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ⅲ苏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ⅲ苏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ⅲ苏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西汉宣帝说:
“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A.严刑峻法 B.实行仁政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11.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差异的根源在于
A.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 B.两人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
C.两人的学术思路不同 D.两人讨论的话题不同
1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佛家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
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 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
13.程颐尝瞑目静坐,游、杨二生立侍不敢去,久之,程颐乃顾曰:
日暮也,姑就舍。
二人退,那么门外雪深尺余矣。
上述情境能够说明:
①程门子弟对老师的尊敬 ②程氏修身养性的姿态 ③弟子求学的虔诚精神 ④认识“理”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朱熹像》《四书章句集注》和《白鹿洞书院》,它们都与宋代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相关。
回答14~17题
14.以下关于朱熹的历史贡献,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地位仅次于孔孟,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
C.将理学发展为心学 D.他的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5.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16.宋代书院讲学蔚然成风,与一般学校相比,当时的书院学子感受最深的可能是
A.书声朗朗 B.风景优美 C.科考技巧 D.义理之辩
17.在日本和朝鲜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所谓的“朱子学”学派。
这说明
A.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朝鲜、日本,产生了较大影响
B.程朱理学也成了日本和朝鲜的“国学”
C.《四书章句集注》是朝鲜和日本的教科书
D.朱子学就是阳明学和闽派的代称
18.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学术气氛浓厚
A.反映了两宋时期政治统治比较开明
B.是宋代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说明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
19.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也不是“心外无物”的。
以下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
A.他认为“心外无佛”
B.他认为农民起义是人心破坏所致并且镇压起义
C.他认为要用良知来指导实践
D.他的“知行合一”说明对外界实践的重视
20.明清之际以下哪些因素促进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①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封建专制的加强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以下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所作的记述山川形势和国计民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巨著是
A.天下郡国利病书 B.明夷待访录 C.焚书 D.四书章句集注
23.以下思想家和所处时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孟轲──春秋 B.朱熹──北宋 C.陆九渊──南宋 D.李贽──明末清初
24.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不同阐释,儒家思想因而成为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孟子发展出了仁政思想 B.“二程”以为天理与仁密切相关
C.朱熹认为仁是天理的反映 D.黄宗羲批判了君为臣纲的仁学思想
25.完整地归纳,在以下儒学思想家中主张人性本善的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王守仁 ④朱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14分,29题6分,共50分。
〕
2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
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那么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
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6分〕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2分〕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然那么予之是非也又安能已!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今日非矣。
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
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答邓石阳书》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假设无私,那么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德业儒臣后论》
材料四 童心者,真心也,假设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假设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心论》
材料五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假设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也不可为天地矣。
〔1〕前四那么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思想?
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揭露和批判?
〔8分〕
〔2〕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中的观点有何不同?
〔3〕简要评述李贽的观点。
28.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世界文明史的瑰宝。
回答以下问题
〔1〕儒家学派是由谁在何时创立的?
儒家思想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在何时确立了它的正统地位?
〔2〕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能够为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29.据孙浩然先生《〈道德经〉与帝王年号》一文,许多帝王年号都渗透了道教文化的因子。
如汉献帝的“延康”、隋文帝的“开皇”等采撷自道教经典;
唐玄宗的“天宝”、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蕴含着道教祥瑞。
更有一些就直接采自《道德经》,例如唐代宗的“广德”、宋仁宗的“明道”,元英宗的“至治”等……这些对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或可有所裨益。
回答:
上列现象及其鲁迅的论断对于你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会有怎样的思维拓展?
写出你的认识并且就思想文化层面举出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技巧例如
1.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题技巧】此题是一道理解性的材料选择题。
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性思想。
可以依照题干中的背景性提示〔资本主义萌芽〕在理解四个引文材料的选项后,进行正确的判断。
虽然是古文材料,但是题干的暗示降低了难度。
正确答案是C。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那么民免而无耻;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材料中的“刑”“德”“礼”三个关键字的含义。
意思是:
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治理百姓,百姓虽然暂时不犯法,但没有羞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百姓就有了羞耻之行。
如此,我们就能判断,材料主张用“礼”和“德”来治国。
显然这是孔子的主张,正确答案是A。
思想史部分的解题很大部分取决于对思想主张的理解。
3.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南宋儒学的有关知识和儒学的地位变化,有史有论,史论结合,考查学生的历史脉络意识和准确简明的历史概括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能力。
解题时,要依据题目规定的历史时段,逐一概括,不能因为纵向的跨度而遗漏某个时段,这很关键。
此外,在回答思想时,不能杂乱无章,要揭示核心部分,这是平时学习过程中是否重视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表达。
关于变化,同样要注意历史时段的表述,否那么就表达不出题意了。
【参考答案】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和荀况。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荀子为仁政提出了理论依据“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南宋以后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两代理学继续作为官方哲学居于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
基础测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1.A2.B3.C4.C5.D6.D7.D8.A9.B10.D11.C12.B
【二】非选择题
13.〔1〕孟子。
其思想根源于孔子。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墨家。
本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反对战争的思想。
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选贤任能。
〔4〕百家争鸣。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4.此题比较开放,首先要概述在三人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所学谈看法,并且尽量结合身边的事实来论证。
思路提示:
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这些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
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15.〔1〕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2〕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社会进入向封建制转化的时期。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6〕教育和学术领域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而发生变化。
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7〕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8〕夏商周时代的文化成果,奠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C2.B3.C4.B5.C6.B7.D8.A9.C10.A11.C12.A
13.〔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
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如能答出如下内容:
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
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那么可以加分。
〉不同点: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
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4.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
西汉前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向思想文化专制的方向演变。
与国家的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相关。
任何思想文化现象都受特定的历史时代制约。
第3课宋明理学
1.B2.A3.B4.C5.B6.C7.A8.D9.A10.B
11.〔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先理后物。
〔2〕材料三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而材料【一】二那么认为“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
〔3〕将一切事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内在的主体性取代外在的客体性。
〔4〕从程朱理学转向心学阶段,理学走向极端。
积极意义,例如: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
12.程朱理学主要由“二程”和朱熹的思想构成。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③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而理之源又在于天理;
④心性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尤其要“存天理,灭人欲”;
⑤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13.“良知”在王阳明认为就是本心或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心,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存在着的,是天地之心,所以,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没有“良知”,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所以“生民之困苦荼毒”的疾痛远不如“无是非之心”的疾痛。
但他又认为,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知行合一以遏制伪善流行。
就一般意义上的加强道德修养、“致良知”来说,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但是,他的良知说,陷入一种主观的唯心的思辨中,却是不足取的,也不是对认识和实践的科学说明。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B2.D3.A4.C5.D6.C7.A8.B9.C10.B11.A
12.李贽;
依据:
从“好高那么倨傲”、“好洁那么狷隘不能容”中判断他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13.〔1〕王夫之;
独到之处:
用“气”和“理”来比做物质实体与是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顾炎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1〕是一种主客之间的矛盾冲突。
〔放宽要求,也可以答统治和被统治、盘剥和被盘剥的关系。
〕作者认为君主当是客,百姓才是主。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荀子认为君为舟民为水。
〔2〕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天下不得安宁的根源。
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倾向。
〔3〕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想要求,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他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只是限制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
单元测评
1.C2.B3.A4.C5.B6.B7.D8.D9.A10.D11.B12.C13.A14.C15.C16.D17.A18.D19.B20.A21.C22.A23.C24.D25.B
26.〔1〕不同点:
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治世。
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鲁迅认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3〕朱熹认为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不可变更的,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这种不同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怀疑和动摇。
〔4〕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7.〔1〕材料一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封建正统派“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表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材料二中认为穿衣吃饭是百姓生活的根本大计,是人伦所在。
批判了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材料三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
材料四提倡人的“真心”“真人”,要求个性解放。
〔2〕王阳明要人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义理,义理的标准是良知。
李贽要人保持童心,反对义理,以为义理会蒙蔽童心,义理懂得越多,童心就丧失得越多。
〔3〕李贽生活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
他所宣扬的自私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
28.〔1〕孔子。
春秋时期。
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且设立太学,教授儒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3〕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他强调以德治民,这些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想。
孟子进一步发挥,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具体设想,荀子那么主张学习礼仪来提高人的素养。
这些思想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武器。
29.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它不断地容纳和吸收其他学派和宗教的思想,因而才能不断发展。
成为正统以后儒学就已经不是单一的先秦的儒学了。
魏晋以后,儒学就吸收道教、佛教的精神,程朱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新儒学体系。
其实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是官方的,是哲学层面的。
民间的和“士”的传统文化中,道家和道教思想更具主流性。
〔此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以在更开阔的视野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适当展开研究性学习,可以分出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