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131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城职院223号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docx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以加强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努力建设好一批代表本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精品专业,逐步形成以精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实现我院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划分专业。

根据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需要为原则,从本校高职教育师资、实训等办学条件出发,遵循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规律调整和设置专业。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保持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

努力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学院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广泛开展市场调查研究

各学部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调研的内容包括:

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包括典型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通过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院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应把教师下企业实习、调研的工作制度化,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开展实习和调研工作,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教学经验。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必修、选修)、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集中实践环节五大模块构成。

一个专业设置多个相关方向的,在职业技能课模块中按方向设置子模块供学生选择。

每个专业一般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中设置5门左右职业核心课。

实验、实训和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各专业应逐步加大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

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相关课程,加大“双证书”制的实施力度,确保学生毕业时“双证”获取率达80%以上。

各专业应进一步整合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适当精减课程开设门数,加大课程实训。

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指导,根据岗位具体的工种或新技术、新工艺的变化灵活地设置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采取立项的方式进行。

各专业应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分析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提出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确定要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

申报课程应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确定课程开发负责人,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课程申报、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课程开发小组根据学院的总体部署开展市场需求调研,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搞好课程设计工作,组织开展教改实验工作。

(三)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要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弊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理念。

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改革

任课教师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开阔的学习空间,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扩大课堂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课程还应积极搭建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延伸和拓展学习时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要求教师进行必要的板书设计。

教师即使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仍要进行适当的板书,也要制作纸质教案,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任课教师要注意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考试评价改革

考试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逐步改变单纯考核知识的考试方法,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要逐步改变单一的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采用笔试、口试(或答辩)、闭卷、开卷(或半开卷)、现场测试(或操作测试)、实地调查、综合作业、项目评审等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和分段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原则上A类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30%,B类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

对于实践性较强或某些特殊课程需要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的,可由教研室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该课程平时成绩的主要结构,报所在学部备案;

平时成绩比例超过50%的,报教务处备案。

学院实行“双证制”,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并将部分课程考试评价逐步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可抵相应课程的学分。

(四)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是学院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强化内涵建设,打造品牌的重要举措。

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历年来推出的各类建设项目相衔接,主要包括: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特色教材、重点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建设,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在校级立项建设的基础上推荐申报省级建设项目,在省级立项建设的基础上推荐申报国家级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

各学部组织开展“质量工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切入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按照这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建设。

教学改革综合试验、精品课程、特色教材、重点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建设项目,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是内涵建设的具体内容,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这些具体项目做强了,才能打造出龙头专业、品牌专业。

各学部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些项目的建设中来。

学院遴选校级精品专业,优先考虑完成或者拥有上述建设项目、获奖项目的专业。

“质量工程”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学院从每年的预算经费中,拨出一定资金,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并给予承担项目建设的个人或集体一定的奖励。

2010年上半年,学院将启动“质量工程”总结工作,凡我院正式立项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部门均须参加总结工作。

根据我院“质量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省级“质量工程”总结范围主要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和各类技能竞赛;

校级“质量工程”总结范围包括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名师奖和各类技能竞赛等。

学院计划在2010年下半年对立项建设的“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期末验收工作。

学院要坚持“内涵式、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力争在各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参与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工作

为适应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我院与台湾对口院校开展校际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涉外旅游、物流管理等四个专业参加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工作,同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和相关台资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

各学部要以对台合作先行先试为契机,从本校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融‘教、学、做’为一体”等改革目标,通过闽台“校校企”三方联合组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专业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

结合学习研讨、专家辅导、参观考察、实践探索等有效途径,在教职工中进一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系列活动,引导教职工转变成人高教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理念,使全院上下在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等事关学院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关键在教师。

今后一段时期,学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和有影响的名师,充实到重点建设专业和新办专业中来,使教师的专业分布和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对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力度,积极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培训和管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实把教师风范评价与人事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适用效度。

以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工作为契机,聘请台湾合作院校教师及台企高工高管来校授课,借鉴台湾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全面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搭建规范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和验收标准》为依据,用一年的时间(到2010年底)对学院现有各类实验室进行合格验收,以确保教学实验室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部颁标准。

学院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分年度建设校内实验室,并按1:

1的比例资助学部与相关企业共建专业建设必需的校内实验室。

学院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应有固定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规模,并配备具体的实训实习指导人员。

学院和学部两级应加强与实训实习基地的沟通和对基地使用的管理。

学院负责对实训实习基地使用进行统筹协调,学部负责对应实训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加强与各实训实习基地的联系,配合基地加强对实训实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参加实训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实训实习工作的质量。

学院应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实训实习教学情况。

(四)建立专业建设的调整机制

专业建设应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

专业结构调整要符合学院办学的整体定位,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的专业应有明确的专业建设思路,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

原则上属于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应以符合学院发展定位为前提,整合到一个学部开设;

对培养目标相近,开设相同课程较多的专业,应考虑合并为一个专业,或在同一专业下开设不同的培养方向;

对在校学生人数不足80人、或近年的年招生人数不到30人、初次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暂时停开;

对投入大、办学效益差的专业,应予停开。

(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的管理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由社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知名专家及院校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和决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产学结合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调整和完善由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家、学院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开发、校外实训和学生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学院全面统筹和指导、教务处协调、各学部具体实施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2.加强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

建立校、系、专业教研室的专业管理机构,完善专业带头人制度,确保专业管理机构、人员职责履行到位,管理规范有序,运行稳定。

开展新生素质调查,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建立健全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会同专业负责人共同监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各学部要切实加强专业教学管理、改进管理方法,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按章办事,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3.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激励机制

制定专业建设评估与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建设措施、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产学结合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示范等指标提出具体要求。

应将专业建设考核纳入到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学院将尽快出台专业建设考核办法,奖优罚劣,与院内结构工资、干部晋职晋级等挂钩。

对列入重点建设的专业及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学院将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各学部也要制定相应的专业建设管理与激励惩处措施,把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情况同教师业务考核结合起来。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

教育加强专业建设意见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办公室2009年12月28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