老大到了楚国,依照父亲的嘱咐如数向庄生进献了黄金。

庄生说:

“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留在这里,即使在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老大口中答应,但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偷偷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