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8602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字经》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还知晓了三才四季五行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常识,知晓了从古到今历史朝代的兴替,知晓了古代勤学的典范如赵普、孙敬、苏秦、孙康朱买臣、李密、粱灏、李泌、蔡文姬、谢道韫、刘晏等。

总之,开设国学课意义深远。

学生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累的经验

1、深入理解原文思想意义。

《三字经》包含了《孝经》《礼》等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它教会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与同学,如何勤学增长才干。

也包含了历史知识和古代典籍介绍。

我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增长见闻。

2、以故事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

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仓颉造字”“女娲补天”“高山流水”“湘妃竹的传说”“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陈桥兵变”等故事。

3、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因为《三字经》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三字一句,很适合学生的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知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

4、我在教学中贯彻“三化”的理念,即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

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经典文学的情境。

生活化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5、坚持不懈地检查诵读背诵。

每节课留出15分钟给学生朗读背诵,一节课所学内容做到当堂成诵。

背诵做到人人过关。

设立《三字经》学习组长,组员到组长处背诵过关,组长到学习委员处背诵过关。

这几名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

6、我们还组织了不少国学课外活动。

活动有:

国学写知识竞赛、朗诵经典比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绘画展示、讲国学故事比赛、国学学习心得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5年1月22日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理解三字经前四句的内容。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积累名句:

人之初,性本善。

了解典故:

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

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

这句意思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孔子“性无善无恶”。

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

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补充故事:

《周处》。

“近”,接近,类似;

“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

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2、苟不教,性乃迁。

“苟”,假如,如果;

“教”学习,受教育,管教;

“乃”,就会;

“迁”,变化。

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

“贵”,重要的,好的方面;

“专”,专一。

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

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

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

我们来看看。

“昔”以前,古时候;

“择”选择;

“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讨论: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

“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

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课时

1、理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2、朗读、背诵三字经前八句。

1、理解:

人应该通过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

2、积累名句: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

3、背诵:

本节课所学句子。

理解“人应该通过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的道理。

授课基本内容

1、回顾三字经1-4句内容

2、授课内容如下: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3、组织学生朗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二、讲解5——6句:

1、提问:

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释词与译文:

养:

生养,养育。

过:

过错,罪过。

惰:

懒惰,这里指没有尽到责任。

非:

不是。

宜:

应当。

生养了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了。

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其父生其子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三、讲解7-8句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

那么。

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琢:

琢磨。

器:

器皿。

方:

正当。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读书学习,就不懂知识和道理。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

四、朗读、背诵新学的句子。

五、小结: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猪。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

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

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三课时

1、理解三字经9-12句内容,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2、了解典故: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授课基本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2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3、组织学生朗读。

一、三字经前两段试背或朗读

二、前八句内容复习:

(板书)善——教育——专,从小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怎么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阳光的人。

三、学习新内容:

1、提问:

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

(如果,假设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2、讲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讲解: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孔融的故事)

备注: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3、提问: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是什么在驱使他们?

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

(善,恩)

引入:

感恩。

4、释词与译文:

温:

温暖。

执:

把握、遵守。

首:

首先。

次:

其次,第二

弟:

通“悌”,尊敬兄长。

见闻:

看见、听见

东汉人黄香,九岁就知道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谦让的道理,是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看多听古今做人的道理。

学习算术可以知道数量,学习文章可以知道古今道理。

从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是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5、深讲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

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6、孝悌了,就可以做善事了吗?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讲解后两句

联想:

学无止境——(数学教育的发展)

科技兴国:

请同学们为了理想好好学习各科文化知识。

补充故事:

仓颉造字。

四、朗读背诵今日所学。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和师长有恩于我们,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懂得孝敬尊重他们。

让我们胸中常怀感恩之心吧!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三才者”至“应乎中”。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以自然为师。

如何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达给学生。

1、《三字经》的新句子:

“三才者”至“应乎中”。

2、结合句子,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阐释“天人合一”。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读2遍:

第1遍,教师领读,第2遍,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三才者天地人:

“才”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

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

天、地、人;

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

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

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

《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

“三大”)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

(答案:

天大,地大,人大)。

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

“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

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补充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

2、三光者日月星:

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提问:

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

(光有什么作用?

)人会“发光”吗?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什么叫“纲”?

“纲”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

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

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

“三纲”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后面十义会提到,此不作详细讲解)

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与上节课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补充:

黄帝制历法:

黄历。

二十四节气歌数九歌

4、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

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女娲补天。

四、朗读背诵:

从“三”开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三才”“三大”“三光”“三纲”“四季”“四方”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

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至“爱恶欲,七情具”。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概念:

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

3、感受“诚信、承诺”的力量。

1、初步了解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2、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学习古人做人的五项原则“五常”。

3、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原文。

初步了解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诵读《三字经》里的新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至“爱恶欲,七情具”

解释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

讲历史上一个有关信任和承诺的小故事:

情同朱张

课前准备:

黑板上板书本节课讲授的新句子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

<

三字经>

>

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和“六”

先扫除生字:

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

然后朗读:

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

第二遍集体诵读;

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三、解释概念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还对应一定的时间段。

五常:

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

仁指仁爱宽容,义指得体,礼指中正谦虚恭敬,合乎规范,智指有才能明道理,信指专一守信。

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

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

(可以请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讲一讲,补充故事:

《情同朱张》)

六谷:

人们种植的几种粮食作物:

稻:

即大米;

梁:

高粱,小(粟);

菽:

大豆;

黍:

黄米(粘的);

稷:

黄米(不粘的);

麦:

大麦,小麦;

人们常说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没有包括稻,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

现在人们讲“五谷”指稻、黍(小米)、菽(豆类)、麦、稷。

六畜:

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把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

伏羲与六畜的来源。

六畜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马的作用已减弱,其他几样还是很重要哦。

七情:

喜悦,愤怒,哀伤,恐惧,喜爱,憎恶,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要正确对待。

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情绪,并说说感受到这七种情绪的事情。

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四、小结:

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