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879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心理对日本20世纪对外侵略的深层影文档格式.docx

sinstrategydecision-makingwhichtheaggressionexpanded,populace'

smobilization,toisinvadedonpeople'

sbrutalalltoplaytheveryimportantrole.

KeyWords:

Nationalpsychology;

Foreignaggression;

Japan;

Influence

前言

纵观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截至近代,在世界舞台上起举足轻重的国家,无非是罗马帝国、元帝国、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因为它们的足迹已经跨越了欧洲,涉及到非洲、亚洲、甚至南北美洲、大洋洲。

除了蒙古帝国外,其它几个都是欧洲国家。

可以说直到20世纪之前,亚洲境内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那样以一种短暂的不可思议的方式崛起以致对世界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然而它又在巅峰状态下,迅速走向灭亡。

之后,又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强国,它在近百年的起伏落差引起了世界人民对此国民性的反思。

从描述日本的专著与影视作品中,可以深深的感觉到大和民族与其它各个民族的民族性是迥异的。

日本人似乎具备了所有矛与盾的结合体,美国人本尼迪克特早在二战刚结束就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而最近中国人也有了系统论述日本国民性的专门著作了,那就是李涛的日本“日本三论”。

另外中科院院士叶谓渠更是著作颇丰,有从文学角度阐释日本的,也有从文化角度进行论述的,更有关于日本的断代历史角度进行剖析的。

总之,从各个角度,可以说日本人已经被中国的日本学者进行了五脏六腑式的解剖了。

在此就套用前人的研究结论,对日本的疯狂式侵略再度剖析。

金克木先生说:

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

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

金克木:

《日本外交史读后感》,《比较文化论集》第185、187页日本人复杂的国民性,用单纯的武士的“忠义”,对天皇的“惟命是从”以及神道所渲染的“神国”等角度加以剖析,都不免有割裂日本人的嫌疑。

但为了便于分析,只能通过对日本国民性影响深刻的几个元素单独作为标题加以论述来说明问题。

但这并不代表我割裂了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日本国民。

对日本侵华的研究,学者已经有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在此就主要通过对日本国民性的分析,希冀能拔开困扰在自己心中的疑团。

一、在独特的岛国“危机意识”下战争的“必要性”

何谓“岛国意识”?

日本人的“岛国意识”有种种表现。

日本是一个岛国,远离世界各大强权中心,因此不曾成为侵略者垂涎的目标,仅在1281年遭受过一次大规模外国入侵的严重威胁。

当时,元世祖曾试图翻民日本,据说行船到中途,海上忽然刮起大风,把蒙古海军的舰队吹得七零八落。

日本人抚掌道:

“吃一西!

老天不想亡我日本,在大难即将来临之际,忽起神风,救了日本。

“神风”的故事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几乎成了一种迷信。

过去日本人相信,每到危机关头,神就会帮助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战败局面已定。

日本组织了一个敢死队,驾机去撞美国人的军舰。

这个敢死队的名字就叫“神风队”那时候日本人仍然相信日本永远不会完,危机关头会出现转机,就像“神风”曾保佑了日本列岛一样。

尚会鹏:

日本人的岛国意识,社会·

文化[J],p60

岛国相对于大陆上有机联系的国家来说,不仅缺少与世界的交往,而且岛上民族长期与海洋复杂多变的性质中形成了日本人善变的顽强的性格。

这种性格的形成,源于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城市的布置、土壤、气候、风向、水源、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国民性格的影响。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大气、水、环境的影响》中叙述了外部环境对人性格的造就,体质的好坏所产生的影响。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

赫勒敦就认为:

人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人类的生存和社会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人的不同特性、表现和习惯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自然地理、气候等对社会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科学、社会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影响国家民族的兴亡。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而温带的人们则因为缺少与环境的斗争,因此人们就习惯于安逸的生活,性格上比较温和。

草原民族天生就具有凶悍的特质。

元帝国的铁骑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匈奴在欧亚大陆上肆虐。

伊本·

赫勒敦认为,一般的民族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被时人称为野蛮的游牧部落却频频对较之文明的帝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只要勇于冲杀,便可达到征服的目的;

因而,习惯于游牧生活,习惯于在沙漠地区形成的野蛮风俗的民族,能够很容易地征服较文明的民族,即使后者的人数比前者更为众多。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M],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第二中间期里,埃及遭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15、16两个王朝,统治过大半个埃及。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古巴比伦文明在约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以及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罗马帝国也在蛮族(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的侵扰下,最终走向毁灭。

日本虽然不能说是游牧民族,但其在民族为形成期确实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之后游牧部落与日本原住民混居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

参考王金林:

日本人的原始信仰,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11。

在讨论存在日本人心中的“岛国意识”的时候,我们主要着重于考虑它的地理因素对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四面环水,它的陆地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25/1,而人口却有我国的13/1还多,而且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日本的现在所用的源自汉字的日语,还是模仿中国唐都长安设计的京都,抑或是两国在节日习俗上的雷同性,都无不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深刻。

在这么灿烂的文明中熏陶了几千年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好比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中国对西方的文明的仰慕一样,是情不自禁的,有些甚至都到了崇洋媚外,不分好坏的一律学为己用的地步了。

正如汤因比所说的“日本从来没有独立地创造过文明,这个地方一直是被一支从中国内地来的文明支流占据着。

”P72《历史研究》上册[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但其在中国先进文化与优越的地理位置面前,它们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自卑与压抑。

这种自卑与压抑,随着近代中国日益为各国列强所奴役,经过长期积淀沉积在日本国人心中的“大亚细亚主义”意识逐渐强烈,以致最后以‘解放’亚洲人民的名义,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

(这里可以参考[日]小寺谦吉.大亚细亚主义论[M].东京:

宝文馆,1916.)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年到头日本人不得不面对不计其数的肆虐的台风、处于活跃期的活火山的不期而至以及不速之客地震也经常光顾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

地位位置的天生孤立,导致日本直到1953年美国人佩里敲开国门。

从前一直只是对中国开放仅有的贸易口岸。

一直以来日本人是孤独的,是自卑的。

由此也使日本人“自远古时代以来,岛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在相互协作共同劳动中,形成了生命一体感意识。

”杨薇:

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1,8P3而这种生命一体感意识是存在与最深层的危机意识中的。

人类不断的适应环境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在人们不断地与环境的接触中,不断的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

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造就了日本国民坚韧不屈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日本国民患得患失的矛盾中,这种性格在20世纪的对外侵略计划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长此以往沉积在日本国民心中的深刻的忧患意识,终于在近代“欧风美雨”的滋润下,积极的探索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不过这条道路在背负某些危险系数高的文化传统下,逐渐的走上了以侵略扩张为自我崛起的歧途。

在岛国危机意识及自身资源匮乏的现实面前,日本对外侵略的政策无不受其影响。

按日本称霸想称霸半个世界的野心来看,提出“三个月内速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但鉴于国力悬殊的现实,日本不得不如《田中奏折》所计划的““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那样。

这是一条迂回曲折的曲线征服路线。

为什么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原因在于日本一个资源小国,欲征服支那,那么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为支撑,满蒙正好可以作为其北上入侵苏联、南下征服中国的战略物资补给线。

不仅可以从从东三省及蒙古抓抓壮丁以充实军队的实力。

而且可以从满蒙获得用以进一步征服中国的战略资源。

“满铁”副总裁,政友会议员松冈洋右在1931年春发表的《动荡的满蒙》的小册子中说:

“今天满蒙之地位,对我国来说,不仅在国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对国民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来看,不仅在我国的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我国要牢固地确保和死守这条生命线,而不必害怕任何国家和任何人。

”关东军高级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更是到处游说,宣传“满蒙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的经济生活具有很深的特殊关系”,“在这里形成了帝国国防的第一线”,“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需之地区”。

他们还断言:

占有“满蒙”地区是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唯一方法”。

唯有开发“满蒙”,活跃经济,解决失业问题才有希望。

等等。

而日俄战争正是日本企图夺取俄国在东三省的权益,进而巩固在东北的地位,以便于为日后参与瓜分中国领土做足准备工作。

1907年的日韩战争更使中国东北韩国连成一体,从而作为日本南下、北上的跳板。

侵略战争的进行,总是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经过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纺织、缫丝、制糖和造纸等轻工业部门有了很大的发展,纺织部门尤为突出。

1889年日本纺织业拥有21.5万个纱锭,1899年增为118.9万个纱锭,机器、纺纱占绝对优势。

手工操作一向占压倒地位的缫丝业,机械化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齐世荣:

现代史编,上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而日俄战争,给日本最大的好处是“为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利润和大片殖民地,战后迅速出现了企业投资热潮,1905年下半年到1907年,新建扩建企业投资额达到67477万日元,相当于过去十年投资总额的两倍……”P13同上,对于日本来说一战后,日本又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战争的永恒魅力在于以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的获得自己没有的东西,而其它人拥有的东西。

为了使自己尽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同时“报复”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优势,试图建立有日本主宰的东亚,从而取代中国的大国地位,以解几千年的压抑,实现丰臣秀吉的野心。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抛出了所谓的“大西亚主义”、“脱亚论”。

他们认为“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

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

”天津编译中心.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人物[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由此它就以此名义急于成为所谓“解放亚洲”的系列对外侵略的先锋。

试图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征服称霸亚洲最大障碍的中国,实现日本统治中国,乃至亚洲的政治企图。

战争带来的极大诱惑,给那个因为自己资源短缺,同时又在中国的阴影下生活了几千年的日本,趁中国沦为列强刀俎上的肥肉之际,终于自以为是的找到了找到了自欺欺人的自强方式,狭隘的岛国意识,在这里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了。

岛国的特性,导致了日本人在今后与各国的战争中,都遵循了“速战速决”的原则。

这无论是在对中国的战争中,还是此后的太平洋战争中,都得到了体现。

二、天皇制下民众的“惟命是从”

《检证》一书认为,由于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法有“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所以昭和天皇没有战争责任。

而同盟国决定不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对天皇进行追诉,所以从国际法的角度,天皇也没有责任。

P6检验战争责任:

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验证委员会撰稿,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7.7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日本的大多数的国民会在日本对其它亚洲国家的侵略的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正义性”曲解,无论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日本人其实主观上压根就认为这是如军部所宣传的“解放”亚洲人民的战争抑或是所谓的“自卫”战争。

在天皇制的影响下,日本的国民都俨然成为“惟命是从”的动物了。

我们知道在一系列战争的策动中,都有天皇的“功劳”。

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有日本天皇发表宣战诏书,并且宣称要“遵守国际法规”P5罪恶的自供状:

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历史审判[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0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在柏林帝国总理府签订《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4月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接着又与美国试图签订《日美谅解方案》,最后因为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为达成协议。

这些协议的签订都是经过天皇的首肯的。

尽管这也许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天皇在日本对外侵略的政策的制定上,天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决定南下、还是北上的时候,日本首相与海陆军大臣矛盾重重,最后还是通过近卫内阁下台、东条内阁上台更换海陆军大臣等措施,经过天皇的定夺,才最终确定了南下战略。

关于日本南下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适应形式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就是在多次经过天皇的同意撤换主张北上攻击苏联的外相松冈、以及近卫的辞职、东条组阁、多次在皇宫召开御前会议的前提下,最终确定的。

日军袭击珍珠港前,12月1日下午2点5分,东条在御前会议中说“天皇陛下亲临会议,我们既惶恐又感激……如陛下决心开战,我们定将竭尽全力以报皇恩。

政府与军方更紧密地团结,举国一体,确信必胜,不遗余力,实现国家目标,以慰圣名”天皇对木户说,赫尔的要求太侮辱人。

他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上盖上了御玺,批准了开战的决定。

[美]约翰·

托兰:

《日本帝国的衰亡》上册[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0P233东京时间8日早晨7点(夏威夷时间7日11点30分),东京广播电台播送了一条“临时新闻”即著名的带有欺骗性与迷惑性的《宣战诏书》汤重南等:

日本帝国的兴亡(下卷),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8P850-851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天皇在政策的制定中所起的作用外,天皇在战争中,对民众的动员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公元8世纪日本官方所修正史《日本书纪》中,就已经为天皇统领日本国民的合法性与神圣性通过诸多创世神话加以大肆渲染了。

日本的天皇跟英国的女王虽都是没有实权的国家象征。

然而日本的天皇是名副其实的领导日本人民的精神领袖。

日本一直处在封建家长制下,“对待封建关系,忠君思想、儒教精神与天皇制度的不彻底性等问题到了国内民主斗争的道路逐渐被杜绝之后,便以这种内部的弱点作为推动力,以致出现了自由民权派壮大很快就能以当初参加自由民权运动的热情,大规模的转变侵略主义国权论方面的现象”。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著:

近代日本思想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3

而在近代在藩阀的发育时期,传统的君臣大义名分论是造成依附性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藩阀均来自幕末中下级武士阶层,很难取得政治发言权。

因此他们要在政治上崛起,无法利用既有的幕藩体制,只能打着尊王的旗号,崭露头角于幕末政治舞台。

因此中下级武士无论掀起尊王襄夷运动,还是割地自立,在策动“王政复古”政变时,总要强调尊王名分,总是把天皇作为他们敲开通往权力巅峰之门的工具,加以充分利用。

……从1871年西乡推行宫中改革,竭力把明治天皇培养成藩阀的君主,到萨长藩阀在多次政争中凭借天皇的表态击败对方,藩阀与皇权形成政治互动关系。

天皇依靠藩阀的支持而高居权力金字塔的顶尖,藩阀利用天皇的青睐而掌握实权,对皇权的依附性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强。

P174宋有成:

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日本的藩阀是自明治维新以来就一直存在于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在政党政治出现以前的日本社会,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藩阀组成的近代化权威集团,背靠天皇,运用政治斗争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决断力,令行禁止,保证了近代化改革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和及时调整,主导着明治维新的全过程。

P176宋有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藩阀政治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在天皇的默许与支持之下的。

而明治以来许多侵华政策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具有藩阀背景的人推动的,如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等。

日本的天皇能在日本国民中产生的怎样的影响呢?

标志着军部法西斯化的“二·

二六”事件后,首先是军部采取高压政策,使冈田内阁发表两次声明,指出统治之权在于天皇,是国体之大义,是帝国臣民坚定不移的信念。

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内阁,在其政纲中指出,“盖施政之基本,在于显扬肇国之理想,以实现一君万民,举国一体之美”,强调了“使国体观念愈益明确”的必要性。

1937年2月成立的林铣十郎内阁,同样在政纲中声明,决心愈益明征国体观念,阐明敬神尊皇之大义,发扬祭政一致之精神,以加深国运通畅之源流。

接着在5月31日,文部省出版了《国体之本义》,又把天皇给神化了一遍。

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为进一步扩张造势宣传,在1940年,即日本神话中认为的为神武天皇即位2600年的日子,日本政府进行了系列宣战活动,以便调动民众的积极响应。

1940年1月1日《朝日年鉴》(1941年),记录了当时“一亿国民一齐遥拜天皇”的盛况。

1月9日,东京的七家百货店也进行了庆祝展览会,2月11日纪元节那天,天皇和文武百官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向国民发布了诏书。

6月10日,天皇参拜了神宫,全国的国民也依据收音机、汽笛和钟声而遥拜了神宫。

10月30日,教育界的1.1万人自爱明治神宫外苑的宪法纪念馆举行了纪念《教育敕语》发布50周年的仪式。

11月10日,近卫内阁又在皇宫外苑举行了纪元2600年庆典。

天皇身着军装出现于5万名参加者面前。

11月11日,天皇再次出席了在皇宫外苑举行的庆祝会,下赐敕语,举杯祝贺。

全国学生代表3000人合唱了国民庆祝歌曲《纪元二千六百年》。

至此,日本国民沉浸在天皇的“盛大皇恩”中。

在1940年10月12日成立为战争造势的固定机关“大政翼赞会”,这是一个企图把每个国民组织起来,变成战争工具的机构。

它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亿国民之组织”在此之前,内务省通过的《关于不落会、町内会、邻保班、市町村常会整顿纲要》就建立起了一个直接监督国民的组织网。

1941年7月以后,通过广播主持召开了全国邻组统一例会。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全体国民编入了有官僚统辖的基层组织里。

不仅在居住地进行了组织,还在工作单位进行了组织。

如府县联合会、农业报国联盟、商业报国会、言论报国会、日本青少年团、妇女组织、乡军人会等。

“如此严密、彻底地将全体国民组织起来并有法西斯官僚一手把持和统治,是日本法西斯的一大特点。

”“偷袭珍珠港虽然使日本国民感到吃惊”,但在12月8日正午传达的天皇的宣战诏书说是“为了自存自卫”。

甚至连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都为对英美战争的胜利而感动。

被战争的狂热弄得飘飘然。

P762日本帝国的兴亡(下卷)从作家伊藤整理的《太平洋战争日记》中就有“如何乎,骄傲自大、对昏庸大国奇袭成功,此势锐不可当”“历史性的战争突袭成功……于是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把日本民众情绪如此高热情的调动起来的,与天皇在日本民众中的“神圣”地位有极大的关系。

此外当然与服务于日本对外侵略的报刊的报道宣传有关。

为了服务于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在1941年(昭和16年)5月,在报界设立了全国性的组织“日本报业联盟”。

1942年2月变成有政府统制的“日本报业会”。

“让斗志昂扬,让士气高振……报纸才是可以承担这一任务的载体。

”从此报道的自由完全丧失了。

在日后让日本国民认为战争节节胜利的消息,都出自于报纸。

做足了一切前期准备的工作后,日本国民俨然已经全部服务于对外侵略战争了。

1898年(明治31年),开始了全体男性都作为征兵对象的全民皆兵的制度。

1943年(昭和18年)10月,废除了旧制大学、高中、专科学校学生满20岁后的征募延期制度。

实行了所谓的“学生出阵”(理科、医学部的学生除外)。

另外,征募年龄也下降为19岁,由此到战争结束时,共动员了大约30万学生。

检验战争责任:

新华出版社,2007.7P105

日本的国民完全成为天皇制下“惟命是从”的动物了。

天皇的迷惑性,不仅是战争中的大部分日本人失足,而且导致战争结束后部分人都沉浸在“皇国美梦”中。

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从它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慢慢的渗进了日本国民的血液中了。

三、充满“暴力”与“唯美”的双重民族性格

日本的那种为美国人本尼迪克特所纳闷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猛而又怯懦;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政府。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P2的矛盾性格,我觉得可以用“暴力美学”来高度的概括。

尽管这个词从产生地来看,未必是日本,但毫无疑问的是日本给外界的观感就是如此的。

我们之所以日本是一个充满暴力的国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有惟我们所知道的武士道的“尚武精神”,以及为世界所震惊的一系列在中国的大屠杀,旅顺屠杀,南京大屠杀中的种种为人所不耻的劣迹。

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