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民生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1.03万人,转移培训就业率62.46%。
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去年以来,广泛开展创业创新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制定出台1+8”政策意见,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创业致富。
至去年,全市私营企业达1.5万户,投资者3.7万人,雇工20.3万人,注册资本(金)272.3亿元;
个体工商户达11万户,占市场经济主体的81.8%,从业人员33万人,占湖州市总人口的12.5%,其中去年全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2.48万户、私营企业2536家,创下了近年来同期增量的新高。
家庭工业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家庭工业1.3万户,从业人员达
6.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12607元增加到去年的19663元,年均增长1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5536元增加到去年的9536元,年均增长14.6%。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2003年的10435元增加到去年的16188元,年均增长11.6%。
2、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切实加大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就学难、就医难等
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升。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近三年来市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累计达到35.9亿。
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7.5%,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9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全市高考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
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健全扶贫助学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券”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县区和乡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县区、强镇标准;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和各县疾控中心等重要公共卫生设施相继建成启用。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到
2007底,全部完成67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3个服务站建设,全市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49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96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3人。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制度、面向参合农民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低保对象“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72,,人均筹资水平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124元;
先后有150万农民得到免费体检。
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连续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1‰,平均期望寿命达76.53岁。
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湖州音乐厅、湖州大剧院等一批城市重要文体场馆,建成省级东海明珠乡镇37个,占全市乡镇数的60.1%;
建成省级体育强镇15个,占全市乡镇数的25.4%,创建体育设施达标村400个,占全市行政村的39.9%。
多次举办湖笔文化节、全国极限运动会等重大文体活动,深入实施群众文化“十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
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2004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高雅艺术508场,举办大型广场文艺演出754场,开展基层文化活动8806场,送电影下乡6万余场。
3、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
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全省率先建立“五费合征”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到2007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47.4万人、37.63万人、27.39万人、38.51万人和20.78万人。
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2003年以来已调整养老金4次,企业养老金的平均水平由756元提高到1069元。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到2007年底全市已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制度的被征地农民累计达13.98万人,已享受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待遇累计6.35万人。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
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全市低保对象由2003年的6594人增加到2007年底4.47万人,市区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由2003年的210元和100元提高到2007年的300元和180元。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较快发展。
全市各类福利机构达80家、床位达883张,农村五保对象、“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7%;
全市已建慈善总会6个,累计募集善款12811.3万元,救助47399人次、支出4016.11万元。
残疾人救助帮扶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全市现有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站)442个;
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劳动就业率达到89.53%,有2.4万多名残疾人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
累计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帮助1784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了危房。
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基本建立以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老居住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居民“4+1”住房保障体系,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2007年底,累计开工兴建
经济适用房小区近40万平方米,共有39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了配房;
廉租房保障线从2002年的人均8平方米逐年提升到2007年的15平方米,累计惠及1577户低收入家庭;
五年来已实施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67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旧包新”改造25万平方米和楼道白化60万平方米,改善了1万多户、近4万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
2004年以来,投入资金7729.5万元,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4497户。
市区人均住宅面积从2003年的25.1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33.5平方米,远高于全国住房平均水平;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1.8平方米。
、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高度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篇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臵,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县民生状
况明显改善。
一、发展现状
(一)社会保障方面。
近年来,我县的社会保障工作经过积极的改革探索和推进,形成了以参保对象多领域、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城乡居民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
我县建立的社会保险种类有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
2010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5亿元,发放、支付各类社保基金3.18亿元,完成社会保险扩面40233人。
2011年上半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2亿元,发放、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基金1.7亿元,完成社会保险扩面7259人。
2、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2010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910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93人,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援助33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193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4%;
转移农村劳动力10.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8万人。
2011年上半年,全县共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3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1%;
转移
农村劳动力10.1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35万人,国外输出1080人。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
当前,我县有12.6万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后,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不用缴费,每月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每年660元,大大缓解其基本生活开支压力。
其他不到60周岁的居民在每年交纳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费后,财政给予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补贴,以后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养老金。
目前,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工作进展顺利,机构已设立,人员已到位,于8月底进行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4、城乡低保范围扩大、待遇提高。
截止去年底,我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24户3776人,农村低保对象22119户28988人,农村五保对象2584人,城乡各类优抚对象4723人;
今年以来,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对象新扩面分别为500人、5000人。
2006年以来,城市低保标准先后提高6次;
农村低保标准自2007年开始,先后5次提高,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以有效解决。
5、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新成效。
投资2100万元对全县各乡镇进行改扩建和新建,并全部安装了电视、洗衣机、冰箱、风扇,其中9个乡镇敬老院安装了空调。
针对城乡因病治贫群众生活困难实际,逐步加大资金扶持,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在给予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大病救助。
2010年,全县拨出专款153万元,对城乡1157名病困群众实施大病救助。
2011年上半年,全县拨付57万元,对338名农村大病群众和70名城镇大病群众进行了救助。
加大孤儿保障力度,全县92名孤儿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的生活补助。
推行爱心助孤活动,组织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孤儿活动,全县孤儿实现了有学上、有衣穿、有饭吃。
开展爱心复明工程,免费为80名贫困老人实施了手术。
开展重生行动,为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
(二)公共服务方面。
1、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0处,其中小学164处,初中23处,普通高中4处,职教中心1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5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高考
补习学校1处。
共有在校生103366人,在职教职工8688人。
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津贴、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统一标准,统一发放。
大力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全县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
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的落实。
2010年县财政配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保障经费509.3万元。
2、医疗卫生改革扎实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
2010年全县参合人数866516人,行政村覆盖率100%,参合率99.93%,筹集新农合基金11227.54万元。
全年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8879.51万元,参合农民受益达365.6万人次。
今年以来,全县参合农民79.58万人,参合率100%。
1-7月份,我县新农合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8076.88万元,参合农民受益达218万人次。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010年,全县21处乡镇卫生院累计投入2600余万元,新建门诊楼、病房楼20座;
累计投资900余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79处村卫生室。
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及综合配套改革。
2010年12月30日零时,在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公布的307种基本药物和216种省增补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3、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处,一类文化大院280个,农家书屋240个,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16个,每年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次。
每逢重大节庆日,各乡镇、各单位都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城乡供暖、供气、供水等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供暖方面。
投资7600万元,完成主管网敷设52公里,供热保有量105万平方米,整体供热能力200万平方米。
供气方面。
完成投资3500万元,建设门站、主管网敷设等工程,中压管线敷设25公里,居民用户保有量7600户、工业用户2个、公服用户2个,年供气总量1100万立方米。
供水方面。
城区现有水厂四座,乡镇水厂三座,污水处理厂一座。
水厂年供水量约为700
多万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7万吨,污水配套管网26.3公里。
(三)城乡环境方面。
1、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我县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建设鲁南经济文化强县的任务目标,每年都组织实施一大批重点城建工程。
2010年,总投资8069万元,新建道路14.69千米,面积18.65万平方米;
改造道路7920米,面积11万平方米;
新增广场面积3.5万平方米,园林绿化1.8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19.12千米。
2011年上半年,投资4700余万元,新修道路27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
改造道路5370米,面积11.8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铺设2400米,园林绿化2.1万平方米,郯子湖及排水管道清淤5.9万立方米,建设停车式港湾21处。
2、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2010年,全县共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30万元,硬化道路面积12.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60盏,建设广场3.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2.6万米。
2011年上半年,各乡镇通
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土地、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3670万元,组织实施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及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小城镇环境面貌改观
3、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进展较快。
2010年,全县共完成集中连片建设住房12073户、面积155.22万平方米;
改造危房2325户,改造面积20.9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县整村建设在建和完成户数6637户,占全年计划(8740户)的75.9%,总投资9.5亿元,其中城中村改造3269户,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投资5.7亿元;
改造危房篇三:
关于政府改善民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政府改善民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前言: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2012年桦甸市政府民生改善与提高任
务共分就业增收、安居保障、环境整洁、医疗惠民、困难救助、教育助学、文化生活、便民畅通、平安创建、公共服务10个方面,计121项(其中吉林市下达58项,桦甸市自定63项)。
目前已完成113项(其中完成吉林市下达的57项,桦甸市自定的56项),其余8项正在全面推进。
一、调查目的:
了解我们家乡政府改善民生的措施落实状况及其影响,以及掌握家乡的生活条件,如:
困难救助、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和医疗卫生问题、安居保障问题、助学补助等方面。
从而了解我家乡具体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
二调查对象:
从进行任意抽取若干户人家进行访问咨询,是否了解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一些惠民政策,再到政府干部那里了解一些近几年来的各户家庭的总收入、个人收入、以及其收入来源等问题。
三、调查方法:
在政府领导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且亲自询问了一些同乡的亲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关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对桦甸市政府推行的关于民生改善的基本问题是否了解,包括:
就业、住房、贫困补助、义务教学、两免一补等政策和他自己城镇所存在有哪些问题以及他们的看法。
四、调查的内容:
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几
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农忙到农闲的变化);
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内容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所调查的各项问题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问题,数据分
别为:
25.5%、24.8%、14.9%、12.8%、12.1%。
1、对于医疗问题,在问及群众的家庭月收入时,在800元以
下的占有44%,800-1200元的占有15%,1200元以上的占有41%,而家庭医疗费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占有38%,500-1000元的占有39.5%,每年医药费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占有22.5%。
近几年,群众的收入的确有了明显的增加,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们收入增加的同时,群众的医疗费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还对你是否有医保卡,持有的群众有94.4%,没有的约占5.5%。
所在乡村是否有配备正规医保人员和齐全的设施,80%的村民认为不齐全,18%的群众认为很齐全,22%的群众认为没有。
此外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
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7年在我县全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90.1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
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
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
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
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从这个调查当中我们看到,医疗卫生的问题也是十大民生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
2、教育方面,对于国家有关减免学杂费政策是否落实有66%
的人认为落实了,有32%的人认为没有落实,剩下一些人表示不太清楚。
身边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是否落实的问题,有90%的人认为落实了,10%的人不了解。
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贫困资
助的政策是否落实的问题,85%的人认为基本落实了,15%的人认为落实的不是很完全、
篇二:
民生问题调研报告1
关于我县民生问题调查与思考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
本人根据调查情况,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
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282元;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016元,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90%以上的村居民点实现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5%;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
97.81%的村设有卫生所,90.11%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
2399名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4.5%以内;
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1-
展。
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饮水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亟待解决。
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绝大部管道工程使用钢管或再生塑料,造成群众饮水隐患,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也不同程度地枯竭或水质
下降。
目前,全县尚有农村饮用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障率不达标等不安全饮水人口
5.2万人,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家庭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县城多户居民中,约有五十分之一住在使用了10年以上的平房内,近113户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近39户居民还住在危房里。
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进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三是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2-
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
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
不能有效发挥。
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老化失修,人畜机械破坏、被盗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
(二)就业方面。
目前,全县城镇仅登记的失业人员近1300名,隐性失业、半失业人员变数较大。
一是就业困难人员仍然是城镇就业的难点。
从再就业情况分析,已办理城镇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女的40周岁和男的50周岁以上人员、残疾人和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六类失业人员就业比较困难。
由于他们大多技能和文化水平偏低,年龄老化,工作基础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导致就业比较困难。
二是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
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各级围绕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