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20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陆生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

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

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那么人心呢,彼此内心划限,互不了解的双方做好准备了吗?

”叶家兴说,“陆生到台湾,两岸或许更该让彼此的边缘变为历史的核心。

2013年4月,陆生任翰达刚到北京某招聘现场,就“单挑”十位面试官和撞上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

在台湾读大学和大陆有什么区别?

怎么会选择台湾?

这位手持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学位的男生,颇费番口舌解释,试图向面试官们“证明”自己的母校是台湾最好的大学。

另一位毕业自台大的女生,为了争取两家大陆招聘单位的面试,不得不在课业仍繁重的时期就开始“折腾”。

其中一家的面试就进行了3次,她每次得从台湾飞回去大陆一趟。

2012年11月内,她往返两岸飞了10次,“机票钱都得自己承担”。

而在这个月的同一周内,她完成了如下事情:

五份在线考核,两、三轮面试和两场学校的期中考试。

被称作陆生元年的2011年,台湾高校首次开放面向大陆招生,928位和任翰达一样的陆生奔赴台湾求学。

两年跨海“试水”后,却并非每个陆生都如任翰达早早去寻找“出路”——有人不得不决定延期毕业,有人纠结着筹备留学欧美的学术之旅,有人尚在毕业论文中挣扎,有人规划继续申读博士以留守台湾。

陆生中大部分选择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仅和大陆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今年的就业“寒冬”,还面临台湾陆生政策歧视所导致的未卜命运。

“(台湾学历)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般优越,也暂无明显劣势:

我们的状况叫做一切待定。

”回到大陆参加过数场面试的陆生方佩(化名)总结道。

“除了记忆和一纸文凭,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带回去的?

”另一位陆生“七七”则感慨,“这或许要交给时间的续集。

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轻人正尝试在不同选择之间探索出路,一面珍藏登“台”飞行的记忆,一面则触碰着“陆”的现实。

“一个都没解决”

“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就是陆生面临的尴尬。

第一代陆生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

在2013年6月中旬的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典礼上,陆生胡月在拨穗仪式(台湾毕业生把学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上竟摆了一道乌龙:

还未开始自己便拨了过去,还好台湾同学帮他拨回来。

与此同时,位于新竹市的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在为即将离开台湾的陆生举办“送旧会”。

在场的陆生詹洋洋因为陆联会会长一席惜别词,忍不住泪光闪烁。

在此之前,“离别感”早就在台湾陆生群体里蔓延。

在台北,陆生王钦曾策划发起过一场旨在帮助陆生就业的“2013第一届在台陆生就业人才交流会”。

然而,事与愿违,陆生和招聘企业互动的结果是“供求不对应,一个都没解决”。

王钦最终发现,一般台湾本土公司只倾向招台湾学生,而台企在大陆的公司则倾向招大陆学生,在台留学陆生只得“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这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尴尬。

即便回到阔别两年的家乡,作为唯一的台湾“海归”面临类似尴尬,还被家人质疑学历认证的未来价值,方佩却还是感到并不后悔。

“都还在摸索,第一代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

不经历就不会结果啊。

时至今日,作为台湾针对大陆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政策的产物,像她一般的陆生正在形成独特的群体:

比陆客更长久,比交换生更深入,均有某种台湾情结,赴台的动机体验大过镀金。

他们看到台湾所能给的最多是见识和视野。

2007年马英九参选“总统”时,“开放陆生就学”作为其重要的施政理念被提出。

2010年4月,立法委初审陆生到台法案,8月包含《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内的三份法案修正通过,正式打开对陆生的大门。

2011年台湾公布招生简章,作为首批“先遣部队”的陆生们才开启跨海求学之旅。

因为在台湾交换期间留下的好印象,官晴孤注一掷申请为首届陆生;

考虑到无需外语成绩,浙江人邓恺抱着“简单且试试看”的态度申请到台湾清华大学。

微生物学背景的刘未晨则是在考研失利后偶然看到台湾招陆生,本就认同台湾的包容、多元的他,立马感觉“运气好,可赶上”。

曾学新闻的徐旭经过对比的深思熟虑“香港学制过短,台湾刚刚好”而选择后者。

当然,也有个别陆生经过高考,绕过大陆的二、三本而选择台湾的私立大学。

但其选择后者的“热血”其实更多来自这些名字和印象:

几米、周杰伦、陈绮贞、三毛、李敖、席慕容和龙应台;

《康熙来了》的八卦、民国范儿、单车环岛和小清新,以及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海角七号》背后的小岛想象。

不少陆生早有各种工作经历,却把到台念书当成间隔年式的“尝鲜”。

这支队伍中不乏职场白领、海归人才,还包括若干在国内小有名气的讲师、时尚达人、专栏作者、媒体人和青年作家。

毕业自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北京人贾士麟,选择台湾是为了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读台大国际企业研究所的孙雯雯甚至为了做陆生而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

陈诚留过美,考过司法考试,当过时尚杂志编辑,在富士康做过经营管理后,为了体验人文环境决定放下一切来到台湾。

任翰达则认为成为“首届陆生”这个“开天辟地”的群体本身就比较吸引人。

他们更像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异动和制度性保障的争论而命运改变。

”首届陆生方佩对南方周末说。

不同以往的交换生,长期在台学习和生活,两年至四年不等而最终获取学位的陆生,“不是短期过客,而是和台湾本地学生同窗共读的‘麻吉’(闽南语:

朋友)”,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叶家兴始终关注陆生,在其观察中,这个试验型群体的意义甚至在于“捣毁两岸的‘墙’”。

“三限六不”

陆生参与台湾公共生活的经历,被叶家兴称为其在这个大学之外的“学堂”所修得的“公民学分”。

就读于台湾中央大学的阿鹏(化名)即将毕业。

如今,现实变得令人沮丧,他和台湾女友将被迫暂时两岸分离。

长达一年有余的爱情,曾令阿鹏决定尝试向多家台湾本地公司或驻台外企投过简历。

然而,这些简历最终都因台湾针对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三限为“限校、限量及限域”,六不为“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续留台湾就业”)而石沉大海。

这对情侣曾出现在一组恩爱照片中,令摄影师崔楠都艳羡,如今却面临凋零的危险。

“越来越担心异地了。

”必须先行返回大陆的阿鹏说。

“这就像是一场你早就知道结局的爱情。

”由于陆生无法留在台湾工作的政策,方佩也和台湾男友和平分手,“大家都很理性,知道不可能确定进一步关系。

方佩更清楚的是,这场“爱情”,除了悲伤的恋人,还有她和台湾“开始得很快很巧,结束却毫无悬念”的关系。

尽管很多陆生在初次到达台湾时,会对“低矮破旧的房屋,并不多么光鲜的建筑”产生失望,但仍在很短时间内爱上这座小岛。

陆生官晴将其对台湾的感情描述为“初恋”,“就是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

北京男生在飞机上遇见的台北女人直接认其做干儿子;

流落南部错过回程车的广东陆生,搭到免费便车;

丢失的钱包、电脑总会被人直接送还。

来自青岛的陆生,没想到过年时独自留在学校时,却被台湾同学请至家中吃年夜饭。

其家中同是山东人的长辈,离开家乡六十多年,再次面对年轻的老乡来客,念及乡音竟然隐约泛着泪光。

陆生们总是对这些感受台湾人温暖的细节津津乐道。

除此,更让他们心生神往和冲动的则是与台湾公民意识的相遇。

很多陆生意外地发现,台北也会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出现强拆事件。

贾士麟直接去到现场旁观民众发起的反抗运动。

持续关注一年后的他从打抱不平变为开始反思“这看似维护了个别受害者的权利,就都是正义的吗”、“抗争究竟是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就读台大药学所的曾维康,在台湾清华大学学习资讯工程的邓恺,都曾参与到台湾青年反媒体垄断跨年活动的现场。

这种前所未有的经历令邓恺直接从工科开始关注社会学,向自己发问“什么力量才能改变社会”。

北京人刘未晨则常常在做完实验后,下楼旁观台湾人为维护生态环境或公民权利呐喊,甚至是批评其“领导人”马英九的游行。

陆生孟维(化名)在选战正酣时的台北街口,看见某政党党魁的宣传车旁边赫然是老者举着反对标语在静坐。

孟维为老者安危担心时,才发现“在台湾这个包容的社会,立场完全对立的人也可和谐并存”。

因一封热帖声名鹊起的淡江大学陆生蔡博艺在其书中写过:

大陆是家乡,台湾是学堂。

这些陆生参与台湾公共生活的经历,被叶家兴称为其在这个大学之外的“学堂”所修得的“公民学分”。

佛光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陈忆芬在一份名为“我的恋爱学分:

谈陆生与台生相恋”研究报告中指出,“跨海恋”很少能修成正果,两岸不远,远的是心理距离。

交往过程中,最敏感的是政治,男女两方大概都会避谈政治。

方佩看到这则报告的时候,不禁调侃,“这何尝不是说陆生们和台湾这段短暂而美丽的邂逅呢?

撕裂

初来乍到的陆生们一度接到台湾人如下的发问:

“大陆的厕所是不是没门?

”“你们都只穿蓝和黑的服装吗?

热火朝天的毕业季,陈诚还记得在陆生聚会上大家传讲的著名段子。

回大陆找工作的师妹,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

而方佩面对的问题更令其窘迫:

请解释台湾的大学哪些比较好。

当方佩说到台湾清华大学,招聘官的反应是,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顺利找到工作的陆生朱昀则发现:

“在厦门,台大名气还是挺大的,很多人都知道。

但其他学校就不行。

比如国立清华大学,也是很好的学校,但是在大陆,即使是厦门,也没多少公司会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清华大学。

台湾学校在大陆的认可度确实是一个问题”。

然而,在方佩看来,这却不只是台校认可度的问题。

她很容易回想到过去两年间在台湾亲历的种种“殊途同归”,“这背后分明是两岸的共性,对彼此都缺乏了解”。

初来乍到的陆生们一度接到台湾人如下的发问,“大陆的厕所是不是没门?

”“你们会不会飞弹打我们?

陆生许慧慧(化名)曾经参加的某个活动现场,台湾观众可包容很多异见,还维护少数族群的权利,却在陆生起立讲话时嘘声不断,令其惊诧。

“其实陆生算是少数族群啊。

贾士麟会看到健保、奖学金等事项都被纳入“意识形态对立之下的产物”,“这个不够理性”。

“在台湾,个人对个人都很好,一旦涉及群体对群体,就疯了。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的博士王钦说。

藏在现实背后“撕裂”的一面,还表现在公共话语空间。

陆生们均可登录脸谱网和人人网时,才发现“结果脸谱网的版面全是台湾人讲吃喝玩乐,真正精神食粮的内容还是得在人人网看”。

叶家兴组织团队采访了近百名陆生,写成《陆生元年》一书,采集的故事中不乏如余泽霖、陈轩等“冒尖”的陆生在网络上论及公共话题,引发台湾“乡民”(即网民)针对“大陆人”的攻击。

那种情况,“看大陆人什么都是阴谋论。

”陈轩说。

就在不少台湾人还不知道存在陆生这个群体时,另一些台湾人正在竭力敞开心扉和陆生对话。

蔡尚谦,作为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会学术部部长,认为“每个大陆学生,都是一面镜子”。

其记录下多位陆生的故事,并尝试撰文呼吁台湾人“陆生来台是个难得机遇,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他们的思想,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优越与不足”。

隐形壁垒

北京人邱辰或许算是台湾交通大学最为著名的陆生。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一手建立了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并将其发展为目前台湾高校中数一数二的陆生自治社团。

刚刚毕业的他,准备回家再找工作。

回首开启为陆生维权之旅的起始,那还是初到台湾的时候。

他还能清楚记得陆生遇到的明显的不公正待遇,比如被分配住很偏的宿舍,原先学校保证学习优秀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奖学金,而这时却有了名额限制,管理学院7个陆生,学校明确说只有1个奖学金名额。

形成对比的是,隔壁的台湾清华大学,所有陆生都有奖学金。

邱辰开始收集陆生的意见,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要求和校长会谈。

学校很快批准了这一申请。

面谈时,大部分陆生都到场参加了。

会谈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后,校长很快将会议记录中涉及相关部门的内容用电子函发到各个单位,各单位的解决方案也随后被公示上网。

效率高得让人吃惊。

“在大陆的单一价值体系下,所有人都在阻挠你,说你应该为自己着想,这样才是对的。

但是在台湾,你做一些为大家争取权益的事情,台湾人会觉得这样很好,会鼓励你。

”邱辰说。

这些“战斗”经历对他影响至今,并使其对未来充满期许。

邱辰明确表示未来希望留在台湾工作,即便现在的政策还不可能。

台湾政治大学修读劳工法的陆生潘发銮,对未来的规划本为留台湾读博,但发现“制度保障并不好,不能工读,不能研究助理,经济来源都得靠家里,就不想读了”。

每年学费和住宿费13000元人民币,生活费若含往返机票则需4万的开销让其决定“就去德国或回大陆继续读”。

辅仁大学的陆生林楠则自有策略,若现行状况不可留下,何不继续在台攻读博士,“曲线式救国”静待,“或许某日政策就松动了”。

时值台湾开放招陆生第三年,针对“陆生赴台”政策“松绑”的呼声日渐高涨。

“陆生赴台”政策刚出台的2011年,1569名大陆学生申请报名台湾高校,录取的1017名本科生和248名硕士博士生中,实际注册的人数却分别只有724和204名。

最终赴台读书的陆生,还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即便是今年,陆生赴台就读研究所硕士班核定名额共891名,最后录取528名,缺额率约三成二,博士班核定名额227名,最后录取103名,缺额率近五成四。

招生状况略有好转但仍没有大起色,这令不少学者和高校界人士相信,“陆生法案”之“三限六不”的捆绑是导致这一切的成因。

陆生们的未来仍然维系在相关政策和制度性保障的框架内。

然而,即便解决了制度和政策桎梏,“陆生赴台就真的无壁垒了吗?

叶家兴认为台湾招收陆生的真正动力应该是“打开高墙和孤岛,思考下代的舞台如何搭建”,而“台湾社会对待陆生的态度关乎其能从台湾带什么风景回大陆”。

台湾学者朱学恒也发出疑问,对于陆生,除了怕台湾自己吸引力不够之外,有什么好怕的呢?

陆生曹子南(化名)还有另外的担心。

参加其所在某私立大学大量招收陆生工作的他,发现台校招生过程仍存在不公平的部分,比如本地台湾学生申诉招生不公平的管道很完善,针对陆生的相关规定却仅一句话。

众所周知,世新大学等学校只能供给学生首年住宿,剩下的时间需自行在校外租房解决。

某大学的台湾学生还向校方发出质疑,是否为了留宿舍给陆生而导致本地学生住宿短缺。

这令曹子南想得更远,未来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数量只会继续增加,“那么这些学校是否至少在硬件上做好充分准备迎接陆生呢?

”背景为精算专业的叶家兴,始终关注为人服务的精算背后人的故事。

“陆生到台湾,两岸或许更该让彼此的边缘变为历史的核心。

(感谢叶家兴教授、崔楠对本文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