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808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音乐教案文档格式.docx

  2、即兴创作。

  3、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江河源头”,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导演、策划、合作、表演的经验。

  活动二:

我们也是南飞雁

  1、在音乐伴奏和“鸟”图象资料以及手工制作“鸟”的情境中,启发全体学生用手、身体或队形分别做“鸟”的飞翔、走动等动作。

  2、培养学生合作、想象、即兴表演的能力。

活动三:

青海湖的鸟  

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绘画练习。

  活动四:

舞蹈《花儿与少年》

  1、欣赏《花儿与少年》、民歌《四季调》。

  2、轻声哼唱,体验其风格。

  3、体验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和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习扇子的手法和舞步的基本方法。

  4、进行画、折、制作扇子的练习。

  三、全课总结,师生告别。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回族及回族建筑、歌舞、民俗、服饰及宁夏风光的欣赏和介绍,初步了解宁夏回族的生活习俗、艺术风俗和特点。

  2、学唱宁夏民歌、学跳简单的回族舞蹈动作。

  3、制作、学画建筑风格特点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画建筑风格特点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宁夏风光及回族建筑的图象、音像资料、照片、艺术作品等,歌曲录音带。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宁夏川好地方

  1、学唱宁夏汉族民歌《歌唱宁夏川》,展示介绍师生共同收集准备的回族、宁夏的风光片、艺术品等,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欣赏宁夏说唱音乐《数花》。

  3、学跳回族舞蹈中的简单动作,师做师范。

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艺术

  1、学唱宁夏回族民歌《满山遍野好庄稼》。

  2、让学生观察分析不同风格的建筑(照片、画),观察回族建筑的特点,选择身边的材料或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清真寺的建筑模型。

民族大家庭

  介绍回族风俗,编演儿童剧(如回族老人、妇女儿童和三四个汉族人物等),进行戏剧表演。

宁夏“五宝”

  1、介绍宁夏特产“枸杞”“二毛皮”“贺兰观”“发菜”“甘草”的色、形、传说等。

  2、结合环保、广告、标志、健康的主题引导学生画“五宝”的卡通画等。

  3、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1、介绍欣赏陕北地区的民俗、风貌、地域特点及民间艺术。

  2、感受安塞锣鼓的热烈气氛,体验粗矿、豪放的气势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

  3、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

4、联系剪纸、秧歌。

学唱歌曲和学跳基本步伐。

体验安塞锣鼓的粗矿、豪放的气势和情绪。

陕北的风貌、民俗艺术录象、图片、事物、艺术品等,乐器,绘画材料,工具等。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活动一:

威风的锣鼓。

  1、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鼓的传说和“安塞锣鼓”的由来。

  2、欣赏表演图片和录象,学生可试图表演。

鼓声咚咚。

  1、制作腰鼓,学习基本的步伐和节奏(鼓点)的敲法。

分组练习,师巡视。

  2、让学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头巾,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和节奏的敲法,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反复练习和创作。

  3、教师评价。

  4、学唱《领唱秧歌》,学习基本步伐,即兴编词跳秧歌。

  活动三:

我们的心愿。

  1、欣赏陕北民间剪纸,师生共同讨论。

  2、学生进行剪纸创作,师巡视。

  3、作品展示,进行评价。

  三、全课总结、师生告别。

 

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1、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2、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田园的音乐既可以是优美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钢琴、田野的挂图

预习:

准备表现田园景色的散文、诗歌、图片等。

  导学: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共同演唱《师生问好歌》。

  2、做放松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大家请看田野的挂图。

我们一起来复习我们学过的歌曲《我们的田野》。

下面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田园的歌曲《田野在召唤》。

  2、教师范唱

  3、模唱歌曲

  4、按节奏,读歌词

  5、画图:

把你读到的歌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从歌词的内容、表现把它画下来)

  6、教师对歌曲处理

  歌曲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

歌曲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精神爽朗。

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跳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1、音乐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

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

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

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拨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似。

  3、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

《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

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试一试,在《间奏曲》或《小步舞曲》的伴奏下朗诵。

并感受、对比有音乐伴奏和没有音乐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6、启发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吗(如唱歌、雕塑、影视等)?

这一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7、分组准备用各自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8、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第三课时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

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

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

师:

“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

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

“牛羊是牧童赶来的。

”“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

“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

(出示歌谱)

  3、师:

“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

“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

“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

“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

“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

共出现了几次?

”(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

“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

“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

“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

“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

(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

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

“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

  

(2)师:

“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哪一句有和声?

”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

“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

“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

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

“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

“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

“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

《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

布拉迪斯发。

人口:

539万。

面积:

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第四课时

 预习: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准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

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

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讨论,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

今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

(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唱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致勃勃回家的。

(放音乐,学生唱)

  五、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

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

(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我们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学读书呢。

他实现了自己上学的愿望,我们是不是为牧童高兴啊!

  六、小结: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里,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1、播放歌曲《山童》。

  2、导入:

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

呼呼呼呼;

  小草:

习唆习唆;

  羊跳:

蹦达蹦达;

  小鸟:

唧唧喳喳;

  泉水:

叮叮咚咚。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哗哗哗哗

习唆习唆

叽喳叽喳

  马蹄:

嗒嗒嗒嗒

  4、声部节奏:

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模仿,再改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

泉水:

  5、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叙这些声音的?

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

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remisolla

  (3)小组展示。

  (4)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成二声部旋律。

  6、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收集学生档案夹。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

  1、歌曲:

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学生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一、播放音乐,学生击拍进入教室。

  二、组织教学(略)。

  三、基本练习。

  1、发声练习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稳的呼吸,优美的音色发音,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后半拍起唱为难点,发音时先弱后强。

发音时,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圆润、响亮些。

  2、视唱练习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师展示板书后,用教鞭指谱视唱,并指出本练习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时出现连音线,使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的“5”时值增长,唱成二拍半。

  视唱时,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点,然后再加快速度视唱。

  四、复习歌曲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丽、壮观、富饶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获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

要求学生以宽广、优美的声音演唱。

  

(一)复习曲谱

  1、分析曲谱,指出容易唱错的地方,

第一乐句65|3.5|132|错唱成65|3.5|132|20|

  第二乐句35|66.6|53|2-|2032|错唱成35|66.6|53|2—|

  第三乐句32|17|615|错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错唱成12|33.3|25|1-|

  2、教师用钢琴弹奏曲谱1、5段,学生随琴声出拍认真默唱1、5段曲谱。

  

(二)复习歌词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

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江山如此多骄。

  1、分析歌词,探讨如何唱好本歌

  提问、讨论: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动、优美,那我们应该如何演唱好《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呢(主要从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绪等方面入手。

  2、教师播放录音1、5段,学生认真细听,(利用空白磁带先录好1、5)

  3、教师指挥,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赏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

板书:

《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

它们的情绪怎样?

(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

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

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

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

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

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

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欢快的舞步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背唱《快乐的泼水节》

《快乐的泼水节》的范唱带及伴奏带。

泼水节的有关资料。

(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泼水节情景的。

  2、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教师范唱或播放范唱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所了解。

  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

注意区分“X.XXX”“XXX.X”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和第二段歌词“人人都像只∣小水鸟∣”节奏的正确。

难点是结束句中“哎罗”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句,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2)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音调也大多相同,两处不同的音调你能唱准吗。

  (3)学唱第一、二乐句的歌谱,可结合运用听唱法。

  (4)随伴奏带再学唱几遍歌词。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的斗争,部分学生可用大锣和铃鼓模仿其音响。

  3、学生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傣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点,也不难学,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学跳几个傣族舞蹈的动作。

  三、音乐活动:

当学生初步学会后可让他们伴随《快乐的波水节》的音乐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兴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再找些傣族风格的乐曲来代替《快乐的泼水节》,这不但可使学生更增添兴趣,而且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傣族风格的音乐。

  四、最后在边唱边舞蹈中结束全课。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

2、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

3、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乐曲《塔吉克的节日》和《火把节之夜》的录音带。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

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