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上第二单元练习小卷Word文档格式.docx
《教科版八上第二单元练习小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八上第二单元练习小卷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2014•徐州模拟)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_________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_________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4.(2014•东丽区一模)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在某一时刻的示数,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 km/h.若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3h,则汽车通过路程为 _________ km.
15.(2014•大兴区二模)一辆电动自行车以8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了40s,它通过的路程是 _________ m.
16.(2014•永州)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_________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 m/s.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7.(2012•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中可知,在前10s内,这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_________ m,它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 m/s.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00到达成都出站口.途中,他们的轿车曾超过了几辆行进中的载重卡车,小明惊奇地发现那些卡车在远离他们而退,他是以 轿车 为参照物.已知西昌到成都高速路全长420km,则轿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84 km/h.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速度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根据v=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休息时间也是全程时间的一部分.
解答:
解:
小明惊奇地发现那些卡车在远离他们而退,他是以自己乘坐的轿车为参照物;
全程的时间:
t=14:
00﹣09:
00=5(h),
全程的速度:
v=
=
=84km/h.
故答案为:
轿车;
84.
点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关键是看被研究对象与参照物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注意路程s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全程时间中包含中间休息时间.
2.(2014•徐州)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地面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大 .
速度与物体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长度、时间、速度.
(1)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2)比较速度的大小,可以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大小,也可以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是运动的;
(2)因为题目中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时间间隔相同,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地面;
路程;
大.
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选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利用闪光照片研究物体的运动特点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
3.(2014•丹东)“五•一”休假期间,小明一家乘坐游船在鸭绿江游玩,看见鸭绿江大桥向他们靠近.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小明听到岸上汽车的鸣笛声主要是通过 空气 传到耳朵的.
声音的传播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声现象;
(1)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小明乘坐游船逐渐靠近大桥,因此以鸭绿江大桥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2)小明听到岸上汽车的鸣笛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运动;
空气.
本题以学生生活片段为切入点,考查相关的物理知识,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4.(2014•辽阳)假日里,小东乘坐电动观光车欣赏世博园的美景,路边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婀娜的身姿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鲜花向他微笑,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垂柳向小东走来”是以 观光车 为参照物,“垂柳的倒影”是光的 反射 形成的,“花香沁人心脾”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电动观光车工作时将电能主要转化成了 机械能 .
光的反射;
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分子的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其他综合题.
看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光的反射是当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时发生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都是光的反射的例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电动观光车消耗的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垂柳与观光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垂柳是运动的;
“垂柳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闻到了花的香味;
电动观光车工作时将电能主要转化成了机械能.
观光车;
反射;
无规则运动;
机械能.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难作答.
5.(2014•永州)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3.45cm .
长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使用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
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面垂直;
所以选B;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所以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若以cm作为单位就要保留两位小数,读作3.45cm.
故选:
B;
3.45cm.
此题考查了分度值的正确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估读.
6.(2014•镇江)
(1)图1中,物体的长度为 1.60 cm;
(2)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2 ℃;
(3)图3中,汽车速度表示数为 60 km/h.
长度的测量;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1)物体始边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该体温计的示数在36~37℃之间,最小刻度值为0.1℃,由此可读出该体温计的示数;
(3)要注意速度计上的单位以及指针所指示的数值.
(1)物体始边从0刻度线开始,分度值是1mm,末端刻度值是1.60cm,故物体A的长度是1.60cm;
(2)由图知: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为:
2℃;
(3)图中速度计上的单位是km/h,指针指示的数值是60,因此速度为60km/h.
1.60;
2;
60.
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几种物理仪器的读数方法,在读数前一定要观察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
需要注意的是长度的测量需要进行估读,
7.(2014•南充)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位置 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坐在车上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 静止 的.(填“静止”或“运动”)
机械运动;
参照物及其选择.菁优网版权所有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位置;
静止.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和参照物的选择,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8.(2014•呼伦贝尔)“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携手遨游太空.“神舟飞船”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是 静止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是 运动 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看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的变化,若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若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与地面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则“神舟飞船”飞船是运动的.
静止;
运动.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12.50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0.150 m/s.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1)照片中小球两位置之差就是小球运动的路程,读取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求出小球的路程S及走这些路程所用时间t,然后由速度公式求速度V.
(1)由照片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
则小球由A到F的路程为S1=12.50cm.
(2)小球由B运动到F所用时间t=0.2s×
4=0.8s,通过的路程为S2=12.50cm﹣0.50cm=12.00cm,
则它的平均速度为V=
=15.0cm/s=0.150m/s.
12.50;
0.15.
这是一道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
看清频闪照片,由照片求出物体的路程、运动时间,然后由公式v=
求速度.
10.(2014•株洲)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为 30 m/s,当t1=50s时,甲、乙两车相距 450 m.
由题知,两辆汽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辆车同时、同向、异地出发,出发时相距300m;
由图得出甲车在某一时间内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车的速度;
由图得出甲车追上乙车的时间(20s),再行驶30s两车行驶的路程,求出两车相距.
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500m,v甲=
=30m/s;
由图得出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再经过30s,甲车行驶了1500m﹣600m=900m,
乙车行驶了1050m﹣600m=450m,
两车相距△s=900m﹣450m=450m.
30;
450.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会识图、能从s﹣t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11.(2014•永州模拟)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作出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象.由图知小车甲速度大小 3.6 Km/h.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运动.
速度与物体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应用题.
由图象获得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两辆小车的速度.
根据甲、乙者的速度关系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情况.
由图象知甲车的速度v甲=
=1m/s=3.6km/h;
乙的速度v乙=
m/s=2.4km/h<v甲;
甲乙向东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乙的位置相对于甲不断向东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3.6;
西.
1、根据图象获取物体某一路程所对应的时间,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在机械运动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12.(2014•普陀区二模)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500米的P、Q两点同时沿水平直线同向而行,它们的s﹣t图象如图(a)、(b)所示.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静止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乙车通过60米的距离,需要的时间为 6 秒;
两车运动15秒,它们的间距为 500 米.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
然后再判断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
(2)分析图象中的数据和函数(s﹣t)关系,判断通过60m需要的时间;
(3)根据甲乙的运动状态判断经过15秒后甲乙的距离.
(1)从图象可知,甲乙中的路程都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4s时,甲车运动40m,乙车运动40m;
相同时间内,甲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速度相同,即v=
=10m/s;
因甲、乙两车在水平面上同时同地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2)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乙通过60m的路程需要6s;
(3)因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相等,所以相对静止,经过15秒后彼此相距还是500m;
(1)静止;
(2)6s;
(3)500.
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静止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向后运动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
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
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1)甲的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2)乙的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
=4m/s;
(3)丙的图象也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丙=
=1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甲和乙的速度相同,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保持静止;
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向后运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4.(2014•东丽区一模)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在某一时刻的示数,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80 km/h.若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3h,则汽车通过路程为 240 km.
由图示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又已知汽车运动的时间,根据s=vt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1)速度计上标明的单位是km/h,指正指在80刻度处,则汽车行驶的速度v=80km/h,
知:
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3h通过的路程s=vt=80km/h×
3h=240km.
80km/h;
240.
本题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由速度计读出速度、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5.(2014•大兴区二模)一辆电动自行车以8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了40s,它通过的路程是 320 m.
知道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s=vt求通过的路程.
由v=
得:
s=vt=8m/s×
40s=320m.
320.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16.(2014•永州)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16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6.25 m/s.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要算小李跑完100米所用的时间,就需要算出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然后将这个两个时间相加,即为他跑步的总时间;
(2)知道小李百米路程和时间,根据v=
求出小李的速度.
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
t1=
=8s,
则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为:
t=t1+t2=8s+8s=16s;
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6.25m/s.
故答案为16;
6.25.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理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7.(2012•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中可知,在前10s内,这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7.5 m,它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0.5 m/s.
计算题;
信息给予题.
(1)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0s,物体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20s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可得,物体在前10s内通过的路程;
确定物体前30s走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物体在前10s内通过的路程为7.5m;
物体前30s走的路程为15m,
=0.5m/s.
7.5;
0.5.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记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