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9146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加工贸易的问题与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4.3.2.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拉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9

4.3.3.完善海关监管模式10

4.4.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业务10

4.4.1.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业务的必要性10

4.4.2.积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10

4.4.3.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水平10

4.5.促进加工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11

4.6.推进加工贸易主体的转变11

4.7.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11

5.结论11

注释12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Abstracts14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及跨国公司贸易投资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及时抓住机遇,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

目前,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为主体;

存在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价值链短;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它的持续平稳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加工贸易利弊的全面衡量,目前我国仍需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综合全面的考虑,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外,还应实现主体的升级、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分布区域的合理化。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加工贸易优化升级的必然性,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加工贸易概述

1.1.加工贸易的内涵

目前,我们在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上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存在差异。

对加工贸易概念的界定在理论上存在两种定义:

狭义的加工贸易和广义的加工贸易。

狭义的加工贸易是指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

广义的加工贸易是指国外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利用东道国原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到东道国境外销售。

政策层面上的加工贸易则是从不同贸易方式所享受的政策待遇方面对其进行界定的,认为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装配后,将产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类型。

我国《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工贸易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因此,本文论述的加工贸易以政策层面的界定为主。

1.2.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加工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道路的新选择。

1.2.1.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

1776年,亚当·

斯密(AdamSmith)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增加社会财富,每个国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的现实中遇到了挑战,它无法解释一国在与其他国相比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与伙伴国发生国际贸易的情况。

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Ricardo)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也就是没有绝对优势,只要两种商品的成本差异不同,两个国家依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对于我国而言,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的低廉就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发挥加工贸易的优势来带动我国的发展。

但在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没有解释比较优势产生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俄林(BertilOhlin)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他们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例不同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生产成本的差异使得各国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且各国都能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贸易利益。

这一理论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和好处,对于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向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2.2.国际分工理论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比较成本优势与要素禀赋优势已渗透到生产的不同环节之上,国际分工不再停留在产品之间或产业之间,而是逐渐深入到产业内部和产品内部,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分工模式。

不同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的差异,可以选择参与到同一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可以分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上具有优势。

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表明,加工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上的国际分工。

借助我国在发展加工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并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2.3.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在进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经济活动,具有同类产品在贸易伙伴之间双向流动、产品之间替代性强和生产要素投入相似等特点。

产业内贸易有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方式,前者是由于产品质量的差异引起的,后者则是因为消费者的不同偏好造成的。

加工贸易表现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生产环节在不同国家的贸易,因此既可以存在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之中,亦可以存在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中。

1.2.4.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其利得关系,就是外贸乘数效应。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将投资乘数理论推广到外贸领域,得出外贸乘数理论。

认为外贸的发展,出口的增长,会引起经济出现乘数效应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增加。

如果设K代表外贸乘数,那么:

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MPI———表示边际进口倾向;

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说明一国应通过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通过扩大出口需求有效地解决本国劳动力等各种资源的闲置,同时出口需求的不断扩大也不会与国内产业争夺资源,在此前提下,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是积极的。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已达到出口总额的50%以上。

但加工贸易的出口,仅收取工缴费,附加值不高。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利用进口的产品进行加工后再出口,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大,难以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2.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

2.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作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国加工贸易的起步阶段,大约从1978年到1987年。

1978年8月,广东省珠海县香洲毛纺厂签订了第一份毛纺织品的来料加工协议,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从此拉开了序幕。

1979年,我国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加工政策,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大门一打开,外国商人纷纷前来寻找商机和发展机会。

加工贸易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当时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一种主要贸易方式之一。

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以赚取加工费为目的,加工程序简单,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务,并逐渐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

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

加工贸易稳步发展,198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91.8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826.5亿美元的23.21%。

第二个阶段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阶段,大约从1988年到1995年。

改革开放近10年,加工贸易发展的势头迅猛。

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了加快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1988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也称“两头在外”的政策。

由于政策的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

同时,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增速减缓,进料加工发展迅速,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192.5亿美元,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出口额,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个阶段是加工贸易的稳步发展阶段,大约从1996年到2001年。

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监管经验,管理方落后,出现了走私、逃税等现象,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的秩序。

因此,这一阶段,国家重点打击与加工贸易相连的走私、逃税等现象,出台各种政策与措施来完善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为其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阶段是加工贸易存在问题,需转型升级的阶段,大约从2001年到现在。

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面临国际上的竞争也随之加剧。

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是靠赚取加工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地位。

如何进行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便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2.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

加工贸易3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加工贸易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我国对外资的利用是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开展而共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的来料加工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早形式,之后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创造了便利条件,因此外商投资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则成为加工贸易特别是进料加工贸易的主体。

从表1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3.7%,可以了解到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重要性。

相比较之下,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虽连年保持缓慢增长,但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

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表1各类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单位:

亿美元、%)

年份

总额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金额

比重

1995

1320.7

791.2

59.9

512.9

38.8

16.6

1.3

1996

1466.0

945.7

64.5

499.5

34.1

20.8

1.4

1997

1698.1

1114.9

65.7

556.0

32.7

27.1

1.6

1998

1730.4

1174.4

67.9

526.1

30.4

29.9

1.7

1999

1844.6

1272.1

69.0

537.1

29.1

35.4

1.9

2000

2302.2

1657.8

72.0

590.7

25.7

53.7

2.3

2001

2414.3

1769.0

73.3

570.9

23.6

74.4

3.1

2002

3021.7

2287.6

75.7

634.0

21.0

100.1

3.3

2003

4047.8

3220.3

79.6

631.2

15.6

196.3

4.8

2004

5497.2

4500.1

81.9

712.6

13.0

284.5

5.2

2005

6905.1

5778.7

83.7

760.3

11.0

366.1

5.3

数据来源: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

2.2.2.机电产品是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之下,产品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大大提高。

截至2008年,机电产品已连续1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53.8%。

机电产品进出口已经成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支撑。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

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420.2亿美元;

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4156.1亿美元。

表2加工贸易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情况(单位:

亿美元)

年份

产品

2006

2007

2008

机电产品

2273

3234

4267

5494

7012

8229

高新技术产品

1102

1655

2182

2815

3478

4156

根据2003-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2.3.加工贸易集中在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首先从广东开始,随后逐步扩展到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方,因为东部省份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成本较低。

据海关统计,2008年,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位。

其中,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

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此外,北京进出口总值2717.1亿美元。

上述4省市进出口合计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5.2%。

2.2.4.以周边地区和发达国家为主要进出口市场

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则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而日本,台湾,东盟,韩国又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表3:

2008年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

国家(地区)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欧盟

4,255.80

2,928.80

1,327.00

19.5

19.6

美国

3,337.40

2,523.00

814.4

10.5

8.4

17.4

日本

2,667.80

1,161.30

1,506.50

13

13.8

12.5

东盟

2,311.20

1,141.40

1,169.70

13.9

20.7

7.9

香港

2,036.70

1,907.40

129.2

3.4

0.9

韩国

1,861.10

739.5

1,121.60

16.2

31

8.1

台湾省

1,292.20

258.8

1,033.40

3.8

10.3

澳大利亚

596.6

222.4

374.2

36.1

44.8

俄罗斯联邦

568.3

330.1

238.3

18

15.9

21

印度

517.8

315

202.8

34

31.2

38.7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

3.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

毫无疑问,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3.1.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低,增值率增长缓慢,价值链短

目前,加工贸易还呈现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即加工贸易大规模的出口是建立在大批量进口基础之上的。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本身技术水平低,只能承接简单的加工组装、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工作,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使得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低。

从表4中可知,低附加值导致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普遍偏低,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加工地,但高附加值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仍在国外,所以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

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

留在国内的增值环节越多,则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产品增值就越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

“两头在外”,原材料的采购和制成品的销售均为外商控制,加工贸易企业无法提高其国内采购率,国内的增值环节减少,很难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

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增值空间非常有限,企业获利较少。

表41994-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附加值变化(单位:

%)

1994

增值率

26.3

41.9

52.4

50.7

48.7

56.9

47.2

48.4

47.9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2005年)计算

3.2.加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首先从广东开始,随后逐步扩展到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方,借着改革开放的动力,这些省份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工贸易较为发达。

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离海远、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较差、运输成本较高,从而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不均衡。

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加工贸易不再有更长远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广阔,劳动力供给充分,加工贸易迁移到中西部地区,将适合其长期发展。

国内企业甚至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在现阶段仍然以服装、纺织品、玩具等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主,生产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因而成为加工贸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阻力。

3.3.加工贸易监管力度不够,走私、逃税等现象严重

我国加工贸易布局分散,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又涉及海关、外贸、税务、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管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法律调整力度不够,使得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逃税。

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走私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采取少报多进、多报少出等瞒骗手法走私,犯罪分子通过制造假手册、假单证、假签名手段走私,钻监管和审批的空子进行走私。

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国海关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1190起,案值75.68亿元。

侦办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犯罪案件157起,案值13.7亿元,涉嫌偷逃税额2.72亿元;

侦办倒卖减免税设备犯罪案件29起,案值4.62亿元,涉嫌偷逃税额8574万元。

严重的加工贸易走私活动,不仅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还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对国内经济影响很大。

3.4.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方式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深加工结转政策在其制定和执行上都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出口退税作为我国政府鼓励国内企业从事出口导向型生产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吸引外资、促进外贸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现行出口退税体系中,使用国产料件的成本高于使用进口料件的成本,使许多原本可以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转而使用进口料件,最终制约了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替代的进程,降低对国内产品的采购率。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深加工结转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涉及海关、质检、银行、税务、对外贸易等部门,部门之间政策的协调就尤为重要,而在实践当中,由于各个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少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之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4.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转型升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势在必行。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对加工贸易的未来发展制定中长期的规划,进一步明确其转型升级的方向。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或加工环节,逐步实现转型升级。

4.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及跨国公司贸易投资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剧烈,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产业内生产环节的分工。

企业就必须集中精力在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或生产环节,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而加工贸易,可以让我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上形成装配与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分工。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就能实现在产业链上从低附加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