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306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08310正文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Word文件下载.docx

thefilmandtelevisionplaylivelyandvividwithprofessionalactors,andthecharactersinthedocumentaryisrealAfricanprofessionalactorsofordinarypeople.Therefore,inordertohighlightthedocumentarynarrativeandvisibility,cannotignoretheroleofmusicinfilm,itsfunctionalstatusisalsomoreshouldmanifestinthedocumentary.

In2012,adocumentaryrecordedaccordingtotheChinesefoodasobjectofhumanistic"

afterCCTVeveningprimetime,quicklyleadtoTVaudiences.Throughfoodshowthehumancondition,stirringtheaudience'

stastebuds,notonlystruckachordwiththeaudience'

slocallove,alsoletalotofpeoplehasastronginterestonmusicinthemovie,atthesametimealsoletusfeelthemusicinthefilmforthefirsttime.In2012throughthenationalfire"

astheresearchobject,aimedatthelarge-scaledocumentaryreflectthetypesandfunctionofmusic,emotionalsublimationandthedeepeningofthethemeandstylecastingfunctions,andsumsup"

musicsuccessandsignificance,hashighacademicvalue,forthefuturehealthydevelopmentofChinesedocumentaryputsforwardconstructiveopinion.

Keywords:

documentary;

music;

type;

function;

onthetipofthetongue.

一、国内优秀纪录片音乐简述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和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开始怨恨虚伪、渴求真实;

厌恶空谈、崇尚实际;

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这时,纪录片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于是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随后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纪录片,其中音乐的运用将纪录片的内涵和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型纪录片《故宫》可谓是鸿篇巨制,其中音乐的运用更是精妙。

《故宫三部曲》是神思者为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其配乐精湛若斯,音乐符跌宕,主题曲随着历史叙述的起伏不断变换着节奏,低沉的打击乐仿佛敲响了永乐朝的大钟,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代表着他们心中思慕的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

《故宫之迟暮》这首乐曲是主题曲的再现。

一开始的二胡独奏就足以叫人心醉神迷,其神韵正像贾鹏芳的不少作品──极美而不悲。

而以笛声替代电子音色的副歌部分也动听多了。

后半部弦乐的加入更将曲子推向另一个境地,是明与暗的交叠,宏伟与沧桑的交融,历史与未来的见证,耻辱与希望的凝结。

在纪录片中,由于对音乐有规律的使用而使纪录片产生节奏,继而给整部纪录片增色的作品屡见不鲜。

音乐在纪录片《龙脊》中就是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出现的。

瑶族山歌配以流动的云和整齐梯田的画面,在《龙脊》中一共出现了四次,不仅使片子拥有了跳动的脉搏,而且使片子的框架结构更加稳重清晰。

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音乐《茉莉花》的反复出现也使片子产生一种节奏感,与《龙脊》有异曲同工之妙。

荣获第28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的《沙与海》,音乐应用极少,但其所用音乐均可谓是深化主题的典型。

片子中刘泽远父子俩打沙枣、捡沙枣,女孩滑沙坡,沙中埋着的驼骨,刘泽远父子在沙漠风暴中搞运输等等都是写意性较强的段落,拍得很有意味,叫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而音乐的运用,更把这些画面升华到一种人生的高度,特别是“人要活,风要来,想躲也躲不开”的一段声音,配上父子顶风沙搞运输活命的镜头,非常感性地告诉观众这个主题:

无论是沙里还是海里,要活下去都不容易。

这段音乐完整的展现了该纪录片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在纪实手法运用中显现和升华,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中国优秀的纪录片,如《毛泽东》《邓小平》《龙脊》《西藏的诱惑》《再说长江》《新丝绸之路》《森林之歌》《歌舞中国》《中国艺术大观之水墨意境》《唐蕃古道》《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走进喜马拉雅》等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不仅内容丰厚充实,音乐的精妙运用也给纪录片本身增色不少。

笔者从国内众多优秀纪录片中挑出了2012年火遍全国的一部以中国美食为记录对象的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从旋律、音色等方面入手分析音乐作为提升作品情感的功能,以及在音画关系的处理和音乐编辑上如何深化主题,旨在指出音乐于大型纪录片中体现的重要功能,即情感升华功能、主题深化功能、风格铸造功能以及社会传播功能。

二、《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类型探析

(一)《舌尖上的中国》内容简述

2012年5月14日开始,CCTV-1晚间10:

30的《魅力·

纪录》栏目陆续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该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摄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村落,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在娱乐心理和功利心理泛滥荧屏的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没有从众跟风,而是一头扎进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里,于市井阡陌山川江河中,寻觅中华大地上有关饮食的文化神韵和精神脉络。

片子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草根气息,深深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音乐类型

音乐与人声、音响共同构成纪录片中的声音系统。

纪录片中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两类。

1、主观音乐

主观音乐是指纪录片创作者根据纪录片的具体内容,服从纪录片主题表现在后期制作时加入的音乐。

主观音乐,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也就是说片中的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而是创作者对画面这一客观世界的感受,在后期制作时加工、组织上去的。

这种音乐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强度来补充画面不易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主观音乐包括选配的符合内容主题的现成音乐,以及专为纪录片而作的符合表达主题的音乐即原创音乐。

《劳作的春夏秋》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完整版主题音乐,它是全片其他音乐的衍生母体,主要用三个段落再现劳动耕作中的三个重要季节。

音乐的第一段落用快速激进的弦乐与高低跳跃的木管乐器,营造出万物亟待复苏的勃勃生机。

接下来双簧管甜美的音色如同一股清凉之风将时间带到了夏季,低音部持续跃动的弦乐继续进行着欣欣向荣的接力。

收获的季节到了,音乐的形象变得热闹、奔放和喜悦,忙碌而充实的秋天劳作逐渐升温,最后在高潮中逐渐进入尾声,作为对“大自然的馈赠”最朴素的感恩。

事实证明“画面跟音乐”确实带来了“1+1大于2”的效果。

这种主观音乐的运用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然观众陶醉在大自然的馈赠中。

一般来说,电视片配乐主要以器乐为主。

配器的精炼、通俗、清淡是它的一般规律。

这主要是由于在音乐与解说、音响交错或混合出现时,浓重的音乐常常会造成声音的相互干扰。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首音乐叫《水与火的艺术》,这一首音乐的起势是快速的节奏和点状的跳奏,钢琴弦乐和长笛轻快的音色先后快速交替、你来我往,一开始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期待感。

这首曲子非常符合纪录片中的场景再现手法需要。

这首曲子从主观上表达了人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与画面浑然天成。

2、客观音乐

客观音乐则主要指画面内人物自身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的自我表达的音乐。

但由于纪实拍摄所带来的对现场的不可干涉与无法控制,客观音乐也包括画面现场里环境音响中的音乐,比如歌曲、演奏、广播、收音机以及电视中的音乐。

它是现实存在而又无法排除的现场声音,并没有明显主观情感的流露,也不影响

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

这种音乐虽构成了纪录片的内容,但并不占主体地位。

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表现对象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气氛中最真实情感表达的音乐。

虽然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有一定的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在纪录片所起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电视纪录片的主观音乐反映了真实的客观世界,它包括鸟叫虫吗、风吹曹东、欢声笑语。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饮食类纪录片,自然而然,节目中会产生很多客观音乐。

比如烹饪油炸的声音、切菜剁肉的声音、动物在山间奔跑的声音、虫鸣鸟叫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大自然的客观音乐。

当然,客观音乐也包括画面现场里环境音响中的音乐,比如歌曲、演奏、广播、收音机以及电视中的音乐。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这首音乐比较轻快怡人,甚至带着童真的调皮与可爱。

第二集《主食的味道》里有一个小宁宁和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的段落。

故事里说“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所以,家的味道——正是这一首“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情感关键词。

这段音乐没有像前两首比较有设计性地去描摹某个季节、某种场面或者某种实体对象,而是将视角对准了“味”与“情”的关系。

音乐将电子音色和乐队音色做了结合,再通过轻松愉悦的打击乐、提琴组的跳弓演奏、木管乐器的小清新旋律,将美食滋味和人情滋味做了尝试性的对接。

音乐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由来已久。

堪称世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已经引入了音乐。

此部纪录片是由美国人弗拉哈迪于1920至1922年拍摄的一部由爱斯基摩人主动参与的影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弗拉哈迪仅用一把大提琴,便出色地将纳努克一家人的冰雪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时急时缓的大提琴

与生动有趣的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观众在观看时,不仅惊叹于弗拉哈迪精湛的拍摄艺术,也惊叹于音乐出众的表现功能。

我们知道,由于现场采集声音的录音设备尚不完善,同时为了避免只有画面给观众带来的单调沉闷之感,早期的纪录片往往利用音乐作为化解冗长的手段。

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充分展露出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三、《舌尖上的中国》的音乐功能探析

(一)情感升华功能

相对于语言信息来讲,音乐信息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

音乐是情感升华的基本元素。

纪录片讲求的是用最原始的画面还原被拍摄者的生活状态,因此其情感流露和主题呈现往往会表现得比较零散、不突出。

这就需要一个能集中表现、引导和烘染作用的因素来强化画面的精神力量。

语言是很难做到的,而音乐与生俱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刚好可以来弥补电视画面和语言情感表现力不足的劣势。

《舌尖上的中国》有自己特有的主题音乐或前景音乐,每当劳动人民辛勤耕耘时,每当美味展示时,主题音乐就会响起。

在《自然的馈赠》纪录海南渔民出海的过程,运用了主题音乐《彩蝶舞夏》。

“夏之彩蝶,舞于花间,翼之轻盈,宛如清风,或憩或行,心之所向,翼之所往”。

海南捕鱼人林红旗捕鱼的过程充满了风险、艰辛和未知数,这样一首婉转灵巧的曲子配合着这样一个粗壮的、皮肤黝黑的打鱼人,折射了执着的不易和平凡的伟大。

音乐的转折带来了情感的升华,这种感觉是不言而喻的。

(二)主题深化功能

深化主题,即对事物外表下隐藏的真正内容的深度剖析。

对于纪录片来讲,画面是最重要的视觉要素,是导演所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基本场景。

音乐可以描绘各种主题的纪录片,无论在技术层面的音画关系的处理上,还是音乐内容的叙事语态上,作为纪录片音乐,主题深化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比较多,对深化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片子受到欢迎、备受赞赏的重要因素。

《自然的馈赠》中,介绍鱼把头石宝柱清晨吃饭出发时的情景时,《Ló

ri》清脆的声音响起,恍惚黎明已划破暗影,一种玻璃般晶莹剔透的弦乐声不但表现出查干湖结冰的环境状态,又衬托出石把头一种简单、淳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风格铸造功能

每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辅助纪录片来完成自我风格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纪录片中的音乐也体现着作品的风格特点与美学价值。

故无论选用已有音乐还是创作新配乐,都要基本配合整体作品的风格。

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七集作品中,每一集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情绪色彩和风格特征,故《舌尖上的中国》除了主题音乐串用外,每一集都有自己独有的音乐特点。

《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的基调主要是欢快的,有时候沉重也夹杂在欢快之中,赋予人生现实的多面性。

查干湖捕鱼的段落,为了说明查干湖渔民严守心口相传的规定“猎杀不绝”,把冬捕的渔网设成6寸的网眼,拉来的鱼儿几乎都在两公斤之上,背景音乐是一段天籁般的靡靡之音,沉重中不失纯净,这几乎是整个纪录片的风格和基调:

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才有辛劳的收获;

革新变革、遵循传统,才有美味的享受。

第四章《舌尖上的中国》音乐运用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音乐运用的成功之处

1.、抒情音乐蕴含艺术情殇

音乐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抒情性,如感情一般,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又风平浪静,会狂暴,也会安静。

它就像我们的情绪,能象征,能反映,也能传达。

我国电影作曲家王云阶曾经说过:

“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能使画面给人以生动自然的印象;

音乐给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具有第三度空间感。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

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辛勤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

2、写意音响——传达艺术感受

影视作品中除人声和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均属于音响。

最常见的写意音响是采用夸张的手法。

把原来听不见的声音放大到听得见,把原来小的声音放得更大,甚至震耳欲聋,或加上延时、混响处理。

音响在影视片中具有象征、隐喻、描写的作用,可以收到引人入胜、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将抒情音乐和写意音响完美结合,使音乐绝对不凌驾于画面之上,它润物细无声,不“喧宾夺主”,音乐的进出非常自然,音乐的表情与画面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心灵的感悟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在音乐运用上的成功之处。

(二)音乐运用的借鉴意义

1、注重音乐贴合画面,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纪录片中常用音乐来增加画面的变化和起伏,从而使事物、人物更加丰满、鲜明,来抵消观众对单纯解说所带来的枯燥感,让观众更加投入地获取信息。

当然所谓背景平铺,音乐就一定要紧扣内容,完全贴合所描绘的事物,反之便是画蛇添足。

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大量介绍各地烹饪美食的音乐,在画面用近景或特写针对每道菜的洗、切、煮、炸进行拍摄,面对这些重复的动作,单纯的解说和昏暗的画面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这时加入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让美味的食物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音乐贴合画面,使画面更加立体动人,是纪录片音乐选配中很重要的环节。

2、注意处理音画关系,加强画面的和谐性

视听艺术是艺术形式中表现手段与内容都更加丰富的一种形式。

音乐和画面都有着自身风格鲜明的特点。

音乐带给人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音乐在带动观众情绪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两者虽然不同,却能填峰平谷,彼此补充,带给观众最鲜明生动的心灵感触。

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有三种形式:

音画同步、音画平行和音画对立。

音画组合并非巧合,抑或形式上的拘拧,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但无论是音画同步、平行还是对立的组合形式,都是为纪录片的立意服务的。

《舌尖上的中国》的音乐都是为着不同的画面内容和场景主题创作的铺垫音乐,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变奏,但能与画面融为一体,突出主题。

如背景音乐《平和的心》主要是为《我们的田野里》里贵州糯稻一段谱写的,“用了单簧管走了一段非常民族化的音型和旋律,并配合着大环境的音色,来表现山区的宁静、纯美和从江县人的朴实善良”。

3、重视深化主题情感,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的运用在深化主题方面运用巧妙,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阿鲲原创的主题音乐《劳作的春夏秋》每一集开篇都有呈现。

主题音乐“偏重亲切自然、注重描摹、贴近生活、灵动跳跃”,刚好把零散的镜头衔接起来,画面跟随音乐的节奏,优美、自然而舒服。

《主食的故事》中,主题音乐运用了何真真创作的《彩蝶舞夏》,从南到北、不同的主食画面根据音乐的节奏,欢快地展示出来。

中华美食在蒙太奇艺术、音乐的节奏中打开了观众的味蕾,营造出传统温馨的中国家庭氛围。

《舌尖上的中国》凡是炒菜的过程几乎都会出现一首非常重要的前景音乐《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如《自然的馈赠》介绍江浙一带的春笋烧制过程,这首轻快,活泼、清新的音乐把诱人的美食更加凸显出来。

同样,《厨房交响曲》也是一首前景音乐,老黄父子制作火腿的过程,特别是手工腌制火腿中手的按摩、挤血、撒盐等画面都是按照音乐的节奏剪辑的,画面配合轻快的音乐,烘托出菜肴的美味。

音乐的选配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闻到了美食的味道。

五、结论

纪录片源于生活,和电影电视剧作品不同,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在于,通过对特定对象或主题的拍摄,在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表达出主创对生活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并根据这些来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而音乐的选择与运用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所以,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视听结合的瞬间,画面为音乐提供形象和场景,音乐为画面烘托意境和想象,表现出特定场合和环境气氛中的韵律与节奏,甚至能在画面之外给观众带来“感官的重现与回味”,从而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音乐优美动听,现场音乐真实自然,背景音乐适可而止,前景音乐触动心弦,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可见,音乐在纪录片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作为声音语言,与其他的电视语言一起构建作品的立体形态,从而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激发观众更多的联想。

托马斯·

斯金纳先生说:

“就纪录片而言,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1+1=3’的关系。

”也就是说,音乐与画面一起可以创造出第三种意境。

参考文献

[1]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姜燕.影视声音艺术与创作[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石屹.纪录片创作论[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胡维.浅议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09(8).

[6]张梦晗曾一果.音乐在大型文献纪录片中的作用——从《长安街》配乐谈起[J].中国电视,2010(11).

[7]杜剑锋孙红云.《舌尖上的中国》热情礼赞与无奈挽歌[M].声屏世界,.

[8]单万里.青蛙驮着蝎子过河的比喻——读解美国纪录片《失衡的生活》[J].当代电影,2003.

[9]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