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导学系统Word下载.docx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导学系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导学系统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呢?
小东:
我更喜欢剧本《半截蜡烛》,那个小女孩很机智,说话也很巧妙。
这组课文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相声《打电话》,那个人因为说话太罗嗦而耽误了事情,我们平时说话可不能学他。
是啊。
我还听说过一个《请客》的笑话,讲有个人因为说话不得体,把客人都气跑了。
看来,我们平时说话还真得注意点儿,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这样才能更号地和别人进行沟通。
剧本和相声这两种形式,我在课本里还是第一次见到。
通过学习,我对它们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课后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
5.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
6.拓展阅读相关文言文,积累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的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
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
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
他的父亲。
其,他。
(2)为设果:
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
以便给小儿看。
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
此,这;
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
没有听说。
未,没有;
闻,听。
(6)夫子家禽:
您家的鸟。
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
禽,鸟类。
[设计意图: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
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
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
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讲一讲杨氏之子的故事。
2.检查背诵。
二、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
4.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开展活动?
(学生交流)
5.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并且分工,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一周后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聪明有礼貌)
孔雀夫子家禽
妙(幽默、机智)
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
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
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晏子对国家的忠诚。
6.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
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
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
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
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
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
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
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
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
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7.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
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
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
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
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
(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
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板书: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导学系统
精读课文课后思考练习
14再见了,亲人
16桥
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
如: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
3.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小练笔:
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3.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
如,课文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略读课文连接语
15*金色的鱼钩
17*梦想的力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的事,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金子般的心。
默读课文,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联系实际说说读后的体会,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回顾拓展四交流平台
这组课文,每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是因为写的事情十分感人,只要我们入情入境的读,设身处地地想,就会被感染。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法上很有特点。
作者不但叙述了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表达了真情实感。
这几篇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大一样。
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之中;
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的是借景抒情的,还有的是……
14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
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
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6.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
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
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
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
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
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
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