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712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表形态变化学案文档格式.docx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一”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二”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三”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四”指四种作用,即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四”也指四种物质,即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五”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六大

板块

构造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冰岛、大西洋(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

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

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3.分析某些自然资源分布与形成的原因

 

考向1

▶ 依托地质剖面图,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8·

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本题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

图中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的乙处岩石变质;

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C

考向2

▶ 依托火山喷发的有关材料,考查板块构造以及岩石类型

  (2016·

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本题组考查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壳的组成物质,旨在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板块的生长边界多是大洋中脊、裂谷带;

两大板块交界处,多是板块消亡边界。

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位于板块内部,都位于生长边界上。

第2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答案▶ 1.A 2.A

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质剖面示意图。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

读图,回答1~2题。

1.黄石湖是(  )。

A.火山湖B.内流湖

C.冰蚀湖D.咸水湖

2.下列关于图中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

C.黄石河属于内流河

D.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

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

第2题,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

岩浆来自地幔的软流层。

答案▶ 1.A 2.D

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25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

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材料中描述的波浪岩与图Ⅱ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波浪岩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①固结成岩 ②风化剥蚀 ③侵蚀搬运 ④地壳抬升 ⑤岩浆侵入

A.⑤①②④B.⑤④②③

C.⑤④③②D.⑤①④②

解析▶ 本题组以澳大利亚波浪岩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判读。

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题,根据材料“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可知,波浪岩属于花岗岩岩体;

读图Ⅱ可知,岩石①由碎屑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应为沉积岩;

岩石③由岩浆侵入转化而成,应为岩浆岩;

②可以由①(沉积岩)和③(岩浆岩)形成,应为变质岩;

④由三类物质转化而成,应为岩浆。

(2)题,形成的岩浆岩经过地壳抬升后出露地表,然后经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特定的地貌形态。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说明波浪岩主要是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C 

(2)B

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步骤

第一,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岩浆岩。

第二,尝试代入验证。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第三,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

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没有;

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

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a—③B.b—②C.c—④D.d—①

(2)图中b到d的过程(  )。

A.均在地表进行B.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C.物质都来自地壳D.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解析▶ 第

(1)题,据材料“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可知,黑曜石属喷出型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形成。

读图可知,③箭头由岩浆指向a,因此a为岩浆岩,③代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b为风化物,②为高温熔化;

c为沉积岩,④为沉积作用;

d为变质岩,①为变质作用。

(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是岩浆岩;

读图可知,a由箭头“热和压力”指向d,因此d为变质岩;

由沉积物经箭头④指向c,推断c是沉积岩;

由a、c、d经箭头抬高指向b,因此b表示裸露在地表的各类岩石;

b经c到d的过程物质来自地表,一部分在地表进行,一部分在地下进行,但变质作用①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由b到d的过程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答案▶ 

(1)A 

(2)D

02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实践应用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2.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

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

第一,根据是否弯曲判读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第二,根据是否有断层线判读断层地质构造;

第三,根据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判读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4)判断断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

三是因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围岩指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 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岩石类型

  (2017·

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解析▶ 本题以地质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岩石类型与地质构造判读的知识,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解答过程中要观察图中岩层的分布状况及倾斜状况。

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答案▶ B

▶ 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

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

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过程中的知识,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解答本题组时关键要根据地质构造剖面图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

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

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

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

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两次褶皱。

答案▶ 1.B 2.B

大港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李四光的理论和科学预见得到最有力的证明,驳倒了“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据此回答1~2题。

1.李四光指导我国发现油田的理论是(  )。

A.冰川生成理论B.地质力学理论

C.化石鉴定理论D.地震预测理论

2.根据现代地质构造理论,油田应该存在于(  )。

A.背斜构造中B.向斜构造中

C.断层构造中D.褶皱构造中

解析▶ 本题组以李四光理论对油田的发现为背景,考查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地质构造的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对我国油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2题,在地质构造中,褶皱中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 1.B 2.A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在(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

D.乙、丙、丁、甲

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的判读,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2)题,从岩层分布格局分析,乙岩层最先形成,丙岩层侵入乙岩层,应发生在乙岩层形成之后,丁岩层完整并未被丙岩层侵入,所以D项正确。

答案▶ 

(1)C 

(2)D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确定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第一步:

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

一般而言,剖面图中底层岩层年龄老,上层岩层年龄新

平面图中多根据图例判定岩层年龄。

背斜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

向斜岩层年龄中间新,两侧老

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年龄新

第二步:

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弯曲或新老关系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判定图示为向斜还是背斜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

第三步:

特定情况的判定

地层出现缺失

原因: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后来地壳隆起,原沉积物被侵蚀;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

侵蚀面上覆有新岩层

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造成的

地层中有侵入岩

地层形成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地层形成的时代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在乙之前形成B.丙形成时间最早

C.丁形成时间最晚D.戊在乙之前形成

(2)下列关于①②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处地质构造相同

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

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解析▶ 本题组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构造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甲和乙岩层均在戊岩层的下面,说明甲、乙岩层的形成年代在戊岩层以前,但是两者形成年代的早晚不能确定;

①处缺失了丙、乙岩层,有可能是形成以后被外力侵蚀掉了,不能确定丙岩层形成在甲岩层之前还是之后;

图中丁岩层位于所有岩层最上层,故其形成年代最晚;

戊岩层位于乙岩层上面,故戊岩层形成年代晚。

(2)题,读图可知,①处岩层发生断裂,地质构造为断层,②地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背斜地区,①②两地分别为断层和向斜构造,不能存储油气;

断层处岩层破碎,而向斜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

两地目前均以外力作用为主。

03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地貌

在流域中

的位置

形成过程

洪积—

冲积平

发育于

山前

山区洪水、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体积逐步变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在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发育于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地区

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处,河流流速减慢,形成三角洲平原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会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差异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 依托河流阶地图,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

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解析▶ 本题组以河流断面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地壳运动的过程,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解答本题组关键要掌握河流阶地形成的过程。

河流在不断下切侵蚀河谷时,也会发生横向侵蚀,形成不同期次的泛滥平原,先前河谷的高度位于洪水位以上,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河谷地形。

河流阶地是侵蚀和沉积交替进行的,阶地越向高处,年代越老。

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的面积仍在扩大。

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

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

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 依托地貌示意图,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

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解析▶ 本题组以洪积扇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及应用,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

读图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