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53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高考真题届高考生物 第七单元 专题十五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全国通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

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3.(2012·

全国新课标)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看到酸梅分泌唾液应属“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其中酸梅色泽可刺激视觉感受器进而引发兴奋的传导及反射的形成。

4.(2011·

江苏,13)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正常机体内,兴奋从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单向传导;

由图示知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兴奋在突触(即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慢于神经纤维(即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

Ⅱ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

5.(2015·

福建卷,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

注:

“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

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实验探究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难度适中。

(1)从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可以得出自变量是缺氧时间,因变量是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

(2)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据曲线图分析静息电位数值为负值,因此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mV。

据柱形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缺氧时间由0min变为20min,阈强度由29pA变为34pA,即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变大,说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3)据柱形图分析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大约34pA,因此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由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减少,将影响需要消耗细胞内能量的主动运输,这可能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答案 

(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6.(2012·

新课标全国卷,30)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 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分级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

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细胞体型突触。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考点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2015·

浙江卷,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基本概念理解和分析能力。

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到肌纤维的内部,A错误;

传出神经元在去极化时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所以是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

兴奋在传导的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C错误;

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的,所以当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外K+浓度比较低后进而导致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引起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最后导致膝反射减弱,D正确。

答案 D

2.(2015·

江苏卷,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机制,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对,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

B项对,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项对,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

D项错,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

3.(2014·

江苏卷,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A错误;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

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错误。

答案 B

4.(2013·

四川卷,3)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解析 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故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海南卷,27)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难度较小。

(1)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同,红细胞放入其中之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量相等,所以细胞的形态不会改变。

(3)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HCO

HPO

,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人体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

(4)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

答案 

(1)不会

(2)HCO

 HPO

 7.35~7.45

(3)内流 电位变化

6.(2014·

四川卷,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1)据图可知,a所在神经上可以观察到神经节,a表示传入神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由突触完成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导致心率加快,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处理,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合成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 

(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与相关生理实验

北京卷,29)为了探究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

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

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

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作用于突触________上的受体。

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

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量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

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

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

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内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___。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

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

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小段RNA用_______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

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_______(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______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解析 

(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达到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处(突触小体),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

(2)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得知:

小鼠对药物的依赖指标是给药的次数或用量,而对其给药又是通过其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来决定的,所以其对药物越是依赖则小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越多。

若抑制剂组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小于对照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说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该药物的依赖。

(3)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所以给实验鼠注射“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则其对照组应只注射“溶剂M”;

若探讨对小RNA的设计,则其对照组应是所含的“核苷酸的种类和数目”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应该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 

(1)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次数减少

(3)溶剂M acf 溶剂M、小RNA核苷酸的数量和种类

浙江卷,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

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

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解析 

(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在大脑,所以即使捣毁大脑,仍然可以发生屈反射;

由于兴奋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

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可以兴奋,刺激能产生兴奋从而使肌肉收缩;

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的特点,即只能由传出神经到腓肠肌而不能从腓肠肌到传出神经,所以神经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2)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

答案 

(1)

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思路

预测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

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考点扫描

命题规律

备考指南

1.反射和反射弧(五年九考)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五年十一考)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五年四考)

1.考查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2.结合具体模型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环节功能。

3.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相关电位变化机制。

4.考查大脑皮层的功能及神经调节生理实验。

1.熟练掌握反射弧五环节及其识别。

2.结合模式图及相关电荷分布特点分析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机制与兴奋传导、传递特点。

3.联系具体案例理解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4.分条列举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并分类记忆其语言中枢及损伤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