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7603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活动二一人造露和霜

1.造露。

实验材料:

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实验步骤:

(1)在杯中放人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人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一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实验分析:

在碎冰中加人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的温度下降速度比较均匀。

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很多大水滴,这就是露。

实验结论:

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滴。

名师点拨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如装了热水的玻,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热水壶上方形成的"

白气"

、早晨革叶上的露珠等都是凝结现象。

可以表示为·

2.造霜。

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今要点提示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尽量使用纯净水,因为纯净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

 

杯子外壁出现了很多白色的霜花。

碎冰中加盐,目的是让杯中温度降至更低。

当冰水的温度是一5℃时,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

这里模拟露的形成。

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一15℃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小冰晶,这是模拟霜的形成。

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后不经过液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1)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壁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滴。

(2)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子外壁的霜花会便傻化成小水。

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3)我们的发现:

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

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

4.露和霜形成的原因。

小水滴,这就是露。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成冰晶,这就是霜。

5.总结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三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人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二十四节气"

,用于确定闰月的标准。

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依据太阳进行,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白露和霜降。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

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诱,因而得"

白露"

之美名。

白路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今右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下面不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 )。

A.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到墙壁上

B.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

C.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

答案:

A

解析: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七色光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七色光现象。

2.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3.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

B.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

【答案】B

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传播。

A.直线B.折线C.曲线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5.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正确。

A.铅笔变长了B.铅笔变细了C.铅笔向上折

C

水中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在水面以上看到的物体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好像向上弯折。

6.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7.以下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A.海市蜃楼B.小孔成像C.彩虹

B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

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滤光现象是光的吸收与反射现象。

以上选项B符合题意。

8.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A.任意物质中B.在空气中

C.在同一均匀物质中D.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均匀物质中。

9.物体的表面越(),反射效果越好。

A.光滑B.粗糙C.大

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10.潜望镜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A.光的直射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潜望镜是两面平面镜组合到一块可以从水下观测水面的物体,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潜望镜里有个平面镜,都与水平面成45°

的夹角,主要是为了观察方便。

11.用喷水壶制造彩虹,要选择()。

A.通风处B.背对太阳C.面向太阳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喷出的小水滴对光进行折射,形成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白天,背对太阳喷射水雾制造彩虹。

12.下列,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地震B.雷雨C.火山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

地球内力地质作用改变地球地表形态,形成地震、火山、断裂和高原、低地、海洋,雷雨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13.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

A.蓝色光B.黄色光C.太阳光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太阳光。

14.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很猛烈,可以使地球的局部地表在瞬间发生改变,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以下属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现象是?

()

A.火山爆发B.岩石风化C.暴雨后的山体滑坡

【答案】A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就像地震、火山。

15.我们常常看见彩虹出现在()。

A.雨过天晴时B.晴朗的天空C.多云的天气D.下雨之前

彩虹是下雨后天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

根据彩虹实现的条件,空中有悬浮的小水珠,有阳光的照射,符合条件的是雨过天晴。

16.我们在做滤光实验的过程中,要在()做这个实验。

A.阳光下B.黑暗中C.阴天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做滤光实验时,在手电筒上罩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再用手电筒照白色物体,看到光的颜色是玻璃纸的颜色。

实验要在黑暗中进行。

17.汽车的后视镜,是利用了光的()。

A.反射B.折射C.小孔成像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汽车的后视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万花筒,所以A符合题意。

18.物体在镜子中的影像与物体是()的。

A.完全一样B.上下相反C.左右相反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平面镜成像规律: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

19.下列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A.极光B.孔明灯C.月光D.闪电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以上选项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孔明灯。

20.用蜡烛作为光源的小孔成像实验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的蜡烛B.倒立的蜡烛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用蜡烛作为光源的小孔成像实验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蜡烛。

21.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蜡烛B.镜子C.白色塑料板D.黑色小孔板

以上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镜子。

22.光年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A.时间B.长度C.速度

光年字面解释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即光速×

时间=距离,所以是距离长度单位。

23.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造成的。

A.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

B.人工雕琢

C.酸雨的冲洗

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植物作用、动物作用等。

由于受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造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24.地震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在教室里迅速躲到课桌下

B.在家里,可以钻到床下、桌下、卫生间等

C.在外面,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D.高层住户马上乘电梯下楼

D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

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当地震发生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不能乘坐电梯下楼。

25.您想从白光中得到蓝光,可以用()的玻璃纸把其他色光从白光中过滤掉。

A.红色B.黄色C.蓝色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的颜色过滤掉。

您想从白光中得到蓝光,可以用蓝色的玻璃纸把其他色光从白光中过滤掉。

26.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

A.脚的反应比手快

B.手的反应比脚快

C.手和脚的反应一样快

手和脚跟大脑的协调能力不同。

大脑接受和传出信息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不同的部位反应速度不一样。

反应时间手比脚快,运动时间脚比手快。

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手的反应比脚快,所以B符合题意。

27.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___________引起的。

A.外部运动B.人类活动C.内部运动

【答案】C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

28.火山喷发,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靠地球内部的压力而沿着的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9.地震和火山爆发主要发生在()。

A.地壳板块边缘B.地壳板块中间C.与地壳板块没关系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由于板块交界处运动比较活跃,当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使地球的内能释放,从而形成火山和地震。

30.()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A.火山爆发B.破坏森林C.温室效应

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森林。

超速发展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形成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无关。

31.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作用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风化

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32.()不会风化岩石。

A.观察猜测B.风吹日晒C.雨水冲刷D.生物破坏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观察猜测不会风化岩石。

33.大脑重量占体重的()。

A.50%B.90%C.80%D.70%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

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

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整个脑的重量是1400克,大脑约占脑总重量的80%,就是大约1120克。

34.从脑出发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内脏C.头部和躯干D.头部和四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

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5.人的脑部在受创后,会出现短暂失忆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大脑具有的功能是()。

A.语言功能B.运动功能C.记忆功能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的。

人的脑部在受创后,会出现短暂失忆的现象,这说明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36.某病人左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很可能是他大脑()出现了问题。

A.左半球B.右半球C.左右半球中间

脑就是你自己的智囊。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

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技艺、书写等功能;

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情感等功能。

某病人左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可能是他大脑的右半球出现了问题。

37.下列自然灾害是由地壳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

A.台风B.地震C.沙尘暴D.旱涝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运用引起的。

B选项符合题意。

38.膝跳反射是()控制的低级简单反射活动。

A.大脑B.关节C.脊髓

膝跳反射是本来就有的,由脊髓控制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的控制就发生了。

膝跳反射是脊髓控制的低级简单反射活动,所以C符合题意。

39.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模拟的是()。

A.地球的运动B.事物的运动变化

C.事物的内部结构D.事物之间的异同

火山是由于地下的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模拟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

40.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

A.头部和内脏B.躯干和四肢C.头部和四肢D.内脏和四肢

41.负责“报告情况”的是()。

A.脑神经B.运动神经C.感觉神经

大脑是发出各项指令,这些指令靠神经来传达。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所以C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神经,要求学生掌握负责“报告情况”的是感觉神经。

42.()就像电话电缆,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A.脊髓B.神经C.皮肤

大脑是高级的神经中枢,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脑神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

从脊髓发现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所以神经就像电话电缆,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故选:

43.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的关系。

A.没有关系B.同侧C.交叉

44.神经越多的地方,皮肤的敏感性越( 

)。

A.强 

B.弱 

C.都一样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

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的躯干和四肢。

分布在全身各处的神经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是有区别的,有的敏感些,有的迟钝些。

神经越多的地方,皮肤的敏感性越强,所以A符合题意。

45.信号的传递需要经过( 

),才能达到神经中枢。

A.无中间步骤 

B.许多中间步骤 

C.一个中间步骤

信号的传递,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的传递,才能达到神经中枢的。

在中间靠神经递质的传导,来传递神经元的信号,有时需要很多次的传递,所以B符合题意。

46.在“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实验中,橡皮分别从相同高度落下砸到手背上和脚背上,最先有感觉的是()。

A.手背B.脚背C.一样

橡皮砸在手背上,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