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六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阅读专项六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专项六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层意归纳法(将段落中各层意思连成句子),摘句归纳法(找中心句、过渡句),提问归纳法(对内容提问)。
3.怎样给段落划分层次?
按连贯关系分层,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按因果关系分层,有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两种形式。
按并列关系分层,各内容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按总分关系分层,有“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
4.怎样归纳主要内容?
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
段意归纳法,将各段意思连起来组成完整的句子。
重点归纳法,只要抓住重点段落的意思,再加上必要的补充交代就可以了。
审题归纳法,将题目的意思具体地扩展成一句话。
摘句归纳法,找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补充一些词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
5.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回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
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详见上面第4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可以学习这四种方法:
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
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6.怎样给文章加标题?
加标题前要读懂想清楚,标题要体现文章的什么内容。
文章标题有这几种类型:
以时间为题,以地点为题,以事件为题,以中心为题,以景物为题,以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为题。
7.怎么找中心句?
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所以找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也会在段的中间。
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不会很长。
谨记:
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特殊情况。
8.怎么找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位置上,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内容上,这样的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
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还是根据内容判断。
常见的过渡句通常伴有关联词(不仅……还……、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然而、却等等)。
所以,如果段的开头出现上述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一般是过渡句。
9.怎么找呼应句?
所谓“首尾呼应”表明了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的相对位置。
如果已知句在文章的前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后面;
如果已知句在文章的后面,响应句一般在文章的前面。
相互呼应的两个句子应该有相同或意思相近的中心词,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如果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而且一个在文章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后面,它们互为呼应句。
10.语境分析题注意些什么?
语境分析题是指需要结合原文去理解的一类题目。
一般分两种:
①结合文章,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分析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及作用。
做这类题目时,一定不能脱离上下文。
理解含义时要紧扣文章,表面或最直观或较绝对的意思不可取;
分析作用时一定要围绕中心思想,尽量往中心思想上解说。
11.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选材是否突出了中心,详略是否得当。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看看文章为表达中心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记叙顺序。
有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如《飞夺泸定桥》)、倒叙(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如《月光曲》)、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如《凡卡》)、补叙(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分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如《课间十分钟》)。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还可以从表现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如象征法(《白杨》)、对比法(《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托物言志法(《冬夜杂咏》)、衬托法(《鸬鹚》)。
12.不同体裁的文章该怎么阅读?
写人的文章。
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事的文章。
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景的文章。
写景的文章有三类:
游记,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生活外所周围的景物。
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并列结构(《林海》)。
体会思想感情。
状物的文章。
状物文有三类:
状静物(《长城》)、状动物(《燕子》)、状植物(《我爱故乡的杨梅》)。
写静物的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写植物的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
状物文的写作目的总是要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四、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
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
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
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
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
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
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
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
×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
”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
”词能不能删掉?
①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
”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
比喻:
生动形象2。
拟人:
形象生动3。
夸张:
突出特征4。
排比:
加强语气5。
反问:
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阅读训练
精神救助
张莉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善解人意的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解囊相助。
可是,一个没坐过火车,没看过电视,连50元人民币都没见过的山村小女孩,面对我的盛情邀请,竟然对城市的繁华不感兴趣。
那年,我在瓦房店乡百车沟小学采访一位小学教师时,有一个小女孩从门缝里看了我好久,我笑,她也笑。
老师介绍说,她叫范春芳,好学生。
家里爸爸傻,妈妈哑,生活可困难了。
两次辍学,她又靠养鹅、采药卖钱,回到了学校。
后来我们结交成了朋友。
夏天,在女儿的催促下,我接她来沈阳度假。
我们登电视塔,逛公园,吃烧烤,唱卡拉OK,她却木然。
一路上总是问我:
“阿姨,妹妹的旧书能给我几本吗?
”“那当然,你头一次来市里,玩够了再说。
”她只好不作声。
晚上,我和女儿的说话声、电视的吵闹声都没能转移她的注意力。
她先把女儿给她的旧书放进书包,又拼命从女儿的新数学书上往下抄题。
我问她明天还想去哪儿玩,她说哪儿也不去了,想做完50道题,不会了还可以问妹妹。
也许她懂得,这个繁华的城市不属于她,学到手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范春芳来时穿了一件长长的金黄色的衫子,显然是成人穿过的旧衣服。
可她说这还是村长从救灾衣服里挑出的最鲜艳的一件呢。
女儿听得鼻子发酸,就从衣柜里往外掏衣服。
她拿出一套蓝白相间的学生套装递给范春芳时,我的心动了一下,那是我在女儿生日时花120元买的新衣服啊。
“这衣服姐姐穿太大,不合适。
”我拦了一下。
“上衣是短袖,下身是裙子,有什么不合适的。
”女儿没明白我的意思,范春芳明白了,“妹妹,你留着吧,这衣服太干净,不合适。
你再给我几本用过的旧练习册吧。
”女儿不由分说,先把衣服塞进她的包,又去找练习册。
我有些不好意思,给她200元钱。
她说:
“学费您已经给我交两年了,我不要。
”“拿着,这是零花钱。
”我也硬把钱塞进了她的包。
第二天范春芳要回家了,她抱着我的腿哭了半天:
“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对得起您。
”我嗓子发紧,说不出话。
从车站回来,女儿告诉枕头底下压着那套新衣服和200元钱。
还有一张纸条:
“阿姨,东西不带了,共拿走书21本,谢谢您和妹妹。
”
我突然感到这童心折射出我的心理残缺:
“自信掩盖着虚荣,善良搀杂着自私。
”自己的慷慨是有条件的,因为自己已经不需要了。
而那孩子却在我自私的施舍中感激涕零。
我糊涂了:
究竟是我从经济上救助了范春芳,还是范春芳从精神上救助了我?
11.文章题目“精神救助”的含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也硬把钱塞进了她的包”,这句中“也”字奇妙,联系本段相关语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母女二人赠送衣物的细节,你能读出了什么?
(2分)
14“自信掩盖着虚荣,善良搀杂着自私”,这句剖析深刻。
请就其所指内容和本句内涵分析。
(6分)
15.请概括文中“女儿”的形象,并分析该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扎特的力量
①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纪念他。
而在过去十年中,人们一直在为莫扎特的乐曲对多种疾病的神奇疗效而惊叹。
②为什么莫扎特的乐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巴赫、贝多芬或是肖邦呢?
美国一位研究癫痫症的神经科医师约翰·
休斯认为,莫扎特乐曲的治疗效果与众不同。
研究表明,80%的癫痫症患者因为病房内播放莫扎特D大调交响曲,其痉挛的强度减弱,频率降低,而用其他作曲家的乐曲进行类似的实验,却总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③约翰·
休斯认为,其奥妙在于莫扎特乐曲中旋律重复的独特方式。
莫扎特乐曲中的旋律每20-30秒重复一次,这恰好与我们的脑电流及人体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有着几乎一致的频率。
于是,莫扎特乐曲中的节拍能够对癫痫病人大脑中不规则的电流起到纠正的效果。
他接着解释说,癫痫病人在病情发作时是完全昏迷的。
可见,莫扎特的乐曲对大脑有直接影响。
④莫扎特的乐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智力的现象,是目前人们关注最多的。
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聆听莫扎特乐曲10分钟后,可以在智力测验中拿到更多的分数。
同样,反复并持续听过莫扎特某三段交响曲的老鼠,在一个复杂的容器中找到出口的速度,要比生活在其他环境中的老鼠快得多。
⑤此外,莫扎特的乐曲也能够对孤僻症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麦乐佳顿的女儿是个孤僻症患者,医生对她采用了音乐疗法。
她接受治疗时使用的耳机是经过改装过的,这种耳机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震动头部骨骼的方式传导乐曲。
莫扎特的乐曲会给患者的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这样,借助音乐的力量,改善了患者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麦乐佳顿起初对此种疗法抱有怀疑,但是现在她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⑥巴黎艺术家卡迪艾力正在为一幅作品的创作而烦恼时,突然失去灵感,完全无法使用蓝绿两色。
她也接受了音乐治疗,取得了很大疗效,蓝绿两色又一次地回到了她的画板上。
后来她说,莫扎特乐曲的效果实在太惊人了,感觉自己要10年才能完成的心理治疗,仅仅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
她感叹:
“莫扎特就像我的爷爷,在我被噩梦惊醒时,他会第一个过来安抚我。
相关链接:
莫扎特命运坎坷,但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有受到损害,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虔诚的教徒唱着温馨甘美的乐曲安慰自己,安慰别人。
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见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
(摘自傅雷《独一无二的莫扎特》)
1、文章第①段说:
“人们一直在为莫扎特的乐曲对多种疾病的神奇疗效而惊叹。
”这里的“神奇的疗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其”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此中疗法”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分别说明了什么。
(1)而其他作曲家的乐曲进行类似的实验,却总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觉自己要10年才能完成的心理治疗,仅仅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
4、“反复并持续听过莫扎特交响曲的老鼠,在一个复杂的容器中找到出口的速度,要比生活在其他环境中的老鼠快得多。
”这一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文章第⑥段中,巴黎艺术家卡迪艾力说:
”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和书
(1)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
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2)她卖了多少书?
怎样忙过来的?
没有人说得清。
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
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__________般清明。
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里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
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会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3)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4)“您要买书?
”“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
“请您取一下那本书。
”他指向那本装帧精美、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5)“您看过这本书吗?
”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6)她( )了:
“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
实在是因为太忙了。
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
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
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
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
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7)“您,认识我吗?
”年轻人突然问道。
(8)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
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
他笑了。
“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
”她( ),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9)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
”她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她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10)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
十五六年前,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
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
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
她咳嗽了一声。
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
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
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11)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
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
《孩子和书》。
(12)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一个诗人了。
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
年×
月
(13)天哪,他是诗人!
这诗人( )就是当年的孩子!
(14)“我要买书。
”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
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
“噢,又一个孩子。
”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15)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文相应的( )里。
(3分)
A.俨然 B.依然 C.竟然 D.茫然 E.当然 F.赧然
2、填进第
(2)段中横线上最合适的喻体是:
a.湖水 b.泉水 c.秋月潭水(1分)
3、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