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163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发展海洋教育事业

  六、有序推进海岛保护与开发

  

(一)珠江口岛群保护与开发

  

(二)川岛岛群保护与开发

  (三)南澳岛海域岛群保护与开发

  (四)海陵湾岛群保护与开发

  (五)湛江湾岛群保护与开发

  七、推动海洋经济区域合作

  

(一)加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

  

(二)扩大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

  (三)推进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

  八、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

  

(一)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二)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

  (三)建立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支撑体系

  九、保障措施

  

(一)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

  

(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三)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

  (四)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五)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

  (六)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和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核心区的重要时期。

本规划根据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广东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地级以上市,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我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各项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大力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省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大、增长快、活力足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

2010年我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29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6%,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海洋产业进一步提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3∶40∶37调整为2010年的10∶42∶48.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

  3.科技兴海成果显著。

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养殖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全省海洋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9项、国家专利36项。

全省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50%.

  4.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加强了海洋保护区和人工鱼礁建设。

全省已建海洋与渔业保护区100个,面积65.8万公顷,保护区数量、种类和面积居全国首位。

已建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3600公顷。

大规模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实现常态化。

加强了海洋及海岸工程的环境监管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渔业生态补偿机制。

  5.海洋综合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建立了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

颁布实施《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加强了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完善了海域使用管理制度。

增强了海洋执法能力,积极参与海洋维权巡航执法。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广东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临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陆架宽广。

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

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

海岛1431个、海湾510多个、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

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

我省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基础较好,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海洋开发热潮,向海洋进军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重大的战略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实施海洋开发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国家将广东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赋予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先试的权责。

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具有广阔的前景。

  同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待发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粤西地区海洋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很好发挥。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海洋调查勘探和开发程度不足。

海洋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着力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广东建成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积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先行先试,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坚持产业带动。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洋产业发展引领海洋资源开发,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空间优化,以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科学分工。

发挥沿海各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形成资源共享、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新格局。

  ——坚持海陆统筹。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联动开发海陆资源,合理配置海陆产业,推动海陆协调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综合效益。

  ——坚持人海和谐。

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改善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人海和谐,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强省。

  ——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实现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率13%,总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实力得到增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4∶53.

  ——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基本形成“一核二极三带”的新格局。

  ——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显著进展。

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有效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

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海洋科技贡献进一步加大。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提高,到2015年海洋科技贡献率提高至60%.

  ——海洋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

完善沿海港口运输体系,提升沿海港口航道等级,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船舶大型化对港口和航运的新要求。

到2015年,力争实现沿海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超11亿吨,沿海主要港口航道均可通航10万吨级以上船舶。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健全海洋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防灾减灾支撑体系,海洋综合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集约布局、集群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海洋主体功能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二极三带”的新格局。

“一核”即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二极”为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

“三带”为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

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同时培育粤东、粤西两个新的增长极,由“三带”构成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广东沿海经济带。

  

(一)明确海洋主体功能区域布局。

  根据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海洋资源禀赋、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各区域的海洋主体功能,合理配置海洋空间的开发强度。

  着力建设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临海工业、滨海旅游;

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临海现代制造业、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临海能源产业。

  保护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含海岛地区)和深海海域,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资源保护开发水平,形成三条各具特色的海洋保护开发带。

  加强海岸带保护开发。

大陆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外部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含5大海岛群28个岛区),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

要围绕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要加强岸线利用和保护,明确各类岸段利用方向、开发强度和保护要求,科学调控海岸开发利用活动,着重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全面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要根据《广东省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年)》,优化开发有居民海岛,保护性开发无居民海岛,严格保护特殊用途海岛。

  加强近海海域保护开发。

领海外部界线至500米等深线之间的区域,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

要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油气、海洋运输等产业,大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

适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

加大海洋矿产和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力度。

保障深水航道航行安全。

  加强深海海域保护开发。

500米等深线以深的区域,是实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

要大力发展深海技术,加大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拓展深海产业,积极发展深水渔业。

探索建立深海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牧场。

  

(二)建设三大海洋经济区。

  1.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

以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为导向,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优做强海洋产业,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海洋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综合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着力打造高端滨海旅游业,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深圳前海地区、珠海横琴新区、广州南沙新区、深港河套地区等粤港澳重点合作区建设。

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一体化。

构建“三心三带”的空间结构,即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三大海洋经济增长中心,形成珠江口东岸的现代服务业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的先进制造业型产业带、珠江三角洲沿海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

  2.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

以加快海洋资源开发为导向,重点发展临海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加快以海上风电为主的海洋能开发,积极培育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柘林湾、广澳湾、海门湾、惠来海岸、红海湾、南澳岛等区域的开发。

加快建设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沿海城镇群,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和环境治理等一体化。

  3.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

以加快海洋资源开发为导向,重点发展临海钢铁、石化、能源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做强滨海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培育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大西南出海口的优势,以湛江港为中心,构建粤西沿海港口群,加快建设临港重化产业集聚区。

重点推进湛江湾、雷州湾、水东湾、博贺湾、海陵湾和东海岛、海陵岛等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

推动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沿海城镇群建设。

  (三)打造沿海经济带。

  以海岸带为主轴,以三大海洋经济区为依托,以临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形成临海产业带,以海洋产业群、滨海城镇群、海洋景观、海岸生态屏障为支撑,通过产业、居住、景观带的科学错位布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广东沿海经济带。

  1.构建临港产业集聚区。

  统筹规划港口发展与临港产业基地建设,以沿海港口和大型开发区为载体,集聚临港大项目,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船舶、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流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临港产业集聚区。

  

(1)重点发展七大临港产业集聚区。

  ——南沙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为支撑,加快港口、航道、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发展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钢材深加工、核电及高压输变电设备、港口物流等先进临港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将南沙打造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珠江三角洲综合服务中心。

  ——中山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中山港中山港区、马鞍港区,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工业园区为支撑,重点布局发展装备制造、大型铸锻、金属加工、精细化工以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马鞍岛大型装备制造基地和明阳新能源工业园,打造国家级临港装备制造基地。

  ——珠海临港产业集聚区。

以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为支撑,依托高栏港深水港区和广珠铁路,加快开发荷包岛深水岸线,重点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清洁能源、石油化工等临港重化工业和临港物流业。

以航空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飞机总装、零部件加工制造、航空维修及航空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银洲湖—广海湾临港产业集聚区。

以江门新会经济开发区、台山广海湾工业园区为支撑,加快银洲湖、广海湾公共深水港区的建设,重点发展以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造纸、船舶修造为主的临港工业,推进银洲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惠州临港产业集聚区。

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依托惠州港,重点发展石化、港口物流、能源等临港产业,推动滨海旅游、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

  ——揭阳临港产业集聚区。

加快建设揭阳港惠来港区,以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为支撑,重点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

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业。

加快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项目、中海油粤东LNG一体化项目、中电投揭阳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湛江临港产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东海岛深水港区,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临港工业园区为支撑,重点发展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

推进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一体化等项目的建设。

  

(2)培育发展四大临港产业集聚区。

  ——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

加快建设三百门、西澳港区和金狮湾港区,重点发展以能源、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为主的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滨海旅游等产业。

  ——汕尾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汕尾港,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支撑,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和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服务业。

  ——阳江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阳江港,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材等工业,培育发展船舶修造工业,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服务业。

  ——茂名临港产业集聚区。

依托茂名深水岸线资源,以茂名石化产业园区和茂名滨海新区为支撑,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流通、滨海旅游等临港产业。

  2.构筑滨海城镇带。

  统筹区域城镇发展,构建“中心城市—城镇群—中心镇”的沿海城镇空间体系。

对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沿海地区进行差异化布局规划,构建各具特色的沿海城镇。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海洋元素,构建以珠江三角洲沿海城镇群、粤东沿海城镇群和粤西沿海城镇群为核心的,具有岭南沿海文化特色的滨海城镇带。

  

(1)珠江三角洲沿海城镇群。

巩固提升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及珠海区域核心城市的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组群内中小城镇规模等级。

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推进城镇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对接。

促进以广州港、深圳港和珠海港为主要港口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建设。

加快产业优化、转型和升级,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将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将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湾区。

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珠江三角洲优质生活圈,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建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粤东沿海城镇群。

巩固汕头作为粤东沿海城镇群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和扩展其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潮州、揭阳、汕尾等城市的建设,加强城镇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

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承接珠江三角洲、台湾等地的产业转移,加快厦深铁路、南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以汕头港为主要港口的粤东沿海港口群建设。

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等滨海新区,提高粤东沿海城镇群的城镇化水平。

  (3)粤西沿海城镇群。

打造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沿海城镇群。

强化湛江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茂名、阳江等城市建设,加强与东盟的国际合作,对接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将湛江打造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

大力发展临海钢铁、石化、能源等重化工业,构建临海重化工业带。

加快港口、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湛江港为主要港口的粤西沿海港口群建设。

在湛江、阳江、茂名等城市周围规划建设若干滨海新区。

加快中小城镇规划建设,提高粤西沿海城镇群的城镇化水平。

  3.构建沿海蓝色景观带。

  按照整体协调、生态环保、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打造景观优美、设施先进、生态平衡的滨海景观体系。

  

(1)加快滨海绿带建设。

以滨海绿带建设为重点,依托海岸线构筑带、网、片相结合的生态植被体系。

将海岸生态防护与绿化、美化、园林化相互融合,形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体系。

加快滨海区域绿道与城市绿道建设,通过分步实施推进两者对接,构建贯通广东沿海的滨海绿带。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珠江口湾区、柘林湾、汕头湾、惠来、红海湾、海陵湾、水东湾、博贺湾、湛江湾、徐闻等海岸的绿道。

  

(2)构筑滨海观光长廊。

依托滨海绿带,构筑滨海观光长廊。

完善绿道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打造滨海地区具有休闲、观光、运动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新空间;

通过城市绿道连接滨海城市相关景区景点,通过区域绿道串联滨海地区不同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构建以绿道为依托的滨海旅游休闲观光空间网络。

重点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深圳湾、珠海情侣路、东莞长安交椅湾、环大亚湾、环汕头湾、环湛江湾、环水东湾等滨海观光长廊。

  (3)开发海岛观光旅游产品。

根据各海岛区位、面积、资源品质及开发现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对海岛进行分类开发,推出各具特色的海岛观光旅游产品。

选择若干个区位、市场、资源和基础较好的海岛,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区。

推进海岛组团式开发,打造4-5个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海岛旅游群,塑造广东海岛旅游品牌。

构建阳江海陵岛群、江门川山群岛、珠海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汕头南澳岛、湛江东海岛六大海岛旅游组团。

  (4)加强海岸生态景观保护。

在海岸带规划建设中突出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对破损岸线进行修复,保持和恢复岸线原貌。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开发与美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对未开发利用岸线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科学合理利用。

加大海岸综合整治力度,对遭到破坏的区域统一规划治理。

  (四)推行集中集约用海。

  按照海陆统筹规划、科学适度用海、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要求,大胆创新海域使用模式,着力提升海洋空间资源优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推进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集中集约用海区域。

重点形成广州南沙龙穴、深圳前海、珠海高栏岛、东莞长安交椅湾、中山翠亨新区、惠州纯洲、江门广海湾等珠江三角洲集中集约用海区;

重点形成汕头东部、汕尾碣石湾西岸、潮州西澳、揭阳神泉等粤东集中集约用海区;

重点形成湛江东海岛、茂名博贺、阳江西面前海等粤西集中集约用海区。

到2015年全省集中集约用海使用面积达12000公顷,其中填海面积8000公顷。

  以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基础,以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沿集聚化、园区化、融合化、生态化的路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1.现代海洋渔业。

加快转变传统渔业发展方式,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渔业。

重点发展深蓝渔业,大力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园建设,在全省沿海建设10-15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

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行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创建100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积极发展碳汇渔业,建设海洋碳汇渔业示范基地。

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一支装备先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和一批功能齐备的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产业园区。

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在广州、江门、中山、汕头、潮州、湛江、阳江等地建成一批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水产品物流中心,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产品。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2.高端滨海旅游业。

依托广东岸线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滨海旅游“黄金海岸”,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