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111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毛泽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了盖子”,说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

为了避免重走苏联的弯路,我们不能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首先是毛泽东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命题。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了,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指出,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必须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实行第二次结合。

他说:

“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已开始考虑,现在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就是独立思考,按中国的情况办事,……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怎样结合?

针对苏共产20大后的形势。

结合的两条原则: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是实现第二次结合的根本前提。

十月革命的道路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俄国创造性运用的结果,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社会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是各国革命的共同道路,它不是个别民族现象,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现象。

因此党中央指出,保持十月革命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强调,谁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这是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当然要求。

党中央指出,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的国情,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过去我们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样,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开始,毛泽东就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第二次相结合的任务,并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

毛泽东此时提出二次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不畏苏联的挫折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其次,为探索自己的社会化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以避免重犯苏联的错误,同时告诫我们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不犯错误。

毛泽东说:

在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意,赫鲁晓夫同样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为此党中央公布了

1.公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鼓舞的人民,特别是农民。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2.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搞建设需要文化知识。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鼓舞了科学工作者。

3.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繁荣进步的指导方针,后来也成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之一。

4.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向知识分子提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空白,激发了探索精神。

三、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在带领全党、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第一代领导集体,并不满足于实践上的轰轰烈烈,而是积极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想结合,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努力从理论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十大关系的内容:

前五个是经济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后五个是政治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个基本方针: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也成了随后党的八大召开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如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方面,指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产量一直达不到战前水平,提出今后我国要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

在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上,提出公私兼顾。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提出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在党与非党的关系上,提出了共产党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毛泽东曾经满意地说:

“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

除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外,还有68人做了大会发言,45人做了书面发言,70人准备好了发言稿。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集中探索。

八大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对社会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探索。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根本任务:

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大会还采纳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内容)。

政治上,大会确定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方针。

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历史背景:

苏共二十大;

国内罢工、罢课等情况。

2.主要内容:

4个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

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3.重大意义

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一个伟大理论成果。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邓小平: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

有些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

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

斗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击是必要的。

问题是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这一事情告诉我们,在涉及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绝对不动摇地反击,以免酿成大乱。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分为几个阶段:

大跃进由发动到高潮阶段(1957.11——1958.11);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阶段(1958.11——1959.7.22);

反右倾、持续跃进阶段(1959.7.23——1960.11);

国民经济调整阶段(1960.11——1966.5)。

(一)发动大跃进的原因:

1.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增强了信心;

(激发人民在短时期内……)

2.因为胜利,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3.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4.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估计不足。

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此外,国内整风运动中,一些工厂、农村出现了新气象,一些人认为可以比一五计划更快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

国际上苏联人造卫星,赫鲁晓夫提出15年超过美国,毛泽东提出15年赶上英国的口号。

于是为了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改变我们落后的面貌,毛泽东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

(二)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1.大跃进由发动到高潮阶段(1957.11-1958.11)三面红旗、人民公社

也有一些成就:

十三陵水库(120天建成),今天还为北京供水。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阶段(1958.11-1959.7.22)

队为基础、分级管理、三级核算、各计盈亏、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方针。

薄一波:

如果不是毛主席从纷繁的事务中,找出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的事业就可能被“共产风”所葬送。

3.反右倾、持续跃进阶段(1957.7.23-1960.11)

4.国民经济调整阶段(1960.11-1966.5)

(三)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评价

主要是在经济战线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取得很大成就(还清了全部外债;

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

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0年的石油大会战迅速建成了大庆油田等)。

1981年历史决议肯定:

十年中积累了经验、我国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此时期建立,经济文化建设骨干力量也在其时期培养起来的。

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毛泽东认为是其一生的两件大事之一。

(一)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抵御“和平演变”,避免资本主义复辟;

2.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国家政治状况做出了错误的估计;

3.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的煽动、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在探索如何防止领导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但讲话后不久在反右派斗争中,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观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仍是主要矛盾。

单有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是不够的,是不巩固的,匈牙利事件就是教训,还需要一个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在大跃进后中不久,针对西方分化和敌视中国的图谋,在党内外率先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

1962年8届10中全会重新提及阶级斗争,他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就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了。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到1966,加之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的煽动和利用,民主党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特别是干部状况作出了严重和错误的估计,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只有文革,通过公开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揭发,才能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

所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愿望是:

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找一条途径。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要论点是:

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恩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各界里,相当多数单位的领导权已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走资派已在中央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这实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党的九大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但是历史证明,这些理论既不符合马列主义,也不符合实际,更脱离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加之林彪等人的煽动利用,导致文革的发生。

(二)“文化大革命”的经过(教材已经写得很清楚,就不重点讲授。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11-1966.12)

2.全面内乱的形成(1967.1-1969.4)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69.5-1973.8)

4.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1973.9-1975.1)

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结束(1975.1-1976.10)

(三)对“文化大革命”和“文革”十年的评价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为了巩固社会主义,主要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对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一次失败的探索。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

历史悲剧不容重演。

“文革”十年:

要把“文革十年”与“文化大革命”区别开来。

由于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了进展。

[农业方面,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年均增产4.7%,工业、交通基础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比如成昆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完成。

一些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投产等。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5年卫星发射回收成功,截至1968年底,还清的外债,中国成为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完成,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

]国防方面,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对外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62个国家在此期间与我国建交;

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一)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的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它是一种探索中的失误。

首先,社会主义虽然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但已经有了苏联的经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图省事、走捷径,照搬苏联的经验。

而是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表明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其次,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不能不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既然是探索,就难免有失误。

再次,我们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造成的,相反,恰恰都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纠正的。

最后,我们必须把毛泽东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区别开来。

毛泽东他是在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征途上犯的错误;

而林彪、四人帮则是野心家、阴谋家,为了少数人的私利死不改悔,甚至不惜叛国出逃。

(二)犯错误的原因

1.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则刚刚起步,我们党和毛泽东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接连胜利、“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骄傲情绪。

(三)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1.我们党在犯严重错误时,但的性质和宗旨并没有改变。

人民群众依然把党看作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

我们党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我们党能够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并在广大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

3.尽管毛泽东犯了“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但他仍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仍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好不是什么夸张。

黄克诚:

“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急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

”“如果有人硬要说人和别人比毛主席要高明、功劳更大,那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4.要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经过正确总结的经验教训同样是宝贵财富。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员。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

‘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5.即使在我们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本节主要讲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的显著的成就。

它包括建设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理论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一)较快的发展速度

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

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

1.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率。

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率11.4%。

“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该增长率。

”——莫里斯·

迈斯纳[美]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明显提前

钢铁

煤(商品煤)

石油

发电量

化肥

水泥

棉布

1949

26

9

27

25

1957

5

23

13

1960

33

8

3

1978

7

4

1

3.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956.43亿元。

1.建成一批门类较为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

1949年

1976年

增长倍数

钢(万吨)

15.8

2046

129.49

发电量(亿度)

43

2031

47.23

原油(万吨)

12

8716

726.33

原煤(万吨)

3200

48300

15.09

3.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展(毛泽东亲自划分)

一线:

从黑龙江到广西沿海各省市区是一线,一向是前线。

三线:

西南三省,西北大部分地区,除了新疆、内蒙部分地区,湘西、鄂西、豫西、山西等地区。

中间地带是二线。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镇长的确物质和文化需要。

粮棉生产水平的提高

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316市斤。

棉花总产量从888.8万担增加到4110.9万担,亩产量从22市斤增加到56市斤。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1949年,全国小学入学率只有20%,文盲率高达80%。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和开展扫盲识字运动等,使90%以上的民众摘下了文盲的帽子。

1949-1976年,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的人数均大幅度增加。

2.文学艺术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文学艺术工作尽管不断受到“左”的干扰,但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戏剧、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3.医疗、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

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4岁,上升到1975年的68.18岁。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

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刘长春)

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三)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新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