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Word下载.docx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
发生晕针或者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卡介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注射后,病人搔抓或者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是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
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液体抽出;
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
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为完全进入皮;
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
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钱准确,如药液推注两过多或不足。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穿衣过多或袖口过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部位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
(1)、主要有心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
心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射史,对注射存在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注射时肌肉强烈的收缩,不能放松,是注射时的疼痛加剧。
此外,病人对护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
生理方面,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但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是患者消除紧心理,从而配合治疗;
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的病人,注射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
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以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者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
(1)、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1)、皮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疾病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以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络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个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立即予皮囊加压给氧,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
有条件者可直接气管插管,借助人工呼吸辅助或控制呼吸。
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④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
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
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使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是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心外按压,气管插管等。
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六)、疾病传播
(1)、操作过程中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
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为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为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
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进行注射治疗。
(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
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
第二节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下注射法(hypepodermicinjection)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用月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肉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
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预防接种。
皮下注射可发生疼痛、出血、局部组织反应、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虚脱等并发症。
疼痛、局部组织反应、虚脱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注射基本相同
(一)、出血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用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
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
(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吸收速度过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积蓄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显微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
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要小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先用砂轮割据,再用酒精消毒后掰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瓿。
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注意抽吸药液是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的出现,注射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若皮脂污垢堆积,可先用70%乙醇擦净后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50%硫酸镁是热敷。
③将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而胰岛素吸收加快。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光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制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病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
针头钝,欠锐利;
针头有倒钩、弯曲等或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
(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
(3)、操作者注射时用力不当。
(1)、选择粗细合适、质量过关的针头。
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需在x先点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第三节肌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肌注射法(intramuscularinjection)是将少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主要是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
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发生疗效而又不适用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
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用与皮下注射者。
肌注射亦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
疾病传播、硬结形成、虚脱、过敏性休克、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与皮注射、皮下注射基本相同。
肌注射引起疼痛又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
一次性肌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
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
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尔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
注射器存在少量空气可减少疼痛;
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去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课减轻疼痛。
(3)配置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必须分次注射。
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二)、神经性损伤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与皮下注射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漏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用神经少、肌肉较丰厚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
(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
(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已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
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响一侧。
②右手持针呈90°
插入并固定。
③小心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组织上的牵引),再以有搜反抽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秒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
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五)针头堵塞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
改为45°
,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第四节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注射法:
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称静脉注射法。
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省,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
其目的为:
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
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方法注射;
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
输液和输血;
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较为常出现的并发症有:
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静脉炎等。
(一)、药液外渗性损伤
(1)、药物因素:
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2)、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和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3)、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
如有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
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
在实际工作中,有事针头穿刺很成功,但由于病人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小,或在注射过程中,药液推注过快。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行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发生药液外渗,应终止这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
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血管;
更换输液部位,同事给3%醋酸铝局部热敷。
因醋酸铝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是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使减少渗出;
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使其恢复。
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咋改部位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外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有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加速坏死。
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10ml做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铝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该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静脉穿刺失败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
主要表现为一些出道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进针角度不当:
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
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为15~20°
。
进针时用力不当:
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
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
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
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明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活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
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
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
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
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面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
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
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是管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
(1)、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
(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
(3)、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是血管充盈后在采用直刺法进针,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4)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小时后予热敷加速瘀血吸收。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
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6)适用型号合适、无倒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呈30°
斜角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宜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
血管脆性大的病人,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
塌陷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溢,采用挑起针进针法,针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水肿患者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的渗液暂时消退,带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行穿刺。
小儿头皮针宜选用较小的针头,采用二次进针法,即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是静脉充盈后在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再妥善固定,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